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ICU监测与护理

陈伟;姜爱丽;陈春梅

关键词:二尖瓣置换术, ICU监测与护理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4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ICU监测与护理。方法:41例二尖瓣置换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进行,术毕入ICU监护。结果:41例患者中1例自动出院,余40例在ICU经过2~5d监护后均平稳转入心胸外科病房。结论:术后严密监测和护理,能够降低术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ICU留治天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久病治络:从络脉入手推拿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

    笔者结合20年临床实践,以拨络、拍络为主要手法,辅以催别络呼吸配合,加以十五络脉、络穴和杂脉十一络刺激[1],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反复发作性颈椎病、腰腿痛、劳损、关节炎)患者412例,取得78%的有效率,疗效满意。本文对其进行了系列病例报道。

    作者:韩凌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围术期护理在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鼻息肉内镜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围术期护理,对比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并发症发生率5.0%,护理满意度为8.9(s=1.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5.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护理满意度为7.2(s=1.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息肉内镜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可以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巩甜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患者血清D-二聚体( D-dimer)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3例AIS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动态检测患者入院后24h、48h、72h、7d和14d血清D-dimer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比较两组血清 D-dimer 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入院时D-dim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IS患者血清D-dimer及NIHSS评分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入院当日AIS患者血清D-dimer水平与NIHSS评分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rpearson=0.61, P<0.05)。结论:AIS患者血清D-dimer明显升高,血清D-dimer可作为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

    作者:王雅杰;张爱明;朱开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合并卵圆孔未闭偏头痛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究合并卵圆孔未闭( PFO)偏头痛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66例偏头痛患者,根据TCD结果分为PFO阳性组和阴性组,通过调查问卷和电话询问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FO阳性和阴性患者偏头痛的临床特点。结果:266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的共200例,其中PFO阳性的117例,PFO阴性83例,PFO阳性组中先兆性偏头痛( MA)比率为50.43%(59/117)明显高于PFO阴性组的14.46%(12/83,P<0.001),两组的头痛发作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结论:合并PFO的偏头痛患者MA比率较高。

    作者:柴玉梅;罗国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53例低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A组,同时按照1∶1比例选取同期53例高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B组,选取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A组、B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3组血清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小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B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不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A组患者斑块表面不规则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B组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自身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存在密切的联系,由TIMP-1、MMP-9等血清炎性指标参与的炎性反应,是导致斑块向功能性不稳定发展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伟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地屈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地屈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6例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黄体酮注射液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地屈黄体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先兆流产症状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5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4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5.69d(s=1.28),对照患者症状消失时间8.97d(s=1.56),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地屈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效果显著,能有效加快患者症状消失速度,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杨忠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纤维支气管镜和肺泡灌洗术在肺不张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通过研究本院肺不张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纤维支气管镜和肺泡灌洗术的应用效果,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和肺泡灌洗术对肺不张的治疗价值。方法:调查研究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肺不张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在肺不张患者自愿的情况下采取纤维支气管镜观察和肺泡灌洗术综合性治疗。结果:通过本次诊疗过程可以看出,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和肺泡灌洗术治疗对肺不张有很好的疗效。结论:广泛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和肺泡灌洗术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肺不张,得到更好的诊治效果。

    作者:姚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研究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行扩散加权MRI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68例患者,计算并测量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并对患者进行多期动态增强MRI检查,观察各种类型的局灶性病变各个时期的强化模式。结果:①在动态增强扫描时,76.2%的胆管细胞癌、38.2%的肝细胞癌及40.6%的肝转移癌可见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②三种恶性结节的ADC值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恶性病变的ADC值显著低于血管瘤及囊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与肝囊肿之间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扩散加权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汪滨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肩关节前侧入路治疗,试验组采用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和肩关节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平均Constant评分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三角肌前侧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夏国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1250例产妇临床资料,将产后出血的83例产妇定为观察组,无产后出血的Ⅱ67例产妇定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在1250例产妇中,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83/1250。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中高龄产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乏力等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产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高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对减少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对减少产后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家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究采用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直肠黏膜下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愈率、治愈时间、复发率及成瘘率、术后换药VAS疼痛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治愈时间、复发率、成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换药时局部疼痛评分治疗组术后2d、7d均低于对照组(P<0.01),14d疼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肠黏膜下脓肿的治疗,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在治愈时间、治愈率上优于传统切开引流术,并有术后换药疼痛轻、复发率、成瘘率低等优点。

    作者:高晶;张少军;应光耀;熊国华;高红娣;沙喜;闵丽;陈波;石丽;张辉;张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颅后窝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颅脑外伤致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68例中3例为迟发性血肿,再次行开颅手术,其余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1年,GOS评分55例患者恢复良好无复发(80.88%),8例中度残疾(11.76%),4例中度残疾(5.88%),1例死亡(1.47%)。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清除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东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将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殷敏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高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并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1~2d;术后3~14d内拔除胃管,平均拔除胃管时间为4.51 d (s=1.35);2~4d内拔除尿管,平均拔除尿管时间为2.06 d (s=1.35);术后3~20d内,平均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为4.57 d (s=2.35)。手术当天疼痛评估:轻度61例,中度7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第1天疼痛评估:自觉无痛8例,轻度58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第2天疼痛评估:自觉无痛12例,轻度55例,中度1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1~2d指导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术后舒适度评估:满意66例(97.05%);基本满意2例(2.94%);无不满意病例;术后并发症:术中转开胸手术2例,术中转开腹手术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经加强换药、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均痊愈;胸胃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肺部感染3例,声音嘶哑2例,乳糜胸3例,肠梗阻2例,术后无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通过做好食管癌患者的术前准备、健康指导,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早期拔管、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肠内营养,配合医生开展的新技术,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术期的舒适度。

    作者:龚兰娟;关雪红;叶春燕;李艳;刘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放松式和激励式心理护理对美容整形手术疼痛的效果分析

    目的::对美容整形手术患者行激励式、放松式心理护理,观察护理方式对手术疼痛的影响。方法:择取本院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美容整形手术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个人意愿,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激励式、放松式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持续时间、镇痛药物使用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结论:激励式、放松式心理护理不仅可以减缓患者的手术疼痛感,还能降低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赵敏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子宫脱垂术患者围术期护理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在子宫脱垂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我院接收的68例子宫脱垂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把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围术期一般护理,研究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面健康教育。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是97.1%,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是76.5%,研究组护理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子宫脱垂患者围术期的常规护理中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认知,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张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麻醉的镇静效果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在臂丛麻醉镇静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选取100例来我院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提供对照组患者2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以及0.05mg/kg咪达唑仑,提供观察组患者2ml生理盐水以及10μg舒芬太尼联合0.05mg/kg咪达唑仑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注射5min以后麻醉效果、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麻醉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用药前后在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指标则无明显变化(P>0.05)。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段中,观察组患者的麻醉镇静效果比对照组更好( P<0.05)。观察组患者对于麻醉情况的满意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在臂丛麻醉中取得良好的镇静效果,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陈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共72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的患者中有71例的结果符合临床病理学诊断标准,1例患者漏诊,临床检测的确诊率为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能够较为清楚地显示脑动脉瘤的具体形态及其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结论: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于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十分显著,临床诊断符合率高,创伤性小,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曾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无痛电子气管镜引导下行支气管球囊扩张的医护配合及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在无痛电子气管镜引导下运用支气管球囊扩张治疗支气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采用无痛电子气管镜引导下行支气管球囊扩张治疗的支气管狭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排除存在凝血功能严重障碍及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患者[1]。探讨无痛电子气管镜引导下运用支气管球囊扩张治疗支气管狭窄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前、术中及术后医务人员与患者间的配合与护理对临床效果的影响。结果:患者在无痛状态下进行支气管扩张手术即刻显效84例(100%),远期显效69例(82.14%),治疗效果理想。结论:在无痛电子气管镜引导下治疗支气管狭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与依从性,临床效果理想。同时,良好的医护配合为疾病的治疗与恢复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

    作者:赵红;杨娟;董伟琼;周洋;石晓红;沈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脑梗死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于我院的12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4例,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64例,单纯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2.19%优于对照组的84.37%(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结论:临床治疗脑梗死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