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阿不都尼比·阿不都吉力力

关键词:门冬氨酸钾镁,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 新生儿黄疸
摘要:目的::对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90例,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而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长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6%,远高于对照组的8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见效快,副作用少,治疗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戴明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戴明( 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观察组患者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对照组组患者则应用一般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慢性肝病问卷( CLDQ)评分、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及CLDQ评分对比,观察组显著优越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及治疗依从性方面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χ2=10.0048,P=0.0015),差异显著。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采取PDCA循环护理不仅能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能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颜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占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45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于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取材成功,取材成功率为100%,恶性肿瘤34例,占75.6%,良性肿瘤10例,占22.2%,1例穿刺病理检查提示为炎性细胞浸润,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癌,本研究中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确诊率为97.8%。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损伤小、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确诊率高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建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与高血压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胱抑素C(Cys-C)与高血压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肾脏损害患者(观察组)和50例高血压无肾脏损害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hsCRP和Cys-C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Cys-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6.770~8.250,P<0.05);血清hsCRP和Cys-C含量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r为-0.412、-0.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6~3.132,P<0.05)。结论:hsCRP和Cys-C含量在高血压肾脏损害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肾脏损害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苑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组34例和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4例。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运用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文睿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安全管理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对320例实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危险因素分析,总结其中的要点。结果:在所有观察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8例,皮疹、瘙痒3例,气短、胸闷1例。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检查患者总人数的3.75%。结论:由于患者在注射荧光素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不得当,使得该项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因素。

    作者:姚静;史敏;陈凌;王文菁;王肖华;何娜;王明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与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固定法与半髋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FNA组(62例)和半髋置换组(58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FNA固定术与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PFNA固定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且术中出血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许战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阑尾切除术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和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均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内关、合谷、阑尾穴。观察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和麻醉与手术并发症等。结果: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比较,患者麻醉用药量少(P<0.05),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小(P<0.05),临床麻醉效果好,术后排气时间短(P<0.05),并发症少。结论: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张桂新;韩雪松;李艳丽;裴洪友;安立乡;刘丽侠;杨建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就诊我院消化内科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平均血小板数目和平均凝血酶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平均凝血酶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眉蛇毒血凝酶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是安全、有效、快捷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玉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53例低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A组,同时按照1∶1比例选取同期53例高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B组,选取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A组、B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3组血清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小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B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不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A组患者斑块表面不规则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B组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自身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存在密切的联系,由TIMP-1、MMP-9等血清炎性指标参与的炎性反应,是导致斑块向功能性不稳定发展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伟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精密医疗器械清洗的质量管理

    目的::探讨手术精密医疗器械的清洗方法,规范管理流程和制度。方法:通过采用常规化处理方法和特殊处置方法对临床精密医疗器械进行规范化处置。结果:医疗器械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清洗精密医疗器械时要结合其特点,熟悉其使用场景,采用一些特殊处置的方法,同时加强对专业清洗人员的培养,并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才能确保清洗质量。

    作者:樊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对照组采用开腹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切除淋巴结数目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宫颈癌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安全、有效。

    作者:高瑜;黄海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中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6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试验组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压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左心室体积指数( LVMI)、左前降支( 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射血分数(LVEF)明显较优,各项对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治疗中采用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具有显著效果,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崔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在糖尿病性肾病诊治中的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糖尿病性肾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98例糖尿病患者同一天的HbA1c及eGFR检测结果,根据年龄随机分为4组(30~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0岁组),比较各组间的eGFR差异;同时根据HbA1c值随机分为5组(<5.7组,5.8~7.0组,7.1~9.0组,9.1~11.0组,>11.0组),比较各组间的eGFR差异,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间的HbA1c无明显差异(P>0.05), eGFR值差异显著(P<0.05);HbA1c不同区间的 eGFR值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越大, eGFR越小;HbA1c越大,eGFR越小。因此,定期进行HbA1c检测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预防和良好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尤其对老年人更应加强此类监测。

    作者:杨阳;崔智威;黄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盆底康复训练联合雌雄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

    目的::探究盆底康复训练联合雌雄激素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采用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的对照组(60例)和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雌雄激素治疗的观察组(60例),比较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观察组的盆底综合肌力正常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1.67%,P均<0.05)。结论:在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采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雌雄激素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周末艾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 P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实施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自量评分( IPSS)、生活质量评分( QOL)及大尿流率( Qmax)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实施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手术时间平均47.2min(s=10.3),术中出血量平均56.1ml(s=9.3),术后尿管留置时间72.3h(s=4.8),住院时间3.5d(s=0.6);术后1周,IPSS、QOL及Qmax较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取P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岩;吴春磊;李建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后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80例,按照所实行的不同术法来分组:研究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40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4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颅压降低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治疗结果、颅压降低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率均要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 P<0.05)。结论:标准开颅手术可以更好地降低颅压,对术后并发症有预防作用,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作者:秦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外阴瘙痒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外阴瘙痒的临床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中所收治的60例患有外阴瘙痒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实施临床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外阴瘙痒采取中医综合疗法实施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降低病情恶化概率,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与治疗。

    作者:曾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 ERAT)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阑尾炎患者48例,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ERAT组及腹腔镜切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ERAT组在腹痛解除时间,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较腹腔镜切除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ERAT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好、恢复快,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景森;车小梅;曾权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舒肝化瘀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自制舒肝化瘀汤用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自制汤药“舒肝化瘀汤”,对照组应用曲匹布通片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7%。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舒肝化瘀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比单纯应用西药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谢迪;刘立群;孟宪冬;张贵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ICU监测与护理

    目的::回顾性分析4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ICU监测与护理。方法:41例二尖瓣置换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进行,术毕入ICU监护。结果:41例患者中1例自动出院,余40例在ICU经过2~5d监护后均平稳转入心胸外科病房。结论:术后严密监测和护理,能够降低术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ICU留治天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陈伟;姜爱丽;陈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