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苏州地区呼吸道患儿感染人类偏肺病毒的回顾性分析

黄明元;邵雪君;朱宏

关键词:儿童, 住院, 变性肺病毒, 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儿童人类偏肺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部分泌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人类偏肺病毒,回顾性分析苏州地区六年来人类偏肺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17 828例患儿共检出人类偏肺病毒感染1184例,阳性率为6.44%,男、女童感染率分别为6.79%和6.38%.结论 男、女童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龄前儿童感染率要高于学龄期儿童.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391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与分析

    目的 了解百色市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状况.方法 (1)选择391例临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于急性期及恢复期分两次,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患者血清的6种病原体: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Ⅳ)、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B,CVB)、腺病毒(adenovirus,ADV)、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e,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的IgM抗体.结果 391例患者中阳性180例,总阳性率46.06%,其中MP感染为第一位占18.33%,其次是CPN感染占14.44%.混合感染中,第一为MP合并ADV感染,占7.78%;第二为MP合并CPN感染,占5.00%.感染急性期MP抗体阳性并有相关临床症状的阳性率为89.55%,感染急性期MP抗体阳性并有恢复期抗体增高4倍及以上实验室诊断的阳性率为86.57%.两个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N抗体也得出类似结果.结论 百色市成人呼吸道感染中以ADV、MP、CPN及它们的合并感染检出率高.急性期MP及CPN抗体阳性联合相应的临床症状诊断的阳性率与通过急性期及恢复期两次蛋白芯片法实验室确诊的阳性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牛黎明;丁群力;叶小磊;韦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患者饮用乙醇量介于少量(男性< 140g/周,女性<70g/周)和过量(男性> 280g/周,女性>140g/周)之间,主要以肝实质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根据其发展进程不同,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1].HCC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癌症相关死亡中居第二位[2].HCC的主要病因为HBV、HCV的感染、酒精性肝病,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NAFLD相关的HCC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主要综述NAFLD发展至HCC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语媚;包剑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HBV S基因准种分析

    目的 分析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准种分布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3例HBsAg与抗_HBs同时阳性者的血清和基本信息,提取HBV DNA,用PCR法扩增HBV S基因,将S基因克隆至载体,测序后通过软件分析准种序列差异、计算遗传距离分析进化选择压力.结果 1号样本感染的HBV为B2型,2号和3号为C5型;准种遗传进化分析发现1号同时存在两种优势病毒株,2号和3号只有一种优势病毒株;三者的信息熵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选择压力分析显示1号样本病毒种群的Ka<Ks,ω=0.58,受到纯化选择压力;2号发生AAF134S、AAS143P置换突变,3号发生AAT125A置换突变和ntG494A、ntC500A无义突变.结论 HBsAg与抗_HBs同时阳性者S基因存在复杂的准种多样性;在准种中发现少量a抗原决定簇关键位点突变毒株,通过准种分析研究能真实地体现HBV生存状态.

    作者:张硕;沈立萍;张爽;王锋;张勇;毕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青岛地区2008-2011年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流行及VP1基因特征

    目的 阐明2008-2011年青岛地区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相关柯萨奇A组16型病毒(Coxsackievirus A16,CA16)流行情况及VP1基因特征.方法 首先采用荧光RT-PCR法对HFMD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总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人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检测;对CA16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选取阳性分离株的代表株进行VP1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及基因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的CA16代表株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和亲缘性分析.结果 2008-2011年青岛地区CA16在HFMD相关肠道病毒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9.0%、10.6%、46.9%和2.0%.46株CA16病毒VP1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差异性分别为11.0%和2.0%.所有VP1序列在进化树上可分为2个分支,分别属于B1a亚型和Bib亚型.2008-2011年间CA16分离株中B1a亚型与B1b亚型的数量分别为9/7、7/1、3/11和2/6.结论 2008-2011年CA16青岛地区每两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B1a和B1b两个亚型一直共循环流行,2009年与2010年分别以B1a亚型和B1b亚型为优势流行,至2011年CA16在HFMD的病原谱中检出率极低.

    作者:刘晓琳;王慧;柴青;汪照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我国甲型肝炎病毒BJ73株全基因组测定与分析

    目的 从北京地区一例急性期甲肝患者血清中提取甲肝病毒核酸,获得一株甲肝病毒(HA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分8段设计16对重叠基因片段引物,经提取病毒RNA、反转录、巢式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获得序列.结果 获得的BJ73全基因组核苷酸全长7477 bp,编码含2227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同源比对发现BJ73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均与LU38同源性高,分别为99.1%和99.7%;VP3-VP1区域内已发表的抗原中和位点处未发现氨基酸变异;分别基于全基因序列和不同区段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均表明B J73病毒株属于IA亚型;选择压力分析表明全编码区处于负向选择.结论 本实验得到的相关数据为我国甲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病毒进化等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实验基础.

    作者:王昊;曹经瑗;毕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心肌炎病毒(EMCV)3C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鉴定

    目的 EMCV的pEGFP-3C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鉴定.方法 RT-PCR扩增EMCV功能蛋白3C基因并克隆至pEGFP-C3载体中,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到BHK-21细胞和293T细胞48 h后,Western-Blot检测3C蛋白酶的表达,以及对PABP1的切割,共聚焦显微镜观测3C荧光表达位置.结果 EMCV的pEGFP-3C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正确.表达的GFP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9×103,可切割PABP1,并表达于细胞核内.结论 成功构建了EMCV的3C蛋白酶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3C,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酶的功能及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梅;宋娟;孙鹏;宋芹芹;盛琳君;卢明枝;迟苗苗;王宝栋;韩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进一步加强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研究

    经过10余年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实践,CHB抗HBV治疗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核苷(酸)类似物等药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控制疾病进展,显著改善疾病预后.病毒出现耐药后将明显影响疗效,已成为临床棘手的难题之一,因此对不同药物的抗病毒方案进行优化,以提高长期疗效,降低耐药的发生.

    作者:刘寿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苏州地区呼吸道患儿感染人类偏肺病毒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儿童人类偏肺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部分泌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人类偏肺病毒,回顾性分析苏州地区六年来人类偏肺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17 828例患儿共检出人类偏肺病毒感染1184例,阳性率为6.44%,男、女童感染率分别为6.79%和6.38%.结论 男、女童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龄前儿童感染率要高于学龄期儿童.

    作者:黄明元;邵雪君;朱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期妇女全程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全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09-2013年全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包括血清HBV DNA载量、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通过观察患者妊娠期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转换和生化应答来评价抗病毒的疗效.结果 共收集患者125例,妊娠期病毒突破率为11.2% (14/125).其中,妊娠前达到完全病毒应答孕妇100例,妊娠期间病毒的完全应答率为96% (96/100)及突破率为4.0%(4/100).妊娠前HBV DNA阳性孕妇25例,妊娠期病毒突破率为40%(10/25),高于妊娠前HBV DNA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68,P=0.000);11例(44%)继续使用原药物在妊娠期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妊娠前HBeAg阳性者89例,至分娩前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 (4/89).病毒学突破的孕妇妊娠期生化突破率为4/14,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孕妇妊娠中期至分娩前ALT复常率达100%.结论 全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孕妇妊娠期能获得较好病毒学抑制和生化应答,但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低.

    作者:张禄雪;穆彩琴;易为;李明慧;张书凤;宋淑静;谢尧;吴疆;梁晓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假性EBV和CMV双重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假性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双重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以及通过临床特点早期识别假性双重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总结13例CMV-IgM假阳性的由EBV导致IM的临床特点,并将该病例组与确诊的单纯EBV感染导致的IM病例、已证实由EBV和CMV双重感染导致的IM病例分别比较.结果 ①各组间临床特点比较:发热持续时间、肝肿大及脾肿大的发生率病例组与单纯EBV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这些异常在该二组显著低于双重感染组(P<0.05或P<0.01).IM并发症,如贫血和肺炎的发生率,病例组与单纯EBV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二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双重感染组(P <0.05或P<0.01);②各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病例组与单纯EBV感染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该二组显著低于双重感染组(P<0.05或P<0.01).结论 某些IM病例早期存在CMV-IgM假阳性的情况,确诊依赖于针对EBV和CMV的抗体的动态检测.EBV和CMV双重感染者常临床症状较重,故可通过临床症状早期识别假性EBV和CMV双重感染.

    作者:王云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慢乙肝患者IL-32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外周血中IL-32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180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92例,给予拉米夫定0.1g+阿德福韦酯10 mg口服,1次/d;另一组88例,给予IFN-αt2a皮下注射,180 U/次,1次/周;疗程48周.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32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IL-32表达的差异,并分析IL-32表达水平与ALT、AST、TBIL、HBVDNA的相关性.结果 抗病毒治疗后所有患者外周血中IL-32表达水平逐渐下降,但至48周时两组患者之间的IL-3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IL-32表达水平与ALT、AST、HBV DNA呈正相关,与TBIL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IL-32表达水平逐渐下降,IL-32可能参与慢乙肝的发病.

    作者:肖灿辉;梁赢;黄飞飞;张卡;徐启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肠道病毒71型体外感染人树突状细胞后启动免疫应答反应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肠道病毒71型(EV71)体外感染人树突状细胞(DCs)后启动免疫应答反应的机制,为探讨EV71感染及宿主免疫应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健康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衍生获得DCs,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感染前后DCs表面分子,PCR芯片分析DCs感染EV71 2 h和8h后CD分子及细胞因子类基因差异表达,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感染组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病毒感染后的DCs对初始T细胞的刺激活性.结果 EV71感染刺激后DCs的CD80和CD83表达率分别提高了8.2%和35.4%.PCR芯片显示EV71感染2h和8h后CD80、CD83、IL-1α、IL-6和ICAM-1基因表达显著上调2.08~5.49倍,而IL-18则下调5.12倍.与对照组相比,EV71感染DCs组细胞上清液中IL-6和IL-12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MLR未观察到EV71感染的DCs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现象.结论 EV71感染能增加DCs活力,延长其存活时间,促使其活化、成熟并分泌细胞因子,启动宿主细胞相应的免疫应答.

    作者:彭宏君;侯学伶;李祥;张莉;邓海峰;李敏;史梅;姜庆波;史伟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湖州市HIV-1流行毒株gag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本研究对近年来湖州市新发现的常住人口经WB确认阳性、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血样中随机抽取88份样本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利用Contig Express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的拼接和编辑;使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HIV核酸序列库(http://www.hiv.lanl.gov)提供的在线分析工具,对HIV-1gag基因型进行初步鉴定.应用Clustal W软件对测序结果和HIV分型参考株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和分析;使用MEGA4.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用Distance程序测定毒株间序列离散率.HIV分型参考株序列来自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HIV核酸序列库.根据在线比对结果与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来综合判定序列所属HIV基因亚型.

    作者:吴晓芳;金玫华;查赟峰;纪蕾;董正全;杨中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鼻病毒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同时检测A、B、C三型鼻病毒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RT-PCR)方法,并检测临床样本.方法 合成能够同时检测A、B、C三型鼻病毒的引物和探针,制备RNA标准品并建立标准曲线,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对222份临床标本进行回顾性检测.结果鼻病毒A、B、C三型的线性范围分别是109~10拷贝/μl、109 ~ 10拷贝/μl、109~103拷贝/μl,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是0.999、0.997、0.999,扩增效率分别是96.10%、93.45%、96.98%.组内CV值小于3%.RT-PCR方法的检出率是27.02%,与传统PCR结果对比,RT-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和98.18%.结论 该RT-PCR方法是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均较好的能够同时检测鼻病毒A、B、C三型的分子诊断方法.

    作者:周杰英;孙亚萍;曹海燕;谢志萍;段招军;曹友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甘草酸磷脂复合物自乳化制剂对急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评价甘草酸磷脂复合物自乳化制剂(GA-PC-SE)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急性、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CCl4复制急性肝损伤和慢性肝损伤模型,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并对肝脏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甘草酸磷脂复合物自乳化制剂能降低急性肝损伤大鼠与慢性肝损伤小鼠AST、ALT水平(P<0.01).肝组织切片均显示甘草酸磷脂复合物自乳化制剂可以改善急性肝损伤大鼠与慢性肝损伤小鼠导致的肝细胞变性和损伤.结论 甘草酸磷脂复合物自乳化制剂对CCl4所致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茹仁萍;包剑锋;赵亚;李松龙;王琦;梅笑冰;刘寿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变对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变对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liver stiffness,LS)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10年1月到2013年5月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同时行Fibroscan检测肝脏LS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3例,同时收集肝功能及生化学指标等.比较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合并脂肪变及不合并脂肪变的患者LS值及肝脏纤维化程度相同合并不同程度脂肪变的LS值,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合并脂肪变及不合并脂肪变的各期肝纤维化的cut-off值.结果 排除BMI> 28 kg/m2和ALT>200U/ml后符合入选标准的237例,其中合并脂肪变者75例(31.6%),不合并脂肪变者162例(68.4%),各期纤维化F1、F2、F3和F4及合并脂肪肝的LS值(kPa)分别是5.3 ±-1.4 vs5.9 ±1.9,9.5±4.2 vs8.7±3.0,18.4±7.5 vs 15.0±6.6,21.4±7.5 vs27.6±5.9 kPa,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纤维化程度轻者,脂肪变有增加LS值的趋势,肝纤维化程度重者,脂肪变有降低LS值的趋势.仅在肝脏轻-中度纤维化(F2)程度下,合并中度的脂肪变(S2)的LS值较不合并脂肪变(S0)(P<0.05)及合并轻度的脂肪变(S1)的LS值高(P<0.05).三者LS值分别为(11.3±5.5)、(8.7±3.0)、(8.1±-2.4)kPa.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变对肝脏硬度值影响较小,仅在F2S2时LS较不合并脂肪肝(S0)及轻度脂肪肝(S1)者高.

    作者:邹志强;王均蒙;王莉;刘友德;郭砚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羊瘙痒因子139A感染的小鼠脑组织中AMPK-ULK1自噬调节通路的研究

    目的 研究感染羊瘙痒因子139A的小鼠脑组织中自噬的活化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感染羊瘙痒因子139A的小鼠终末期脑组织匀浆中的AMPK、ULK1及其磷酸化水平和LC3 Ⅱ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感染139A毒株的小鼠脑组织终末期脑组织中AMPK、ULK1及其磷酸化水平均表达升高.同时发现LC3 Ⅱ水平增加.结论 AMPK-ULK1通路在139A感染的小鼠脑组织中活化并且有可能对自噬的激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范学宇;王荟;许尹;邵启祥;董小平;田婵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从临床呼吸道样本直接扩增人冠状病毒OC43全基因组序列方法研究

    目的 针对普通人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HCoV)基因组较大、难以分离培养的特点,建立无需分离、直接从微量临床呼吸道样本中扩增HCoV-OC43全基因组序列的PCR方法.方法 从HCoV-OC43检测阳性的鼻咽洗液样本中提取核酸,用逆转录的方法获得病毒cDNA,根据GenBank中HCoV-OC43序列设计一整套合成扩增引物,根据样本PCR扩增结果进行引物序列和扩增条件的优化,序列测定后进行拼接和序列特点分析.结果 建立了基于普通PCR方法的HCoV-OC43全基因组序列扩增体系,利用200μl呼吸道样本可完成全基因组序列的扩增和验证,并成功从60份临床样本中获得40株全基因组序列.结论 所建立方法可利用微量呼吸道样本获取HCoV-OC43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系统分析HCoV-OC43的基因组变异和进化特征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技术方法.

    作者:张越;肖艳;任丽丽;王健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在乙肝肝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对乙肝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62例乙肝肝衰竭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检测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绘制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WBC、CRP、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CRP、P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802,0.818,感染诊断阳性标准分别为WBC> 9.53×109/L、PCT>0.622 ng/ml、CRP> 27 mg/l,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3.56%和93.18%,55.93%和93.18%,80.51%和70.45%.结论 WBC、CRP、PCT为乙肝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的可靠诊断指标,PCT对感染诊断具有较强的敏感性,WBC、CRP特异性较高,综合分析有利于准确判断感染的发生.

    作者:朱冰;欧阳灿;刘鸿凌;臧红;荣义辉;万志红;游绍莉;辛绍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清GP73对HBV相关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观察血清GP73水平对HBV相关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共观察了接受乙肝穿刺的慢性乙肝患者200例;失代偿乙肝肝硬化患者200例;以及HBV相关肝癌(HCC)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为连续入组的患者,所有患者血清HBsAg阳性持续均在6个月以上,符合慢性HBV感染的诊断.结果 与慢性肝炎患者(67.38±57.45 ng/ml)相比,肝硬化患者(221.9±108.5 ng/ml)和HCC患者(152.4±102.7 ng/ml)的血清GP73显著升高.以慢乙肝患者为对照人群,GP73诊断肝硬化的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1 (95% CI:0.88-0.94) (P<0.0001).以150 ng/ml为诊断cut-off值,GP73诊断肝硬化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72.5%和93.5%.结论 HBV慢性感染患者,血清GP73显著升高,除考虑肝癌诊断外,还应该考虑肝功能失代偿的可能.

    作者:翟庆玲;黄玉波;郝晓花;李红敏;任慧;魏红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