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玲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在臂丛麻醉镇静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选取100例来我院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提供对照组患者2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以及0.05mg/kg咪达唑仑,提供观察组患者2ml生理盐水以及10μg舒芬太尼联合0.05mg/kg咪达唑仑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注射5min以后麻醉效果、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麻醉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用药前后在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指标则无明显变化(P>0.05)。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段中,观察组患者的麻醉镇静效果比对照组更好( P<0.05)。观察组患者对于麻醉情况的满意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在臂丛麻醉中取得良好的镇静效果,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陈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关于视光门诊84例单眼高度近视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眼高度患者84例,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病因所在,主要内容包括近视屈光度、眼底病变与矫正视力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之后,对患者的各个方面的指标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结果: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单眼高度近视的病因主要是眼底的畸形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晶状体的浑浊程度有关,其次就是眼角薄翳等,经过统计在这84例的患者中,其中跟家族史有关的占到了23.7%,不同的屈光度患者矫正视力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单眼高度近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屈光度、眼底病变等,医护的人员只有在分析清楚了病因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李婷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阑尾切除术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和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均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内关、合谷、阑尾穴。观察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和麻醉与手术并发症等。结果: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比较,患者麻醉用药量少(P<0.05),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小(P<0.05),临床麻醉效果好,术后排气时间短(P<0.05),并发症少。结论: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张桂新;韩雪松;李艳丽;裴洪友;安立乡;刘丽侠;杨建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将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殷敏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继发性损伤率4.5%、癫痫持续发作率11.9%,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1.4%、26.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5(s=2.4)]高于对照组的[79.3(s=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癫痫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护理质量,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罗春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肩关节前侧入路治疗,试验组采用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和肩关节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平均Constant评分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夏国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率分别为93.33%、66.66%,观察组掌握率较高( 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66%、66.66%,观察组护理满意率较高(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作者:赵跃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对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过程中的手术配合要点及具体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30例宫腔镜电切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宫腔镜电切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研究有效的手术配合以及护理干预,终对干预效果加以观察。结果:所有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手术时间为16~59min,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1.2min(s=12.5),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31~82ml,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51.2ml(s=11),所有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在对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做好手术配合工作以及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效果。
作者:周秀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为胆囊息肉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息肉病变患者1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后病理进行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相关资料,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本组160例患者超声诊断150例,符合率为93.8%,包括:病理诊断单纯腺瘤26例,超声诊断24例;病理诊断胆固醇息肉114例,超声诊断110例;病理诊断炎性息肉13例,超声诊断11例;病理诊断腺癌4例,超声诊断3例;病理诊断腺瘤并局部不典型增生3例,超声诊断2例。结论: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较好的符合率,且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无痛苦,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特别是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吴平;韩智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4例呼吸困难新生儿进行研究,比较使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疗法前和使用后24h内新生儿的症状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等指标。结果:治疗24h后,呼吸困难的34例新生儿的PaO2、PaCO2与pH值都比治疗前有了较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困难的新生儿治疗中采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法,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大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X线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8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普利德多用途数字化胃肠X线诊断机对其进行胃肠道双重造影,通过对数字点片的实时图像采用Easy Vision处理为每个患儿找到好的4~6个X线片。结果:18例消化性溃疡患儿的X线片都发现了明显的龛影,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15例,胃溃疡有3例。结论:幽门螺杆菌在球部黏膜发生了快速的繁殖,终导致黏膜溃破和黏膜炎等疾病,O型血人群更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
作者:吴杰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盆底康复训练联合雌雄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采用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的对照组(60例)和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雌雄激素治疗的观察组(60例),比较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观察组的盆底综合肌力正常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1.67%,P均<0.05)。结论:在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采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雌雄激素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周末艾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颅内肿瘤术后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于我院神经内科行颅内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共9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胞磷胆碱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治疗后36h、7d后的CT低密度、脑脊液pH及颅内压力。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CT低密度及颅内压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脑脊液pH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术后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先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4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与观察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换药,观察组应用中药大黄、芒硝外敷。观察两组产妇的腹部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腹部切口甲级愈合率及临床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者应用中药大黄、芒硝外敷,能显著提高切口愈合率,促进产妇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大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小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患儿100例,按照标本采集方法分为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各50例,并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采集结果。结果:桡动脉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明显高于股动脉组的84%,桡动脉组采血所需平均时间为4.1min(s=0.8),明显低于股动脉组的平均时间6.3min(s=0.8),此外局部出血方面,股动脉组(6%)明显少于桡动脉组(18%),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法采血所需时间明显较短,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经股动脉采血,但在局部出血方面,股动脉采血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胡娟萍;谢立娟;孙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措施。方法:本次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研究对象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患者会出现诸多症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结论:在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尤其是急性期患者在治疗时需要缓解其症状,以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艳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普通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黄林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中医情志护理法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选取102例肛肠手术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51例患者。常规组均给予一般护理,试验组给予中医情志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疼痛体验、焦虑、抑郁、消极等负面情绪显著少于常规组,配合人数多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肛肠手术患者,术后及时给予科学的中医情志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配合度,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杨建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 PBC)教学法在康复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章节选取班级,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另一组采用PBC教学模式,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结果:采用PBC教学法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远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在康复护理教学中,PBC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综合能力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作者:李桂玲;郭丽梅;唐美玲;杨立群;吴润滨;代丽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比动力加压髋螺钉(DHS)与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两种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这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FNA方法治疗的患者20例,采用DHS方法治疗的患者23例,对其治疗的结果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均能达到完全愈合,且无并发症,但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 PFNA组均显著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PFNA 和 DHS 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有良好效果,PFNA总体效果较DHS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艾尔肯·玉山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