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

颜丽芳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重型颅脑损伤, 急救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急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遵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耗时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提高了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性,提升了抢救效率,为灵活机动的护理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标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值得在临床急救中应用推广。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集束化护理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继发性损伤率4.5%、癫痫持续发作率11.9%,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1.4%、26.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5(s=2.4)]高于对照组的[79.3(s=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癫痫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护理质量,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罗春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多索茶碱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噻托溴铵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1.4%,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联合使用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作者:董继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情志护理法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情志护理法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选取102例肛肠手术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51例患者。常规组均给予一般护理,试验组给予中医情志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疼痛体验、焦虑、抑郁、消极等负面情绪显著少于常规组,配合人数多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肛肠手术患者,术后及时给予科学的中医情志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配合度,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杨建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软组织擦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对皮肤软组织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部队收治的36例皮肤擦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湿润烧伤膏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止痛时间为15.2min(s=4.7),平均治愈时间为7.5d(s=2.3),创面感染率为5.6%,色素沉着率为2.8%,愈合瘢痕形成率为0。结论:湿润烧伤膏对皮肤软组织擦伤疗效显著,不仅能明显减轻疼痛,降低感染发生率,还能促进组织再生,值得在基层卫生机构推广应用。

    作者:马在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目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CVT)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多种原因使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方法:现将本院2000年以来收治诊断明确的21例CVT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CVT的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结果:在本研究中4例有感染病史的患者给予抗生素抗感染、3例癫痫发作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17例痊愈出院,3例好转,1例有明显视力下降。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对不明原因的头痛、颅内压升高,应考虑CVST的可能。加强对CVST临床、影像特点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李文忠;贾尚英;任永刚;张建国;王菊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整体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整体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发放自我管理能力问卷,比较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差异。结果:护理干预3个月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心理健康指数、生活质量指数和躯体健康指数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倩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对患儿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行动脉血气分析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两组患儿皆进行常规动脉采血,采血后立即送检。观察组则在常规采血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结果:采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出现血气分析误差比例为5%,静脉血零误差,而对照组出现血气分析误差比例为20%,静脉血1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患儿血气分析采血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减少误差。

    作者:李玲;夏小荣;孙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儿童脑瘫康复模式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瘫儿康复治疗中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及常规单项功能训练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年龄6岁以下的脑瘫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试验组实行综合的儿童脑瘫康复模式,治疗项目包括物理疗法( PT)、作业疗法( OT)、按摩、针灸、理疗、引导式教育、水疗及药物神经节苷脂钠针综合治疗。对照组在迁安市妇幼保健院儿保康复科自费就诊,常规单项功能训练康复治疗项目少,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收集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的数据,以0~6岁儿童心理发育诊断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量表作为评估工具。结果:试验组整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智能发育进步显著。结论:综合康复模式是治疗小儿脑瘫的佳方法之一,结合了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恶性脑胶质瘤复发患者应用调强适形放射技术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研究

    目的::分析和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技术( IMRT)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IMRT治疗的复发恶性脑胶质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各功能指标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健康状况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疲倦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得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中IMRT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减少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森;董立新;付占昭;张彦秋;蒋韬;李京龙;顾涛;张强;王光霞;张庆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PBC教学法在康复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 PBC)教学法在康复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章节选取班级,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另一组采用PBC教学模式,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结果:采用PBC教学法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远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在康复护理教学中,PBC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综合能力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作者:李桂玲;郭丽梅;唐美玲;杨立群;吴润滨;代丽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兰索拉唑预防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黏膜病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注射用兰索拉唑预防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黏膜病变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116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兰索拉唑(奥维加)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洛赛克)静脉滴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应激性黏膜病变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3例应激性黏膜病变,发生率为5.17%;对照组出现10例应激性黏膜病变,发生率为17.2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兰索拉唑预防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应激性黏膜病变的疗效优于奥美拉唑,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常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阑尾切除术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和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均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内关、合谷、阑尾穴。观察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和麻醉与手术并发症等。结果: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比较,患者麻醉用药量少(P<0.05),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小(P<0.05),临床麻醉效果好,术后排气时间短(P<0.05),并发症少。结论: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张桂新;韩雪松;李艳丽;裴洪友;安立乡;刘丽侠;杨建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评价

    目的::对应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抽选我院于2015年内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108例患者,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成像检查,对照组则给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结果:①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的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微小斑块的显像更清晰,但检测部位及检查层面不够全面;③观察组患者的超声影像显示,两组患者出现斑块的部位及斑块的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能早期发现微小斑块,有助于患者进行及早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姜云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在一期乳房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在一期乳房再造术中的临床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的一期乳房再造术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5例患者的皮瓣及17例同时保留乳头患者的乳头均存活,未发生感染、积液、坏死等并发症,并且再造乳房外形美观。结论:采取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行一期乳房再造术,为目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恢复乳房外形的理想手段,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张思远;卿伯华;段群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1250例产妇临床资料,将产后出血的83例产妇定为观察组,无产后出血的Ⅱ67例产妇定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在1250例产妇中,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83/1250。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中高龄产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乏力等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产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高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对减少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对减少产后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家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合并卵圆孔未闭偏头痛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究合并卵圆孔未闭( PFO)偏头痛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66例偏头痛患者,根据TCD结果分为PFO阳性组和阴性组,通过调查问卷和电话询问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FO阳性和阴性患者偏头痛的临床特点。结果:266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的共200例,其中PFO阳性的117例,PFO阴性83例,PFO阳性组中先兆性偏头痛( MA)比率为50.43%(59/117)明显高于PFO阴性组的14.46%(12/83,P<0.001),两组的头痛发作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结论:合并PFO的偏头痛患者MA比率较高。

    作者:柴玉梅;罗国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视光门诊单眼高度近视的临床分析

    目的::关于视光门诊84例单眼高度近视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眼高度患者84例,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病因所在,主要内容包括近视屈光度、眼底病变与矫正视力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之后,对患者的各个方面的指标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结果: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单眼高度近视的病因主要是眼底的畸形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晶状体的浑浊程度有关,其次就是眼角薄翳等,经过统计在这84例的患者中,其中跟家族史有关的占到了23.7%,不同的屈光度患者矫正视力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单眼高度近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屈光度、眼底病变等,医护的人员只有在分析清楚了病因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李婷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 ERAT)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阑尾炎患者48例,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ERAT组及腹腔镜切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ERAT组在腹痛解除时间,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较腹腔镜切除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ERAT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好、恢复快,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景森;车小梅;曾权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探析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将患者均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用能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颈动脉斑块,可在脑血栓患者中推广运用。

    作者:陈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开腹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开腹手术下行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2例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治疗组患者进行开腹胃穿孔修补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76.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的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肖渝;陶蕾;廖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