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研究

汪滨

关键词:MRI, 扩散加权, 肝脏, 局灶性病变
摘要:目的::研究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行扩散加权MRI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68例患者,计算并测量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并对患者进行多期动态增强MRI检查,观察各种类型的局灶性病变各个时期的强化模式。结果:①在动态增强扫描时,76.2%的胆管细胞癌、38.2%的肝细胞癌及40.6%的肝转移癌可见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②三种恶性结节的ADC值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恶性病变的ADC值显著低于血管瘤及囊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与肝囊肿之间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扩散加权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X线征象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X线征象特点,以提高对乳腺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乳腺癌的X线表现。结果:29例乳腺癌的X线征象表现为,肿块20例,占69%;不对称性致密及结构不良12例,占40%;毛刺16例,占55%;钙化17例,占58%;血液供应较对侧丰富2例,占6%;腋下淋巴结肿大3例,占10%。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影是乳腺癌检查的首选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炳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究采用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直肠黏膜下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愈率、治愈时间、复发率及成瘘率、术后换药VAS疼痛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治愈时间、复发率、成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换药时局部疼痛评分治疗组术后2d、7d均低于对照组(P<0.01),14d疼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肠黏膜下脓肿的治疗,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在治愈时间、治愈率上优于传统切开引流术,并有术后换药疼痛轻、复发率、成瘘率低等优点。

    作者:高晶;张少军;应光耀;熊国华;高红娣;沙喜;闵丽;陈波;石丽;张辉;张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小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与护理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小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患儿100例,按照标本采集方法分为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各50例,并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采集结果。结果:桡动脉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明显高于股动脉组的84%,桡动脉组采血所需平均时间为4.1min(s=0.8),明显低于股动脉组的平均时间6.3min(s=0.8),此外局部出血方面,股动脉组(6%)明显少于桡动脉组(18%),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法采血所需时间明显较短,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经股动脉采血,但在局部出血方面,股动脉采血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胡娟萍;谢立娟;孙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门诊投诉原因分析及管理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门诊投诉的原因,同时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对门诊办公室的投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门诊投诉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门诊投诉的管理措施。结果:门诊投诉主要表现在沟通和服务、就诊环节衔接方面,解决门诊投诉的方式主要为门诊办公室解释协商,得到患者谅解,对纠纷进行化解;利用投诉公示、出停诊管理、绩效考核、规范门诊服务等措施,有效降低门诊投诉。结论:医院门诊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加强门诊服务意识,改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优化医疗服务,对门诊投诉加以关注和重视,并及时化解;加强门诊投诉的管理,对门诊投诉进行有效避免,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甘炜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围术期护理在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鼻息肉内镜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围术期护理,对比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并发症发生率5.0%,护理满意度为8.9(s=1.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5.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护理满意度为7.2(s=1.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息肉内镜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可以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巩甜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胸腔镜在治疗胸腔镜术后复发性气胸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腔镜术后复发性气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0例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气胸治疗情况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胸腔镜手术后复发性气胸组(n=14),对照组为首次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的气胸组(n=16)。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复发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腔镜术后复发性气胸是一种技术可行、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琳;宋言峥;吴勇;陈辉;李洪伟;朱益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进行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吸入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后认知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后60min与180min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的术后认知功能好于吸入麻醉,且全凭静脉麻醉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爱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药外敷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4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与观察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换药,观察组应用中药大黄、芒硝外敷。观察两组产妇的腹部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腹部切口甲级愈合率及临床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者应用中药大黄、芒硝外敷,能显著提高切口愈合率,促进产妇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大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评价

    目的::对应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抽选我院于2015年内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108例患者,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成像检查,对照组则给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结果:①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的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微小斑块的显像更清晰,但检测部位及检查层面不够全面;③观察组患者的超声影像显示,两组患者出现斑块的部位及斑块的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能早期发现微小斑块,有助于患者进行及早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姜云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PBL与CBL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体会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复杂多变,临床实习的效果将影响医学生以后临床工作的诊疗思维。如何将复杂多变、抽象繁多的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受是所有临床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在神经内科实习带教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PBL)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CBL)被大多数教育者所推崇。两种教学模式均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张清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及后续效应的研究

    目的::探究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后续效应。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30例,分别给予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独安慰剂用药,对其进行为期两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和终末结局。结果:A组患者随访始末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 MMSE )总评分均高于 B 组,心脑血管患病率(10.0%)低于 B 组(23.3%),比较差异显著(P<0.05);随访期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持续性降压治疗,可起到减缓认知功能衰退速度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延续效应。

    作者:刘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大咯血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58%,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6%)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7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游国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探讨

    目的::分析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常规组使用常规治疗方式,试验组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具备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标,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孟祥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甲硝唑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例

    在临床中,甲硝唑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药物,可应用于腹腔、盆腔及口腔等位置的感染,其不良反应通常比较轻微,但仍应进行研究,以提升患者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1例服用甲硝唑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及时确诊,并予以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颖华;闫再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一期颈前劈胸骨柄入路病灶清除+病椎不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目的::一期颈前劈胸骨入路病灶清除病椎不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并钢板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13例C5~T2椎体结核患者行颈前路胸骨柄正中切开清除颈胸段坏死骨组织,脓液,次全切除病变椎体,神经减压,植入自体髂骨块重建并钢板内固定,术后正规抗结核18个月。通过术前和术后Cobb角、脊髓损伤分级( Frankel分级)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随访24~36个月,13例患者颈胸段结核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神经受压症状缓解,未见骨质破坏加重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结论:一期颈前劈胸骨柄入路结核病灶清除病椎不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并钢板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可纠正脊髓压迫,促进植骨融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颈胸段的稳定性疗效可靠。

    作者:塔依尔江·举来提;孙治国;迪力木拉提·艾可热木;王浩;袁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NRDS患儿共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溴索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天抽取两组患儿动脉血和静脉血,测量动脉氧分压( PaO2)、氧合指数( 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PA-aDO2) ,并记录每个患儿的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第5天,两组患儿PaO2、PaO2/FiO2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A-aDO2显著低于治疗前;试验组患儿PaO2、PaO2/FiO2显著高于对照组,PA-aDO2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氨溴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NRDS患儿的氧合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杨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CT在腹部创伤患者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CT在腹部创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我院收治的腹部创伤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分别行CT检查和B超检查,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5.0%,显著高于B超检查诊断符合率的75.0%(P<0.05)。在腹部损伤的诊断上,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B超检查,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T检查在腹部创伤诊断中优势明显,诊断正确率高,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莫林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针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试验组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个疗程(连续5周的治疗)。结果:对照组26例,治愈14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5%;试验组26例,治愈16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文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肝脾损伤的超声诊断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肝脾损伤的超声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我院急诊收治的外伤性肝脾损伤患者4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实施低频、高频及高低频联合超声诊断,将各频率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低频超声肝脾损伤检出率是84.1%,高频超声肝脾损伤检出率是84.1%,高低频联合超声肝脾损伤检出率是97.7%,高低频联合超声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低频和高频超声诊断( P<0.05)。结论:临床应用高低频联合超声诊断肝脾损伤具有较高准确诊断率,操作简易,能够准确鉴别诊断肝损伤与脾损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马莉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安全管理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对320例实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危险因素分析,总结其中的要点。结果:在所有观察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8例,皮疹、瘙痒3例,气短、胸闷1例。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检查患者总人数的3.75%。结论:由于患者在注射荧光素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不得当,使得该项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因素。

    作者:姚静;史敏;陈凌;王文菁;王肖华;何娜;王明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