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0.7mm×19mm型号的静脉留置针,同时深入探讨静脉留置针具体操作及应用效果。结果:实行静脉留置针后,保留周期为4~8d,平均4.5d(s=0.7)。39例保留周期为2~4d;28例保留周期为4~6d;而余下23例保留周期均>6d。在留置针保留过程中,61例均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无全身感染。因患儿年龄较小,大部分出现敷贴脱落现象,从而直接影响留置针保留周期。结论:小儿护理中科学应用静脉留置针,可有效降低患儿痛苦。与此同时,须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进行有效的护理以提升留置针的安全性,并有效降低并发症概率。
作者:热孜玩古丽·麦提赛伊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患者中,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治疗时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量,以分析支抗磨牙的稳定性与年龄是否相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治疗的50例患者,并将其分为三组,其中A组患者年龄小于13岁,B组患者年龄为13~16岁,C组患者年龄大于16岁。分析三组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到参考线的距离,矫治前后差值即为磨牙在该平面的近中移动值,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评价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支抗磨牙近中移动距离的比较结果显示,C组患者(大于16岁)与A组患者(小于13岁)相比,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大于16岁)与B组患者(13~16岁)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矫治年龄增大,第一磨牙的位置越趋于稳定。结论:不同年龄组患者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比较结果表明,年龄越大,支抗磨牙前移距离越小,支抗磨牙越稳定,一些病例佳矫治年龄可适当放宽。
作者:赵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行动脉血气分析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两组患儿皆进行常规动脉采血,采血后立即送检。观察组则在常规采血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结果:采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出现血气分析误差比例为5%,静脉血零误差,而对照组出现血气分析误差比例为20%,静脉血1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患儿血气分析采血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减少误差。
作者:李玲;夏小荣;孙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杀危险因素,探讨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80例精神病患者设为对照组,住院期间共10例自杀(3例死亡),调查自杀原因。2014年6月我院开始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设为观察组,住院期间1例自杀(未死亡)。比较两组的自杀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分布为家属因素1例,设施和设备因素2例,管理因素1例,护士因素1例,疾病因素5例;观察组自杀因素为疾病因素。观察组自杀发生率为0.5%,低于对照组(5.6%),差异显著,P<0.05。结论:精神疾病本身是导致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要评估自杀风险,加强监管,从多个方面实施预见性护理,避免发生自杀事件。
作者:张欣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采用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直肠黏膜下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愈率、治愈时间、复发率及成瘘率、术后换药VAS疼痛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治愈时间、复发率、成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换药时局部疼痛评分治疗组术后2d、7d均低于对照组(P<0.01),14d疼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肠黏膜下脓肿的治疗,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在治愈时间、治愈率上优于传统切开引流术,并有术后换药疼痛轻、复发率、成瘘率低等优点。
作者:高晶;张少军;应光耀;熊国华;高红娣;沙喜;闵丽;陈波;石丽;张辉;张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 ERAT)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阑尾炎患者48例,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ERAT组及腹腔镜切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ERAT组在腹痛解除时间,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较腹腔镜切除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ERAT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好、恢复快,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景森;车小梅;曾权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索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收治时间为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并对此次研究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二次手术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存在差异( 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效果显著。
作者:石长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提高冠心病患者对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方法查找并分析冠心病患者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偏低的原因,针对分析结果制订相应护理措施并评价实施效果。结果: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后,患者对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显著提高( 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能够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
作者:牛东东;沈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全程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实施的方法。方法:入院前,前往门诊接患者来病区;入院时,实行首接负责制;住院期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现于每一个环节;出院时,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出院后,情系患者。结果: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大大增护士的职业荣誉感,让护理工作的质量显著提高,有助于患者出院后对血糖的控制。结论:全程护理模式的建立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的欢迎和支持,体现了护理工作者的价值,有助于患者的身体早日康复。
作者:杨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奥美拉唑注射液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奥美拉唑注射液,对照组选用奥美拉唑注射液;经过2周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溃疡愈合情况、胃泌素以及生长抑素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表现改善率达86.8%,而对照组临床表现改善率率仅达63.3%,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胃泌素( Gastrin, GaS)分泌及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SST)分泌量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较单用奥美拉唑更能促进NSAIDs相关性溃疡愈合以及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胃泌素的过度分泌以及提高生长抑素分泌相关。
作者:王承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的异位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白血病PICC置管患儿,对导管异位发生部位、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6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0.88%。头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 P<0.01)和正中静脉( P<0.05)。16例导管异位患儿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纠正方法,14例到达上腔静脉,2例失败后重新置管。结论:白血病患儿PICC置管首选贵要静脉,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出现导管异位应及时耐心科学正位。
作者:权小香;杜冰;朱燕双;陈惜遂 刊期: 2016年第16期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实验课是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主义理论对解剖学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本研究借鉴五年制医学本科班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改革解剖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用于专科实验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该理论对解剖教学模式的探讨应用,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作者:易志勇;黄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后续效应。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30例,分别给予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独安慰剂用药,对其进行为期两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和终末结局。结果:A组患者随访始末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 MMSE )总评分均高于 B 组,心脑血管患病率(10.0%)低于 B 组(23.3%),比较差异显著(P<0.05);随访期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持续性降压治疗,可起到减缓认知功能衰退速度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延续效应。
作者:刘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将患者均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用能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颈动脉斑块,可在脑血栓患者中推广运用。
作者:陈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90例,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而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长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6%,远高于对照组的8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见效快,副作用少,治疗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阿不都尼比·阿不都吉力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4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与观察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换药,观察组应用中药大黄、芒硝外敷。观察两组产妇的腹部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腹部切口甲级愈合率及临床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者应用中药大黄、芒硝外敷,能显著提高切口愈合率,促进产妇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大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预防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实施基础护理加针对糖尿病足预防进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血糖控制率(92.5%)高于对照组(80%);试验组护理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87.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工作,可以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作者:蔡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颅脑外伤致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68例中3例为迟发性血肿,再次行开颅手术,其余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1年,GOS评分55例患者恢复良好无复发(80.88%),8例中度残疾(11.76%),4例中度残疾(5.88%),1例死亡(1.47%)。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清除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东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足月妊娠临界性羊水过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5例足月妊娠临界性羊水过少的孕妇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分娩的75例羊水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妊娠结局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经统计,观察组产妇的剖宫产、胎盘钙化、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及胎粪Ⅱ~Ⅲ度污染的发生率,以及羊水污染、胎儿窘迫等胎儿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当孕妇出现羊水过少的情况时,会提高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母婴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因此,临床应加大对孕妇的产前检查力度,在恰当的时机选取合适的分娩方式,防止羊水过少情况的发生,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白翠颖;秀琴;刘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进行医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1︰1的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施以单纯西药医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中药进行医治,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32,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王海龙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