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脑胶质瘤复发患者应用调强适形放射技术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研究

杨森;董立新;付占昭;张彦秋;蒋韬;李京龙;顾涛;张强;王光霞;张庆怀

关键词:调强适形放射技术, 复发恶性脑胶质瘤, 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技术( IMRT)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IMRT治疗的复发恶性脑胶质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各功能指标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疲倦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得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中IMRT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减少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他克莫司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血药浓度与疗效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析他克莫司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他克莫司进行治疗,待其血药浓度稳定后,应用酶增强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分析治疗效果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完全缓解( CR)患者22例,其血药浓度为8.1ng/ml (s=3.2),部分缓解(PR)患者20例,其血药浓度为6.1ng/ml(s=1.2),无效(NR)8例,其血药浓度为3.3ng/ml (s=0.9);经统计学分析知疗效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呈正相关。结论: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与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具有确切相关性,待血药浓度在4.8~11.3ng/ml,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胡维;崔玲;马晓露;唐丽萍;龙韵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常规行头颅MRI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常规行头颅MRI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85例术前无脑梗死症状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皆进行术前头颅MRI检查,总结分析临床检查结果,对MRI检查未见梗死灶和发现有陈旧性梗死灶的患者在伤后1周内进行手术;对有新鲜梗死病灶的患者均在发现病灶起治疗2周后进行骨折手术。结果:185例患者颅脑MRI检查未见明显脑梗死病灶47例,发现陈旧性脑梗死病灶81例,发现新鲜脑梗死病灶57例;术后2例出现明显症状脑梗死,术后MRI检查均见明显新鲜脑梗死病灶,其中术前发现陈旧性脑梗死灶1例,术前新鲜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例,其余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未发现新的脑梗死病灶及症状。结论:对无脑梗死症状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进行常规头颅MRI检查,可及时发现病情,对评估手术风险、预防并发症及选择手术时机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重视。

    作者:杨小龙;许峰;张中兴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在一期乳房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在一期乳房再造术中的临床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的一期乳房再造术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5例患者的皮瓣及17例同时保留乳头患者的乳头均存活,未发生感染、积液、坏死等并发症,并且再造乳房外形美观。结论:采取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行一期乳房再造术,为目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恢复乳房外形的理想手段,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张思远;卿伯华;段群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布鲁菌病的实验室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益阳市布鲁菌病的实验室特征,为布鲁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益阳市中心医院送检的11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职业特性、血液检验结果、细菌培养鉴定特征。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0例,均有明确接触史,血液炎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细菌鉴定均为马耳他布鲁菌。结论:微生物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布鲁菌病的认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作者:易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川崎病患儿血中蛋白C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蛋白C( PC)在川崎病( KD)患儿体内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为KD的患儿46例,另以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结果:KD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P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组PC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 KD急性期的PC水平低于恢复期及对照组,两组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血浆PC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的损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包春玲;卞相丽;汪菲;李夏茹;王超;朱长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81.4%,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常规护理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李继红;何东红;陈亚辉;彭志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X线与CT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X线与CT检查结果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与CT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分别作为X线组与CT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X 线组检出43例,检出率为81.13%;CT 组检出50例,检出率为94.33%,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通过CT检查的临床检出率更高,对患者的确诊与治疗带来充足的临床依据。

    作者:赵建;夏裕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营养支持治疗在ICU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营养支持治疗在ICU中的应用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重症且接受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时期我院ICU收治的重症但未接受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各身体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ICU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与治疗效率。

    作者:段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探析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将患者均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用能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颈动脉斑块,可在脑血栓患者中推广运用。

    作者:陈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为胆囊息肉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息肉病变患者1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后病理进行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相关资料,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本组160例患者超声诊断150例,符合率为93.8%,包括:病理诊断单纯腺瘤26例,超声诊断24例;病理诊断胆固醇息肉114例,超声诊断110例;病理诊断炎性息肉13例,超声诊断11例;病理诊断腺癌4例,超声诊断3例;病理诊断腺瘤并局部不典型增生3例,超声诊断2例。结论: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较好的符合率,且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无痛苦,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特别是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吴平;韩智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究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的在我院出生的ABO新生儿溶血患儿60例,采集60份患儿的血样与随机抽取的5份ABO同型红细胞制剂血样进行主侧交叉配血300次,选用的方法为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比较两种方法配血结果的差异和配血与直抗试验的关系。结果:微柱凝胶技术法中血清和放散液表现不合分别为222次和186次,凝聚胺法中血清和放散液表现不合分别为9次和15次,除采用凝聚胺法对患儿进行血清交叉配血之外,直抗呈阳性的患儿血清和放散液中交叉配血的不合率明显高于直抗阴性患儿,P<0.05。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准确,为临床输血提供准确信息,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兰霞;郭改玲;马涛;贾新勇;张月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小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与护理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小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患儿100例,按照标本采集方法分为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各50例,并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采集结果。结果:桡动脉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明显高于股动脉组的84%,桡动脉组采血所需平均时间为4.1min(s=0.8),明显低于股动脉组的平均时间6.3min(s=0.8),此外局部出血方面,股动脉组(6%)明显少于桡动脉组(18%),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法采血所需时间明显较短,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经股动脉采血,但在局部出血方面,股动脉采血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胡娟萍;谢立娟;孙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抽签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陈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心血宁片联合缬沙坦分散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过程中,应用心血宁片联合缬沙坦分散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接收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缬沙坦分散片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行心血宁片,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过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均优于参照组患者,且研究组患者的CHOL、甘油三酯显著降低,HDL有所上升。结论:将心血宁片联合缬沙坦分散片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对患者的血压血脂进行控制调节,且减轻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石功亮;颜艳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立哌唑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用文拉法辛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阿立哌唑合并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阿立哌唑治疗,共治疗8周。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韦氏记忆量表( 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进行疗效评定,应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联用文拉法辛或单独应用阿立哌唑均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治疗第8周末两组与基线时比较,除即刻记忆评分外,各项认知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文拉法辛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有增效作用。

    作者:陈黎升;李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前牙外伤固定中采用固定矫正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前牙外伤固定中运用固定矫正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治疗的80例牙外伤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正器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金属丝联合牙弓夹板做固定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固定治疗结束后1周与半年后的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分别为95%与92.5%,对照组分别为72.5%与67.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牙外伤固定中采用固定矫正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直丝弓固定矫正器更具有优越性。

    作者:费佩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急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遵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耗时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提高了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性,提升了抢救效率,为灵活机动的护理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标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值得在临床急救中应用推广。

    作者:颜丽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唐氏综合征的遗传因素及优生措施研究

    目的::分析唐氏综合征的遗传因素及优生措施。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8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唐氏综合征患者103例,均采取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分析,并对患者母体孕期症状及用药情况、母亲年龄、周围环境等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高危因素探讨总结优生防御措施。结果:103例唐氏综合征患者中,95例染色体核型47,+21;5例嵌合型46/47,+21;3例易位型46,-21,+ t(21q;21q);通过对患者父母人口学统计学资料,母体孕期症状及用药情况,是否接触有毒物质等分析统计,20例(19.42%)因母体妊娠早期用药治疗牙疼、感冒、呕吐等;37例(35.92%)患者因父母服药(抗生素,保胎药,安眠药,感冒药、中药等)或伴有长期吸烟饮酒史;10例(9.71%)患者因孕期内装修房屋或购置新家具;22例(22.33%)患者父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结论:结合唐氏综合征发病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大力推广宣教优生知识,增强备孕前及妊娠期间良好的保健处理意识,适当对唐氏综合征高危家庭展开追踪监护保障,做好优生指导,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

    作者:孟晓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索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收治时间为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并对此次研究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二次手术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存在差异( 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效果显著。

    作者:石长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液检验对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检验对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的检测患者150例,分为正常组、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各50例,进行血液检测。结果:3组患者在的各项检查结果对比都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检验对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快捷准确,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极具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陆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