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玲;卞相丽;汪菲;李夏茹;王超;朱长林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用文拉法辛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阿立哌唑合并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阿立哌唑治疗,共治疗8周。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韦氏记忆量表( 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进行疗效评定,应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联用文拉法辛或单独应用阿立哌唑均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治疗第8周末两组与基线时比较,除即刻记忆评分外,各项认知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文拉法辛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有增效作用。
作者:陈黎升;李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SC)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NEDS)后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方法:抽取CHSC中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的324张处方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的324张处方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处方平均药费、抗生素处方率、基本药物使用率等。结果:观察组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处方平均药费、抗生素处方率、基本药物使用率、处方不规范率及处方用药不适宜率依次为3.25种( s=0.68)、78.28元(s=6.31)、19.44%、95.89%、4.01%、2.78%,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HSC实施NEDS能纠正居民和患者不良用药习惯,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晶晶;苏少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34名临床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7名。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手卫生依从性优良率为89.16%,医院感染率为4.93%;对照组手卫生依从性优良率为72.29%,医院感染率为7.72%,观察组医护人员医院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科室临床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改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顾绍霞;吴叶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刺激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治疗的64例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刺激性护理干预。护理3个月后,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比较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清醒程度等。结果:对照组平均清醒时间长于观察组,对照组较观察组更容易出现压疮和系统感染,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激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有显著效果,可使患者及早苏醒,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秀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中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6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试验组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压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左心室体积指数( LVMI)、左前降支( 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射血分数(LVEF)明显较优,各项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中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崔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尿酸( UA)在多发性硬化( MS)中的作用。方法:研究UA在MS发生、发展及复发缓解中的变化,并探讨UA对治疗的影响。结果:UA在MS的发生、复发与缓解中有一定的变化,在治疗MS上也起一定的作用。结论:尿酸在M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动态监测血UA水平的变化,能一定程度上反应MS疾病的活动情况,并能为MS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向亚运;秦新月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将9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分成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试验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结果:试验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效果比较理想,患者术后能快速苏醒,而且恢复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明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针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试验组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个疗程(连续5周的治疗)。结果:对照组26例,治愈14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5%;试验组26例,治愈16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文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唐氏综合征的遗传因素及优生措施。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8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唐氏综合征患者103例,均采取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分析,并对患者母体孕期症状及用药情况、母亲年龄、周围环境等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针对高危因素探讨总结优生防御措施。结果:103例唐氏综合征患者中,95例染色体核型47,+21;5例嵌合型46/47,+21;3例易位型46,-21,+ t(21q;21q);通过对患者父母人口学统计学资料,母体孕期症状及用药情况,是否接触有毒物质等分析统计,20例(19.42%)因母体妊娠早期用药治疗牙疼、感冒、呕吐等;37例(35.92%)患者因父母服药(抗生素,保胎药,安眠药,感冒药、中药等)或伴有长期吸烟饮酒史;10例(9.71%)患者因孕期内装修房屋或购置新家具;22例(22.33%)患者父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结论:结合唐氏综合征发病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大力推广宣教优生知识,增强备孕前及妊娠期间良好的保健处理意识,适当对唐氏综合征高危家庭展开追踪监护保障,做好优生指导,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
作者:孟晓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综合分析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体会。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站2012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8例输精管结扎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治疗、局部药物封闭治疗以及冷袋外敷治疗等方法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7例,治愈率达94.4%;视觉疼痛(VAS)评分平均为2.05分(s=0.89)、生命质量(TDL)评分平均为92.03分(s=2.21)。结论:应用心理治疗、局部封闭治疗及冷袋外敷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韦理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探讨碘海醇做子宫输卵管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近期接诊的313例不孕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碘海醇子宫输卵管造影,就造影效果进行观察研究,以评价碘海醇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组313例患者造影时间均未超过半小时,仅8例患者出现轻微咳嗽及头晕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未经处理,在患者自行平卧休息后缓解。在造影结果方面,本组88例显示子宫、输卵管功能正常,131例显示一侧不通,67例显示两侧闭锁。结论:应用碘海醇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其影像质量佳,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正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预防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实施基础护理加针对糖尿病足预防进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血糖控制率(92.5%)高于对照组(80%);试验组护理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87.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工作,可以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作者:蔡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开颅手术,观察组行锁孔手术,观察对比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疗效显著,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锁孔手术治疗HICH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厚俊;白鹏;龚会军;李经辉;严琪;余化霖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托伐他汀钙片有关杂质检查方法。方法:采用Venusil XBP CN氰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4.6mm ×250mm,5μm);流以醋酸铵缓冲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40nm。结果:各特定杂质有效分离,杂质 A、B、C、D、H、a、c 检出限分别为3.27ng、2.85ng、2.40ng、3.12ng、2.64ng、0.85ng、2.50ng、2.64ng。确定了酸、碱、高温、氧化、光照条件下主要的降解杂质结构。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好、准确、灵敏,用于阿托伐他汀钙片有关物质的测定结果可靠。
作者:姚亮元;宿亮;蒋胜兰;朱婧;吴正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后续效应。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30例,分别给予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独安慰剂用药,对其进行为期两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和终末结局。结果:A组患者随访始末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 MMSE )总评分均高于 B 组,心脑血管患病率(10.0%)低于 B 组(23.3%),比较差异显著(P<0.05);随访期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持续性降压治疗,可起到减缓认知功能衰退速度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延续效应。
作者:刘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高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并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1~2d;术后3~14d内拔除胃管,平均拔除胃管时间为4.51 d (s=1.35);2~4d内拔除尿管,平均拔除尿管时间为2.06 d (s=1.35);术后3~20d内,平均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为4.57 d (s=2.35)。手术当天疼痛评估:轻度61例,中度7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第1天疼痛评估:自觉无痛8例,轻度58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第2天疼痛评估:自觉无痛12例,轻度55例,中度1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1~2d指导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术后舒适度评估:满意66例(97.05%);基本满意2例(2.94%);无不满意病例;术后并发症:术中转开胸手术2例,术中转开腹手术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经加强换药、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均痊愈;胸胃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肺部感染3例,声音嘶哑2例,乳糜胸3例,肠梗阻2例,术后无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通过做好食管癌患者的术前准备、健康指导,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早期拔管、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肠内营养,配合医生开展的新技术,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术期的舒适度。
作者:龚兰娟;关雪红;叶春燕;李艳;刘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在食管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6例,参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化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组患者接受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胸液引流量、胸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即相应数据对比,组间存在符合统计学意义要求的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确切,而且可以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有利于患者远期发展,临床实践普及价值显著。
作者:丁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与复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对小儿患者外科手术麻醉临床效果的提升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儿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观察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各50例,观察两组术前后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和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比较发现观察组的麻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使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作为患儿外科手术的麻醉药物,是值得推广和发展的。
作者:马永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精神活动密切相关,而双相情感障碍( BD)患者往往会伴有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本文探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BD的作用及影响。方法:简述并归纳了相关文献对内分泌系统中的3大分支系统在BD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神经内分泌在BD发病过程中有明显变化,与BD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其动态变化可能能够提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与缓解。
作者:杨千叶;况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将患者均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用能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颈动脉斑块,可在脑血栓患者中推广运用。
作者:陈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