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0年福建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监测

赫晓霞;王环宇;付士红;何英;杨发柱;陈维欣;徐保海;鲁苏娜;谢汉国;哈斯苏荣;严延生;梁国栋

关键词:脑炎病毒, 日本, 基因型, 种系发生
摘要:目的 掌握福建省自然界蚊虫中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率及基因型别特征.方法 2010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建阳市和福州市采集蚊虫标本,研磨处理后采用乙脑病毒特异性检测引物进行分子筛查.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测序,应用ATGC、Clustal X(1.83)、MegAlign、GeneDoc3.2和Mega4等生物学软件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拼接、比对和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共采集6987只蚊虫标本,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3个监测点均检测到乙脑病毒核酸序列,三明市、建阳市和福州市蚊虫中乙脑病毒带毒率分别为1.25%、1.76%和0.65%.从建阳市采集的三带喙库蚊中扩增出1株乙脑病毒全基因序列,经鉴定所有检测到的乙脑病毒序列均属于基因Ⅰ型.结论 福建省自然界蚊虫中以基因I型乙脑病毒为主.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克隆的四种转基因载体在体内外抗原表达分析

    目的 构建四种不同结构的1.3倍全基因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载体,观察HBV抗原在体内外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 克隆1.3倍的HBV基因至慢病毒转基因质粒pCS-CG并取代其中的EGFP表达盒,构建四种结构的pCS-HBV1.3质粒,体外转染Huh 7细胞和尾静脉高压水动力法注射C57BL/6小鼠后,ELISA方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和小鼠血清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四种不同结构的pCS-HBV1.3质粒,四种质粒HBV S抗原与e抗原在体内外的表达趋势一致,即乙肝抗原表达水平在正向插入的转基因质粒中高于反向插入;HBV抗原表达水平还与载体序列中RRE调控元件和cPPT调控元件前的基因序列长度有关.结论 筛选获得了可在体内外高效表达HBV抗原的转基因载体可应用于乙肝病毒体内外感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揣侠;陈红;杨扬;王文;文波;王刚;黄保英;邓瑶;谭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甲肝病毒特异性TaqMa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甲肝病毒核酸的研究

    目的 建立甲肝病毒(HAY)特异性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血清等样品中的HAV进行检测.方法 根据参考文献,选取HAV基因组保守区5'-NCR区引物和探针,建立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稳定性好的TaqMan HAV Real-time RT-PCR检测体系并应用于甲肝患者血清等病毒核酸的检测.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够特异检测出样品中的甲肝病毒,其灵敏度介于每反应0.1CCID50至0.01CCID50之间.同一样本重复检测3次,批内样本Ct值的变异系数大2.0%,批间样本Ct值的变异系数大2.6%.急性期甲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甲肝病毒为5.18×102~4.93×107拷贝/ml.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HAV 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等优点,可成功应用于临床样本等甲肝病毒的病原学检测.

    作者:郑惠惠;邱丰;曾经瑗;毕胜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α干扰素与α干扰素治疗中应用利可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α干扰素和α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患者期间应用利可君是否可降低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不良反应,提高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住院的395例经干扰素治疗的e抗原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分组:A组: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加用利可君的患者,B组:干扰素治疗中未用利可君的患者.结果 (1)中性粒细胞数下降<1×109/L的全组患者有35.9%,其中A组29.6%,B组42.8%,P=0.01;≤0.75 × 109/L A组12.6%,B组26.4%,P=0.02;≤0.5 ×109/LA组4.8%,B组16.4%,P=0.04.(2)A组中8.2%治疗过程干扰素减量,所有患者完成治疗,B组为23.3%干扰素减量,2.1%中途停药.另外A组中40.3%干扰素加量超过常规剂量,B组中仅5.2%.(3)血小板减少< 100×109/LA组8.7%的患者,B组11.1%;≤80×109/LA组有5.3%,B组7.9%;≤50×109/L A组有1.0%,B组2.6%,A组有减少血小板下降的趋势.(4)在治疗结束时,A组HBVDNA< 100IU/ml的患者为67.4%,e抗原转阴率为54.3%,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为40.7%;B组分别为53.9%,41.2%,26.9%,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02、0.01、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加用利可君可防治以中性粒细胞数下降为表现的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不良反应,有减少血小板下降的趋势,进而可提高患者抗病毒的疗效.

    作者:张鸿飞;王丽旻;董漪;徐志强;陈大为;甘雨;王福川;朱世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GP73与AFP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检测HCC血清中的GP73和AFP含量,探讨GP73对于肝癌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ELISA方法对81例HCC、72例CH/LC和65例正常对照血清行GP73检测,并通过ROC曲线计算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HCC组、CH/LC组和正常对照组GP73含量分别为( 152.67±33.59) ng/ml、(93.15±20.02) ng/ml和(58.95±17.29) ng/ml.ROC曲线分析显示以120 ng/ml为Cut-off值,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77.80%,特异性为78.00%.结论 GP73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血清标志物,其敏感性好于AFP,同时通过联合检查可以提高肝癌的检出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巧萍;谢服役;孟庆玲;穆银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10年福建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监测

    目的 掌握福建省自然界蚊虫中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率及基因型别特征.方法 2010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建阳市和福州市采集蚊虫标本,研磨处理后采用乙脑病毒特异性检测引物进行分子筛查.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测序,应用ATGC、Clustal X(1.83)、MegAlign、GeneDoc3.2和Mega4等生物学软件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拼接、比对和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共采集6987只蚊虫标本,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3个监测点均检测到乙脑病毒核酸序列,三明市、建阳市和福州市蚊虫中乙脑病毒带毒率分别为1.25%、1.76%和0.65%.从建阳市采集的三带喙库蚊中扩增出1株乙脑病毒全基因序列,经鉴定所有检测到的乙脑病毒序列均属于基因Ⅰ型.结论 福建省自然界蚊虫中以基因I型乙脑病毒为主.

    作者:赫晓霞;王环宇;付士红;何英;杨发柱;陈维欣;徐保海;鲁苏娜;谢汉国;哈斯苏荣;严延生;梁国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3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3表达,探讨IL-23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重肝组)及18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IL-23表达,并与患者ALT、AST、TBil、HBV 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肝组患者血清中IL-23表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3水平与ALT、AST呈正相关(P<0.05),与TBil、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3表达增高,与炎症程度相关,可能参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

    作者:许海霞;李学俊;潘兴飞;徐启桓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诊断用丁肝抗原的基因优化及其蛋白表达、纯化和鉴定

    目的 获取有生物活性的丁肝抗原蛋白,探讨其作为诊断试剂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密码子优化,合成人工编码的丁肝抗原基因序列;以M48作为表达载体,构建带有硫氧还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埃希氏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以亲和层析纯化并以ELISA鉴定该蛋白.结果 酶切鉴定构建的质粒正确;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和纯化的外源蛋白与预期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一致;ELISA鉴定该蛋白有与丁肝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结论 成功获得有生物活性的可供诊断用的丁肝抗原蛋白,为丁肝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作者:丁军颖;郭敏卓;伊瑶;苏秋东;卢学新;邱丰;毕胜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APOBEC3G和HIV-1病毒感染因子Vif研究新进展

    固有免疫在机体抵御HIV-1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 protein,APOBEC)家族的成员APOBEC3G(A3G)可以通过胞嘧啶脱氨机制抑制HIV-1的复制,发挥固有免疫的作用;病毒感染因子(virus infectivity factor,Vif)能与A3G结合并引发A3G的降解,使HIV-1的感染率增加100倍以上.该研究为以Vif-A3G为靶点的抗HIV-1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A3G、Vif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成为HIV-1研究的热点.

    作者:张文俊;乔新华;李泽琳;曾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治疗高转氨酶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初探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2a(派罗欣)±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前和治疗早期转氨酶明显升高者,联合双环醇(百赛诺)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HBeAg阳性/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派罗欣180 μ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疗程48周以上,治疗结束后随访26周.HBV DNA≥1×108拷贝/ml者联合NUC(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前ALT> 500 U/L或派罗欣治疗第一针后ALT> 300 U/L者联用双环醇25 mg,每日3次,治疗1~2个月.治疗前2 × ULN< ALT <300 U/L或治疗后ALT< 300 U/L者单用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应答和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总计54例患者(HBeAg阳性44例,HBeAg阴性10例)完成治疗及随访,其中20例联用双环醇(联合治疗组),34例未联用双环醇(对照组).结果 显示双环醇联合治疗组于治疗后ALT水平逐周下降,4周后有90%( 18/20)患者ALT< 200 U/L,对照组为85.3% (29/34例).随访26周时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16/20)和85.3% (29/34);病毒学应答率相仿,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HBsAg血清学转换率有明显增高(P =0.044),分别为30% (6/20)和11.8%(4/34).结论 双环醇可明显缓解干扰素治疗诱导的转氨酶升高反应,确保干扰素治疗顺利进行,且不影响其抗病毒疗效.

    作者:倪勤;谢天胜;李敏伟;刘克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甲型肝炎病毒IgM Alpha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目的 建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的AlphaLISA检测.方法 浓缩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并生物素化,通过dot-Blot法摸索出生物素化的甲型肝炎病毒的适量为6 × 10-8ng.优化供体珠、受体微珠、血清等实验反应条件,建立了甲型肝炎病毒的AlphaLISA的IgM检测方法.并对23份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IgM阳性患者和70份健康人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AlphaLISA甲型肝炎病毒的IgM方法检测:灵敏度(真阳性率)为78%;特异度(真阴性率)为98.5%;假阳性率为1%;假阴性率为22%;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93%;准确度为94%.结论 建立了均相、快速检测AlphaLISA甲型肝炎病毒IgM检测方法并得到初步应用.

    作者:甘星;王颖;宋娟;崔雨;孙鹏;高晨;李朝品;韩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慢性HBV感染者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疾病进展及与HBV DNA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者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进展的影响及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2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1例肝硬化患者和88名正常对照者的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多态性和血清HBV DNA载量进行检测.结果 CHB轻、中度组患者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重度组、代偿性LC组、失代偿性LC组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失代偿性LC组突变率高,为36.5%.慢性HBV感染者MBP基因GGC/GAC基因型频率和GAC等位基因频率不随HBV DNA载量而变化(P>0.05).结论 MBP基因第54号密码子突变与HBV DNA载量无明显关系,而与慢性HBV感染进展有关.

    作者:郑瑞丹;陈建能;高建平;庄群瑛;朱青川;卢燕辉;林震群;洪伍华;李庆端;陈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苦参素联合甘草酸二铵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苦参素联合甘草酸二铵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63例CHB患者随机分为2组,苦参素联合甘草酸二铵组(联合组)32例,用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6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个月后改为苦参素胶囊200 mg口服,每日3次,2个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个月后改为甘草酸二铵胶囊150 mg口服,每日3次,2个月;苦参素组(单用组)31例,只用苦参素,用法用量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HBV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T细胞亚群、Th1、Th2水平的变化和HBV-DNA、HBeAg阴转率.结果 联合组治疗3个月后,HBV特异性CTL、CD4+、Th1高于治疗前,也高于单用组治疗后(P<0.01).HBV-DNA和HBeAg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苦参素联合甘草酸二铵能进一步提高CHB患者的HBV特异性CTL、CD4+和Th1水平.

    作者:顾锡炳;杨小娟;蒋祥虎;华忠;陆忠华;张波;朱银芳;吴杭源;蒋亦明;陈浩坤;裴豪;周玉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WU多瘤病毒

    目的 建立并应用检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WU多瘤病毒(WU polyomavirus)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方法.方法 选择WU多瘤病毒的VP2基因作为检测的目标基因,设计FQ-PCR引物和检测探针,以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进行评价;应用该方法对温州医学院附属温岭医院收集的临床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咽拭子846份及血清标本846份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本研究建立FQ-PCR检测方法,质粒标准曲线的方差系数为0.998,灵敏度可达到50拷贝;应用该方法检测700份痰液标本,检测到7例阳性标本,146份咽试子标本中未检测到阳性标本,总阳性率为1.00% (7/700),846份血清标本未检测到阳性标本.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FQ-PCR方法可以特异、快速、灵敏地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WU多瘤病毒进行定量检测;痰液标本较咽拭子或血清标本更适用于WU多瘤病毒感染的核酸检测.

    作者:林红霞;郑昌华;郑志辉;欧阳后先;郑敏巧;吴锋;林峰;侯建毅;吕建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诱发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甲状腺疾病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10例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每3个月检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结果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后,6.7%(14/210)出现甲状腺疾病,其中5.2% (11/210)甲状腺功能亢进,1.4%(3/210)甲状腺功能减退.女性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例分别为11.8% (6/51)和3.9% (2/51),高于男性的3.1% (5/159)和0.6% (1/1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治疗前TPOAb阳性及治疗中TgAb阳性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比例增高,与未出现甲状腺疾病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引起甲状腺疾病.女性、TPOAb及TgAb阳性患者发生甲状腺疾病的风险增高.

    作者:陈学福;陈小苹;马晓军;陈文莉;黄晶;罗晓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IL-21表达及意义

    在慢性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V)小鼠模型的研究中发现,病毒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功能的发挥需要特异性CD4 +T细胞的辅助.IL-21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分泌,对维持病毒特异性的CTL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体外观察不同乙肝病毒( HBV)感染状态下,血浆中IL-21的表达及产生IL-21的HBV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频数,探讨IL-21在HBV感染中的意义.

    作者:刘梅;潘修成;陈明;傅涓涓;李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肠道病毒71型抵抗Ⅰ型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作用

    目的 研究肠道病毒71型(EV71)抵抗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将1000 U/ml的Ⅰ型干扰素(α,β)加入HeLa细胞后,去除上清中的干扰素,感染带有GFP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EV71,观察GFP的表达和PCR检测HSV-1核酸,判断Ⅰ型干扰素对HSV-1的作用.通过RT-PCR方法检测EV71 2A基因的表达从而判断EV71病毒的复制能力.结果 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HeLa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而有效地抑制重组HSV-1 GFP的表达和核酸扩增.而EV71 2A的RT-PCR结果证实EV71可在Ⅰ型干扰素(α,β)作用后的HeLa细胞中有效增殖.结论 Ⅰ型干扰素(a,β)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EV71可在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的HeLa细胞中有效增殖.

    作者:崔雨;宋娟;宋芹芹;孙鹏;甘星;李公启;王克霞;韩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前后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慢乙肝干扰素α(IFNα)治疗前后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变化及其与病毒学、生化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集30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IFNα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C和pDC的频数及CD86表达水平.根据IFNα治疗后生化学指标和病毒学指标变化,把患者分为ALT复常组、ALT未复常组及病毒学应答组、病毒学无应答组,分析IFNα治疗前后不同组DC变化.结果 (1)IFNα治疗12周时ALT复常组pDC频率(0.25%±0.14%)较基线(0.18%±0.09%)升高(P =0.023),ALT未复常组mDC频率(0.58%±0.34%)及表面CD86阳性率(61.80%±22.52%)则较基线(分别为0.88%±0.51%,79.92%±25.94%)下降(P =0.025;P=0.036).(2)IFNα治疗12周时病毒学应答组pDC表面CD86阳性率(46.86±12.22%)较基线(29.42±15.16%)升高(P =0.002),病毒学无应答组的mDC频率(0.51%±0.22%)及表面CD86阳性率(59.63%±22.94%)则较基线(分别为0.94%±0.58%,80.11%±29.34%)下降(P =0.006;P =0.049).结论 慢乙肝干扰素α治疗后,生化和病毒应答与pDC频率和功能增强相关,而mDC频率及功能的降低与IFN治疗后无生化和病毒应答相关.

    作者:张艳丽;刘凤;李明慧;郝红晓;邓敏;成军;刘顺爱;谢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浆脑钠素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测定4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40例非心肌炎患者BNP浓度及射血分数(EF),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分析血浆BNP与心肌炎的相关性以及BNP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VMC组血浆BNP、EF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VMC组BNP显著升高患者死亡率高.结论 VMC患者中血浆BNP水平升高,BNP显著升高患者预后差.

    作者:张春红;沈东;孙红岩;张丽伟;马永江;黄党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长沙地区住院儿童人冠状病毒NL63的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

    目的 了解HCOV-NL63在长沙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中的流行状况以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长沙地区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NPA样本1185份,用RT-PCR方法检测HCOV-NL63N基因,阳性扩增产物经测序确认,统计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1185份NPA样本中,HCOV-NL63检出阳性10份,检出率为0.8%,其中春季检出1例、夏季检出6例、秋季检出2例、冬季检出1例;阳性检出病例患儿年龄大2岁半,小2个月,平均月龄12.5个月;男童7例,女童3例;临床诊断为支气管肺炎6例、毛细支气管炎3例、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1例;10例中有4例病情危重;4例有基础疾病;7例合并其他病毒混合感染;阳性扩增产物经测序分析与HCOV-NL63参考株同源性为97%~100%.结论 本资料HCOV-NL63阳性检出患儿年龄均在3岁以下;夏季检出率高;男童感染为主;单一基因型在长沙地区流行;HCOV-NL63可能也是我国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一种病原.

    作者:张菲;张兵;谢志萍;高寒春;赵辛;钟礼立;周琼华;候云德;段招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从病毒性脑炎患者标本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研究

    目的 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测定和分析了从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GZ56株)全基因组序列特征,以了解其致病性的分子基础.方法 采用RT-PCR法和核酸序列测定法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并利用DNASTAR、ClustalX version 2.0.9及MEGAversion 4.1等生物学软件分析该乙型脑炎病毒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及系统进化等.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从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GZ56株)基因组全长为10965nt,编码3432个氨基酸.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显示GZ56株全基因组与国际上第一株从蚊虫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M-28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GZ56株与其他基因Ⅰ型乙脑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2%~98.6%和98.2%~99.7%.病毒E基因与乙脑病毒灭活疫苗株P3相比存在11个氨基酸差异位点,而与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相比,在E蛋白上存在14个氨基酸差异位点.结论 本研究提示,从病毒性脑炎患者标本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未见明显变化,从基因组水平可以推测该病毒可以被现行的乙脑疫苗所保护.

    作者:李佳;付士红;王力华;高晓艳;王环宇;叶旭芳;赵苏晔;刘纯婷;朱武洋;王兰;梁国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