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国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患者中,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治疗时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量,以分析支抗磨牙的稳定性与年龄是否相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治疗的50例患者,并将其分为三组,其中A组患者年龄小于13岁,B组患者年龄为13~16岁,C组患者年龄大于16岁。分析三组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到参考线的距离,矫治前后差值即为磨牙在该平面的近中移动值,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评价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支抗磨牙近中移动距离的比较结果显示,C组患者(大于16岁)与A组患者(小于13岁)相比,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大于16岁)与B组患者(13~16岁)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矫治年龄增大,第一磨牙的位置越趋于稳定。结论:不同年龄组患者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比较结果表明,年龄越大,支抗磨牙前移距离越小,支抗磨牙越稳定,一些病例佳矫治年龄可适当放宽。
作者:赵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58例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开腹子宫全切术避免损伤的方法。方法:选择某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盆腔粘连松解术和开腹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对所有患者的手术平均用时、出血量、肠管损伤、输尿管损伤、肠梗阻等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58例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开腹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治疗,平均手术用时相对较短,出血量较少,发生损伤的概率较小。结论:对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盆腔粘连松解术和开腹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使用与推广价值。
作者:李晨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益阳市布鲁菌病的实验室特征,为布鲁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益阳市中心医院送检的11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职业特性、血液检验结果、细菌培养鉴定特征。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0例,均有明确接触史,血液炎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细菌鉴定均为马耳他布鲁菌。结论:微生物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布鲁菌病的认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作者:易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自制舒肝化瘀汤用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自制汤药“舒肝化瘀汤”,对照组应用曲匹布通片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7%。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舒肝化瘀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比单纯应用西药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谢迪;刘立群;孟宪冬;张贵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戴明( 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观察组患者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对照组组患者则应用一般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慢性肝病问卷( CLDQ)评分、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及CLDQ评分对比,观察组显著优越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及治疗依从性方面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χ2=10.0048,P=0.0015),差异显著。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采取PDCA循环护理不仅能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能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颜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抽签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陈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颅脑外伤致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68例中3例为迟发性血肿,再次行开颅手术,其余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1年,GOS评分55例患者恢复良好无复发(80.88%),8例中度残疾(11.76%),4例中度残疾(5.88%),1例死亡(1.47%)。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清除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东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测定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探讨其与胰岛素、Child-Pugh分级及肝脏生化指标及血脂间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测定了47例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 A级16例、B级18例、C级13例)和20例健康对照患者的血清网膜素及相关临床参数。结果: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丙型肝炎性肝硬化组内A、B、C三级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网膜素水平与HOMA-IR、胰岛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升高,但不能作为肝功能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魏新亮;史晓盟;郭瑞雪;苏振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0月,24例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学检查资料。结果:24例患者病灶穿刺成功率为100%,确定病理学诊断24例(鳞癌11例,腺癌5例,小细胞癌3例,1例诊断为恶性,找到异性细胞,4例活检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发现炎性细胞)。术后并发症:气胸5例(20.8%),均为少量气胸,咯血2例(8.3%)。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可广泛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医生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帆;雷铁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组34例和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4例。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运用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文睿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开颅手术,观察组行锁孔手术,观察对比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疗效显著,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锁孔手术治疗HICH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厚俊;白鹏;龚会军;李经辉;严琪;余化霖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提高冠心病患者对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方法查找并分析冠心病患者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偏低的原因,针对分析结果制订相应护理措施并评价实施效果。结果: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后,患者对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显著提高( 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能够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
作者:牛东东;沈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 P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实施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自量评分( IPSS)、生活质量评分( QOL)及大尿流率( Qmax)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实施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手术时间平均47.2min(s=10.3),术中出血量平均56.1ml(s=9.3),术后尿管留置时间72.3h(s=4.8),住院时间3.5d(s=0.6);术后1周,IPSS、QOL及Qmax较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取P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岩;吴春磊;李建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整体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发放自我管理能力问卷,比较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差异。结果:护理干预3个月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心理健康指数、生活质量指数和躯体健康指数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倩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4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在其入院后所有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其病情的控制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治疗完成后,74例患者中,治愈为48例(78.38%),好转为21例(28.38%),不良为5例(6.76%),其中总有效率93.24%。大部分患者的肺功能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在随访1年后发现,72例患者的病情均处于稳定的状况下,2例患者出现了复发的现象,经再次治疗后,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比较明显,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后续的恢复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具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作者:贺海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手术室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赛燕菲;刘淑芹;隋红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与心血管介入治疗( 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为盐酸替罗非班与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医院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分析两组血管心肌灌注分级( TMPG)情况,分析两组血小板活化动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TMPG灌注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动能变化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活化动能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与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TMPG和血小板活化功能情况,降低了并发症的产生。
作者:唐春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大咯血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58%,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6%)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7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游国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进行医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1︰1的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施以单纯西药医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中药进行医治,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32,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王海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中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6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试验组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压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左心室体积指数( LVMI)、左前降支( 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射血分数(LVEF)明显较优,各项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中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崔凯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