张娟;郭小川;吕光享
目的 构建表达IL-2的重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株并体外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 以非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为载体,通过同源重组、蓝白斑纯化筛选表达IL-2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rNTV1175IL2H6LacZ,并通过PCR对其进行IL-2基因插入鉴定,Western Blot鉴定IL-2的表达,同时对其进行体外生物活性检测.结果 经PCR鉴定,痘苗病毒TK区7.5启动子下正确插入了IL-2基因511bp,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其表达IL-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为15000,与标准品IL-2一致.rNTV1175 IL2H6LacZ分泌表达在细胞培养液中的IL-2能使IL-2依赖CTLL-2细胞株生长,MTT法测得重组病毒表达在细胞培养液中的IL-2生物活性值为8.79 IU/ml.结论 成功构建了表达具有生物活性IL-2的重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株rNTV 1175 IL2 H6 LacZ,为其作为病毒载体佐剂应用打下了基础.
作者:阳静;庞聪;任皎;赵莉;王平兴;阮力;谭文杰;田厚文;让蔚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脓毒症鉴别诊断及预后监测的价值.方法 76例脓毒症患者,其中早期脓毒症43例,严重脓毒症患者2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13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PCT和CRP水平.结果 脓毒症休克组与严重脓毒症组相比、严重脓毒症组和早期脓毒症组相比,PCT、CRP、APACHE Ⅱ评分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脓毒症患者血清PCT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57,P<0.05);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后血清PCT可快速下降,出院前恢复到正常水平,而CRP在细菌感染被控制后仍维持在高水平,出院前浓度仍高于正常水平,其回落速度慢于血清PCT.结论对于鉴别不同程度的脓毒症,PCT是一个很好的血清指标,还可进行脓毒症预后的监测.
作者:张天卿;沈淑男;胡哲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当前使用的核苷/核苷酸或基于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难以达到停药后持久病毒控制,有必要发展以根治为目的的新治疗策略.理想的HBV根除定义为HBV表面抗原转阴和血清转换,同时伴随持续HBV DNA抑制,直到肝细胞核内共价闭合环状DNA得以清除.
作者:刘映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针对H10N8禽流感病毒特异、灵敏的real time RT-PCR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比对现有H10N8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全长基因序列,分别针对HA和NA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6套(P1-P6)和3套(P7-P9),建立鉴别H10N8禽流感病毒real time RT-PCR方法,分别对筛选的引物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和临床标本检测适应性等评价.结果 特异性检测显示6套针对HA的引物和探针中的3套能够检测H10N8病毒,其中2套(P5和P6)与其他非H10亚型流感病毒无交叉反应;3套针对NA的引物和探针均能检测H10N8病毒,其中2套(P7和P9)与其他非N8亚型流感病毒无交叉反应.灵敏性检测显示,P5和P6以及P7和P9均能检出大稀释度为109的H10N8病毒RNA,重复性显示4组的Ct值CV均<3%.使用P6和P9对3例H10N8病例呼吸道标本份进行real time RT-PCR检测均为阳性,其中2例病毒分离阳性,4份病毒分离阳性的活禽相关环境样本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建立了H10N8禽流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作者:薄洪;高荣保;李晓丹;张烨;邹淑梅;朱云;刘琳玉;王大燕;舒跃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从痘苗病毒基因组中克隆原核增强子样序列VV1,并对其结构、功能和应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作为报告基因,从痘苗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具有原核增强子样活性的序列,采用末端定向缺失试验对原核增强子样序列进行结构与功能研究,用携带增强子样序列表达载体表达干扰素基因.结果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DNA基因组中筛选到原核增强子样序列VV1,正反向分别可使lacZ基因活性提高10.9倍和3.8倍,末端定向缺失试验证实,5'末端20 bp的核苷酸序列和3'末端20 bp的核苷酸序列对于VV1的活性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缺失任意一个都会导致增强活性的大幅度下降.而5'末端30~50 bp的核苷酸序列对于保持VV1片段的基本活性非常重要,缺失它时VV1的活性完全消失.用携带VV1的表达载体表达的IFN-α2b型干扰素比原表达载体活性提高2.6倍.结论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DNA基因组中筛选到原核增强子样序列VV1,末端定向缺失试验证实VV1功能区,携带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VV1的表达载体可提高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水平.
作者:韩峰;曹茹;王艳;秘晓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核苷类似物对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共110例,序贯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为LdT序贯治疗组和ETV序贯治疗组,随访3年观察患者的肝功能、血清学和病毒学应答、不良反应和耐药情况.结果 经过3年的随访,两组均获得较高的肝功能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12、18、24、30、36个月时,LdT序贯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1.2%、33.3%、36.4%、38%、40.5%、55.3%,ETV序贯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1%、13.6%、14.3%、13.3%、17.4%、31.2%,LdT序贯治疗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治疗后6个月至36个月明显高于ETV序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T序贯治疗组有7例(10.6%)出现rtM204I位点变异,ETV序贯治疗组未发现耐药变异病例.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序贯使用LdT或ETV,可获得较高的生化学和病毒学应答,LdT序贯治疗组3年内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优于ETV序贯治疗组.
作者:李晓鹤;何清;曾丽娇;刘映霞;周伯平;谢舒枝;刘艳;兰剑锋;江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噬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高脂喂养SD大鼠24只作为模型组,普通饮食18只作为对照组,于4、8、12周末分批处死.检测体重、肝湿重、肝功能、脂代谢等指标,肝组织HE、油红O染色评价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细胞的自噬现象.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自噬基因ATG7、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chain3,LC3)mRNA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肝湿重增加,油红O染色面积、密度增加.HE染色显示随造模时间延长出现不同程度脂肪变伴炎症灶,12周末80%达到NASH诊断标准(NAS≥5),伴明显气球样变和轻度窦周纤维化.电镜图片显示自高脂饮食4周开始均有自噬泡出现.自噬基因ATG7、Beclin1、LC3-Ⅰ、LC3-Ⅱ自高脂饮食开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8周升至高,较正常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开始下降,与正常饮食组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脂喂养SD大鼠可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自噬相关基因伴随NAFLD的发生发展呈动态变化表达,自噬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罗燕;王燕;庄振杰;柳银兰;施军平;娄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技术(HCV-cAg ELIsA)检测抗-HCV ELISA阳性无偿献血血标本,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筛查献血者应用价值.方法 将225份抗-HCV ELISA检测阳性标本分别用HCV-cAgELISA和HCV RT-PCR检测.结果 225份抗-HCVELISA检测不合格标本HCV-cAgELISA和HCV RT-PCR阳性率分别为39.1%和38.7%,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检双试剂均阳性、初或复检单试剂阳性和S/CO值在灰区标本抗-HCVELISA的假阳性率分别为31.4%、90.4%和83.0%,总假阳性率为61.3%.HCV-cAgELISA的假阳性率分别为1.4%、0和0,总假阳性率为1.1%.HCV cAg ELISA检测不同样本假阳性率为0~1.4%明显低于抗-HCV ELISA检测的阳性率31.4% ~90.4%(P<0.01).结论 HCV-cAg ELISA敏感性与HCV RT-PCR类似,假阳性率明显低于抗-HCV ELISA,HCV-cAg ELISA具有简便、快速、可靠优点,较适用于安全输血中献血者的血液筛检.
作者:吕豪;江素君;孙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精氨酸酶Ⅰ (Arg 1)在HIV感染者外周浅表淋巴结中的表达并探究其与HIV/AIDS进展的关系.方法 根据HIV感染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患者分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V感染者与非HIV感染者外周浅表淋巴结中精氨酸酶Ⅰ的表达,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IV感染者外周浅表淋巴结中精氨酸酶Ⅰ的表达明显高于非HIV感染者淋巴结(P<0.01).不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HIV感染者淋巴结中精氨酸酶Ⅰ的表达水平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 μl与200/μl≤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的HIV感染者淋巴结中精氨酸酶Ⅰ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200/ μl≥CD4 +T淋巴细胞计数<350/ μl的HIV感染者外周浅表淋巴结中精氨酸酶Ⅰ较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μl的AIDS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与精氨酸酶Ⅰ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Arg Ⅰ在外周浅表淋巴结中的高表达,并与AIDS疾病的进展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乃春;黄磊;王松山;邓建宁;卢祥婵;吴峰耀;赵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流感假病毒检测高致病性流感病毒中和抗体,以评价人群保护力.方法 构建H1N1亚型流感假病毒作为病毒抗原,同时采用血抑试验和细胞病变中和试验方法,检测NIBSC标准血清、单克隆抗体(McAb)、羊抗血清以及人群样本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并与天然完整病毒相比较.结果 在两种检测方法中,假病毒与天然完整病毒检测McAb、NIBSC标准血清和羊抗血清的抗体滴度结果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采自2013年的300份人群血清H1N1亚型流感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人群中假病毒与天然完整病毒检测结果呈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P<0.001),相关系数为0.96.人群中抗H1N1抗体阳性率达54.7%,抗体滴度25.70 (22.39,29.51).结论 假病毒可用于流感中和抗体的评价.
作者:张继华;马磊;寸怡娜;高菁霞;张新文;姜述德;杨景晖;廖国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2008-2009年成人急性胃肠炎病例中札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519例14岁以上急性胃肠炎门诊病例粪便标本和流行病学资料,利用RT-PCR方法检测札如病毒,测定所有阳性毒株序列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札如病毒的检出率为3.7%(19/519),主要在20 ~39岁年龄组中检出,5月检出率高,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Ⅳ札如病毒为主要毒株,其他基因型包括GⅠ.2和GⅡ.3型.结论 札如病毒是北京地区成人急性胃肠炎的病原之一,GⅣ基因型是主要流行型别.
作者:靳淼;李慧莹;孔翔羽;刘娜;章青;田耕;李全瑞;康利红;段招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共表达H1N1亚型流感病毒M1和NA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方法 以PCR扩增H1N1亚型流感病毒A/PR/8/34毒株M1和NA基因,构建含有M1、NA双基因的重组转移载体pFBD-M1-NA,将其转化DH10Bac,获得重组Bacmid-M1-NA穿梭载体.将Bacmid-M1-NA转染sf9昆虫细胞,在细胞内包装出重组杆状病毒rBac-M1-NA,空斑实验测定病毒滴度,PCR方法鉴定外源基因插入情况.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M1、NA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获得的重组杆状病毒滴度为1×107pfu/ml;PCR检测结果证实M1、NA基因成功整合到了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IFA结果显示,rBac-M1-NA感染的sf9昆虫细胞成功表达了M1、NA基因.结论 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构建了共表达H1N1亚型流感病毒M1和NA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为研究流感病毒样颗粒(VLPs)的形成机制以及新型流感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爱珺;姚立红;徐鹏卫;张智清;郭建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膜蛋白是一类能与生物膜结合或整合的蛋白质,承担着细胞内外物质交换、信号转导和调控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执行者.膜蛋白依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内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和膜锚定蛋白,其中内在膜蛋白占膜蛋白总数的70% ~ 80%.膜蛋白是目前重要的药物靶标,其靶向药物约占市场约物的50%以上[1].然而膜蛋白的研究还面临诸多困难:(1)膜蛋白的丰度低、疏水性强,膜蛋白的表达和鉴定难度大;(2)膜蛋白的稳定性和功能受两亲性环境影响,一般蛋白质分析手段中使用的增溶剂很容易破坏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王娇;胡秦;李泽琳;曾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鱼油对高果糖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干预效果.方法 45只6周龄C3H小鼠随机分为3组:普通饲料组(对照组)、猪油组(模型组)、鱼油组(干预组).分别在4、8、16周末处死小鼠,每组次5只.观察血生化指标,肝指数(肝脏湿重/体重)、肝脏炎症程度及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16周末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TC)和血清ALT及AST比对照组显著升高,鱼油组TC和ALT、AST水平与猪油组相比明显下降.基因表达检测显示猪油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在第4周显著上调(P<0.05),而鱼油组MCP-1mRNA水平明显低于猪油组(P<0.05).猪油组TNF-α和TGF-β在第8周表现出上调趋势,鱼油组对此上调有抑制作用.HE染色显示猪油组和鱼油组在第8、16周出现明显的脂肪变及炎症细胞浸润.猪油组的炎症浸润较鱼油组显著.肝库普弗细胞的标记物CD68在8周(P<0.05)、16周表达上调,鱼油组对此上调有抑制作用.结论 鱼油能减轻高果糖高脂高胆固醇诱导的小鼠NASH肝损伤.
作者:庄振杰;刘静;柳银兰;严健;罗燕;施军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胶质瘤肿瘤恶性度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分析对35例胶质瘤患者及10例健康人血清VEGF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胶质瘤患者血清VEGF表达均值为120.71±45.99 pg/ml,正常健康者均值为63.7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患者血清VEGF为156.43±14.90 pg/ml,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患者为67.14±6.1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者与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质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受到肿瘤恶性度的影响.
作者:朱正权;杜山别克·克孜;夏海成;刘亮;唐长久;张达旻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生物信息学预测靶向流感病毒H7N9基因片段的人编码microRNA (miRNA).方法 基于流感病毒H7N9基因片段(HA、NA、PB2、PA和PB1-F2)的保守区,利用miRNA预测软件(FindTar3),筛选出靶点落在保守区的miRNA,通过在线数据库(microRNA.org)分析其在肺组织细胞A549中的表达丰度,综合评估表达丰度及靶点自由能,预测调控流感病毒H7N9基因片段的佳人编码miRNA.结果 靶点分析得到种子区域匹配基因落在H7N9各基因片段保守区域的miRNA,分别是HA 51条、NA 37条、PB2 29条、PA 19条和PB1-F2 26条;经miRNA在肺组织细胞A549中的表达丰度分析,得到相对高表达、自由能小的miRNA,即调控流感病毒H7N9基因片段的佳人编码miRNA,分别是hsa-miR-16调控HA和PB2片段、hsa-miR-21调控NA片段、hsa-miR-9调控PA片段和hsa-miR-193b调控PB1-F2片段.结论 合理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特定的组织细胞中预测靶向病毒基因片段的miRNA,可以为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靶miRNA.
作者:张少波;顾大勇;谢伟东;张雅鸥;林裕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38MAPK炎症通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6周龄小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高脂高果糖组、对照组各30只予以相应喂养,4、8、16周末分批处死小鼠,检测肝功能、血脂等NASH相关指标,通过HE、染色评价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NAS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法检测4、8、16周模型小鼠p38MAPK的表达,同时应用RT-PCR法检测p38MAPK、TNF-a、MCP-1、IL-1、IL-6、IL-8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HE染色显示随造模时间延长均出现不同程度脂肪变伴炎症灶,造模终点其NAS积分5-8分,达到NASH诊断标准.4周末和8周末,模型组TC、TG、HDL和VLD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16周末,模型组肝功能、血脂均增加明显;MCP-1、IL-1早期增加明显,TNF-a、IL-8均在8周末升高;而p38MAPK和IL-6呈现递增趋势,在16周末升高明显;p-p38MAPK免疫组化在8、16周出现核染;Western Blot显示4、8、16周模型组的肝组织中p38MAPK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成功建立了改良西方饮食诱导的NASH小鼠模型,炎症因子在NASH的形成中发挥作用,p38MAPK和IL-6可作为NASH靶向治疗效果的判断依据.
作者:李玲;施军平;刘静;臧淑妃;马晓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大量研究表明miR-122是参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复制和基因表达极其重要的宿主因子[1].但miR-122调控HC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将对这方面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microRNA-122与HCV 5'UTR区结合促进HCV复制
作者:乔坤艳;陆伟;侯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近年来,HBV母婴阻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阻断率约在90%以上,但仍有一定的失败率.为探索更为有效的HBV母婴阻断措施,现将影响HBV母婴阻断效果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主动免疫1.1 乙肝疫苗的种类 乙肝疫苗包括初的血源性乙肝疫苗和目前使用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后者又分为酵母重组疫苗和CHO重组疫苗.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不仅在免疫原性方面更好,而且纯度更高,安全性更优越,已逐渐取代了血源性乙肝疫苗.
作者:郝红晓;张璐;李明慧;谢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逆转录酶(RT)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应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55例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组RT基因区进行扩增测序,分析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RT区耐药相关位点和其他位点变异特征.结果 在11个经典耐药相关位点中检出7个耐药位点(rtL80、rtV173、rtL180、rtA181、rtM204、rtN236、rtN250)变异,未检出其他4个位点(rtI169、rtT184、rtA194、rtS202)变异.55例乙肝患者中有31例(56.4%)存在经典耐药相关位点变异,其中rtM204V/I变异检出率高(27/31,87.1%).rtM204I变异多伴rtL80I变异而rtM204V变异多伴随rtL180M变异出现.在RT区其他非经典耐药位点中发现rtA222T,、rtL229 F/S/W、rtS256C/G、rtQ267H等变异检出率较高,其中以rtA222T频率高(40%,22/55).结论 接受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乙肝患者耐药相关位点变异模式复杂,还存在一些其他非经典耐药相关位点的变异,可能与耐药密切相关.乙肝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耐药相关位点变异,为及时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钱福初;邹伟华;秦基取;李栋立;范晓娴;王伟洪;戴利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