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石长坚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 有限内固定,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疗效
摘要:目的::探索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收治时间为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并对此次研究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二次手术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存在差异( 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效果显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肠外营养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两周后,肠内营养组ALB、HGB和PAB水平均优于肠外营养组( 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明显促进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帅;陈启懂;符兆胤;李任文;钟文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药灌肠治疗肾衰竭高钾血症的疗效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肾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肾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探讨和研究肾衰竭合并高钾血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价值。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选择2012—2015年间在我院肾科住院治疗的50例慢性肾衰竭合并高钾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仅给以基础疾病的西医中医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基础降低血钾治疗同时加用中药高位灌肠治疗,对比两组血钾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肾衰竭高钾血症患者,在给予常规降低血钾处理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郭小娟;赵国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健康教育路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率分别为93.33%、66.66%,观察组掌握率较高( 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66%、66.66%,观察组护理满意率较高(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作者:赵跃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将9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分成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试验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结果:试验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效果比较理想,患者术后能快速苏醒,而且恢复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明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谷氨酰胺治疗危重症感染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药理剂量谷氨酰胺治疗危重症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9例危重症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29例,仅单纯性针对原发病灶及胃肠道功能情况采取常规处理;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胃肠功能评分均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评分好转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症感染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适量给予谷氨酰胺治疗效果显著,可在短期内改善患者胃肠功能评分,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韩富芸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尿病患者全程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全程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实施的方法。方法:入院前,前往门诊接患者来病区;入院时,实行首接负责制;住院期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现于每一个环节;出院时,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出院后,情系患者。结果: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大大增护士的职业荣誉感,让护理工作的质量显著提高,有助于患者出院后对血糖的控制。结论:全程护理模式的建立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的欢迎和支持,体现了护理工作者的价值,有助于患者的身体早日康复。

    作者:杨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循证护理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循证护理的临床价值予以评价。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80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平均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PICC置管错位率、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CC置管错误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各项差异均得到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置管准确性并实现对并发症的有效控制,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中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6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试验组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压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左心室体积指数( LVMI)、左前降支( 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射血分数(LVEF)明显较优,各项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中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崔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欣母沛(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3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给予缩宫素宫体注射治疗,针对症状未得到有效改善的患者予以含服或肛塞卡孕(卡前列甲酯),如果治疗效果还不理想,则采用欣母沛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精心、细致的临床护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0例患者经过针对性治疗和科学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总有效率高达96.7%,其中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结论: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疗效确切,同时辅助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和全面推广。

    作者:陈海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急症剖宫产和择期剖宫产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急症剖宫产和择期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60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症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各80例。比较手术指征,观察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宫内窘迫、头盆不称、宫缩乏力、骨盆狭窄手术指征上差异显著;择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6min(s=5.7)、211.4ml(s=15.0)、7.5%,对照组为62.0min(s=8.9)、286.5ml(s=17.4)、18.8%,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择期剖宫产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示医师应严格掌握患者的手术指征。

    作者:霍向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直肠给药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直肠给药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小儿高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儿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降温治疗及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布洛芬混合液直肠给药。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儿临床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儿临床有效率为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高热时给予直肠给药可以达到快速降温效果,增加临床有效率,且临床不良反应较轻微。

    作者:谢立娟;胡娟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恶性脑胶质瘤复发患者应用调强适形放射技术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研究

    目的::分析和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技术( IMRT)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IMRT治疗的复发恶性脑胶质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各功能指标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疲倦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得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中IMRT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减少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森;董立新;付占昭;张彦秋;蒋韬;李京龙;顾涛;张强;王光霞;张庆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常见感染性疾病预防护理措施的研究

    目的::研究探讨常见感染性疾病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原因及护理治疗过程,予以常见预防护理措施。结果:在对患者进行全方位预防护理措施后,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结论: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小静;崔鹤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和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协同性良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蒋晓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足月妊娠临界性羊水过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观察并分析足月妊娠临界性羊水过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5例足月妊娠临界性羊水过少的孕妇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分娩的75例羊水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妊娠结局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经统计,观察组产妇的剖宫产、胎盘钙化、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及胎粪Ⅱ~Ⅲ度污染的发生率,以及羊水污染、胎儿窘迫等胎儿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当孕妇出现羊水过少的情况时,会提高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母婴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因此,临床应加大对孕妇的产前检查力度,在恰当的时机选取合适的分娩方式,防止羊水过少情况的发生,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白翠颖;秀琴;刘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安全管理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对320例实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危险因素分析,总结其中的要点。结果:在所有观察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8例,皮疹、瘙痒3例,气短、胸闷1例。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检查患者总人数的3.75%。结论:由于患者在注射荧光素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不得当,使得该项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因素。

    作者:姚静;史敏;陈凌;王文菁;王肖华;何娜;王明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X线与CT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X线与CT检查结果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与CT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分别作为X线组与CT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X 线组检出43例,检出率为81.13%;CT 组检出50例,检出率为94.33%,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通过CT检查的临床检出率更高,对患者的确诊与治疗带来充足的临床依据。

    作者:赵建;夏裕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特征分析

    目的::调查700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营养不足、超重、肥胖发生率及病种分布情况,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7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表( 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结果:在700例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5.14%(386/700),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8.0%(126/700),营养超重率为19.86%(139/700),营养肥胖率为2.14%(15/700);恶性肿瘤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占86.44%(51/59),其次是急性胰腺炎85.0%(17/20)、肠梗阻77.78%(7/9)、肝脏疾病65.82%(52/79)、消化性溃疡64.96%(89/137),消化道息肉营养风险率低,占27.71%(23/83)。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存在高营养风险率,NRS2002方法简单易行、无创性、价廉、耗时短,患者极容易接受且配合度高,适用于消化内科,可迅速指导医生发现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患者,及时给予营养支持。

    作者:木玲玲;刘海;郑盛;杨丽莹;李小琴;郭晨辰;李高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在糖尿病性肾病诊治中的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糖尿病性肾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98例糖尿病患者同一天的HbA1c及eGFR检测结果,根据年龄随机分为4组(30~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0岁组),比较各组间的eGFR差异;同时根据HbA1c值随机分为5组(<5.7组,5.8~7.0组,7.1~9.0组,9.1~11.0组,>11.0组),比较各组间的eGFR差异,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间的HbA1c无明显差异(P>0.05), eGFR值差异显著(P<0.05);HbA1c不同区间的 eGFR值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越大, eGFR越小;HbA1c越大,eGFR越小。因此,定期进行HbA1c检测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预防和良好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尤其对老年人更应加强此类监测。

    作者:杨阳;崔智威;黄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对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0月,24例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学检查资料。结果:24例患者病灶穿刺成功率为100%,确定病理学诊断24例(鳞癌11例,腺癌5例,小细胞癌3例,1例诊断为恶性,找到异性细胞,4例活检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发现炎性细胞)。术后并发症:气胸5例(20.8%),均为少量气胸,咯血2例(8.3%)。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可广泛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医生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帆;雷铁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