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X线征象分析

姜炳强

关键词:乳腺, 钼靶, 乳腺癌, X线征象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的X线征象特点,以提高对乳腺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乳腺癌的X线表现。结果:29例乳腺癌的X线征象表现为,肿块20例,占69%;不对称性致密及结构不良12例,占40%;毛刺16例,占55%;钙化17例,占58%;血液供应较对侧丰富2例,占6%;腋下淋巴结肿大3例,占10%。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影是乳腺癌检查的首选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视光门诊单眼高度近视的临床分析

    目的::关于视光门诊84例单眼高度近视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眼高度患者84例,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病因所在,主要内容包括近视屈光度、眼底病变与矫正视力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之后,对患者的各个方面的指标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结果: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单眼高度近视的病因主要是眼底的畸形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晶状体的浑浊程度有关,其次就是眼角薄翳等,经过统计在这84例的患者中,其中跟家族史有关的占到了23.7%,不同的屈光度患者矫正视力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单眼高度近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屈光度、眼底病变等,医护的人员只有在分析清楚了病因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李婷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在对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过程中的手术配合要点及具体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30例宫腔镜电切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宫腔镜电切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研究有效的手术配合以及护理干预,终对干预效果加以观察。结果:所有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手术时间为16~59min,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1.2min(s=12.5),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31~82ml,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51.2ml(s=11),所有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在对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做好手术配合工作以及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效果。

    作者:周秀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7S管理方法在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物资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7S管理方法在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物资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全员参与,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设备物资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管理活动。结果:设备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物资管理中运用7S管理方法,改善了工作环境,提升了满意度,确保了工作的安全性,提升了员工的素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作者:毛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碘海醇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观察探讨碘海醇做子宫输卵管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近期接诊的313例不孕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碘海醇子宫输卵管造影,就造影效果进行观察研究,以评价碘海醇子宫输卵管造影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组313例患者造影时间均未超过半小时,仅8例患者出现轻微咳嗽及头晕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未经处理,在患者自行平卧休息后缓解。在造影结果方面,本组88例显示子宫、输卵管功能正常,131例显示一侧不通,67例显示两侧闭锁。结论:应用碘海醇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其影像质量佳,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正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精神病服刑人员管理与治疗措施探析

    本文通过在押精神病服刑人员的行为表象,分析其行为与心理特点,从监管面临的挑战上,提出了对精神病服刑人员加强监管的措施,探索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云;蔡春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安全管理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对320例实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危险因素分析,总结其中的要点。结果:在所有观察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8例,皮疹、瘙痒3例,气短、胸闷1例。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检查患者总人数的3.75%。结论:由于患者在注射荧光素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不得当,使得该项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因素。

    作者:姚静;史敏;陈凌;王文菁;王肖华;何娜;王明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RMP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来我院就诊,被诊断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先进行体液免疫检测等检查,对照组患者选择进行一系列常规性治疗(包括吸氧、止咳化痰、雾化吸入、抗感染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人血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详细准确的临床疗效分析。结果:两组的临床症状均得到良好改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改善或病情好转所用时间明显缩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住院时间得到明显缩短,可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刘玉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进行医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1︰1的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施以单纯西药医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中药进行医治,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32,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王海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减数矫治患者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患者中,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治疗时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量,以分析支抗磨牙的稳定性与年龄是否相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治疗的50例患者,并将其分为三组,其中A组患者年龄小于13岁,B组患者年龄为13~16岁,C组患者年龄大于16岁。分析三组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到参考线的距离,矫治前后差值即为磨牙在该平面的近中移动值,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评价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支抗磨牙近中移动距离的比较结果显示,C组患者(大于16岁)与A组患者(小于13岁)相比,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大于16岁)与B组患者(13~16岁)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矫治年龄增大,第一磨牙的位置越趋于稳定。结论:不同年龄组患者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比较结果表明,年龄越大,支抗磨牙前移距离越小,支抗磨牙越稳定,一些病例佳矫治年龄可适当放宽。

    作者:赵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手术前对其实施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然后按照检查结果对其实施封堵手术治疗,术后进行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及肺动脉内径均取得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均封堵成功。结论:对需实施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床旁心脏超声检查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0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50例试验组患者则给予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0天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术后半年试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寿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研究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行扩散加权MRI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68例患者,计算并测量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并对患者进行多期动态增强MRI检查,观察各种类型的局灶性病变各个时期的强化模式。结果:①在动态增强扫描时,76.2%的胆管细胞癌、38.2%的肝细胞癌及40.6%的肝转移癌可见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②三种恶性结节的ADC值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恶性病变的ADC值显著低于血管瘤及囊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与肝囊肿之间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扩散加权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汪滨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目的::探究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与康复作用。方法:将精神病患者合理分为应激相关障碍、抑郁症、部分精神分裂症,并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心理治疗。结果:经过心理治疗后患者能够发挥出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并能够改善患者与社会和与生存环境间存在的不协调行为,对减轻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障碍起到推动作用。结论:精神疾病治疗中应用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需在临床中加以重视心理治疗的重要作用。

    作者:张红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炎的疗效。方法:选取47例跟腱止点炎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1月对患者分别进行视觉模拟( VAS)评分及Maryland足功能评分。所选病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治愈20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4%。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显著降低跟腱止点炎患者视觉模拟( VAS)评分,提高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炎安全有效。

    作者:介思;徐和伟;汪溪;冯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组34例和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4例。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运用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文睿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开腹子宫全切术避免损伤的方法分析

    目的::分析58例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开腹子宫全切术避免损伤的方法。方法:选择某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盆腔粘连松解术和开腹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对所有患者的手术平均用时、出血量、肠管损伤、输尿管损伤、肠梗阻等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58例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开腹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治疗,平均手术用时相对较短,出血量较少,发生损伤的概率较小。结论:对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盆腔粘连松解术和开腹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使用与推广价值。

    作者:李晨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ICU监测与护理

    目的::回顾性分析4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ICU监测与护理。方法:41例二尖瓣置换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进行,术毕入ICU监护。结果:41例患者中1例自动出院,余40例在ICU经过2~5d监护后均平稳转入心胸外科病房。结论:术后严密监测和护理,能够降低术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ICU留治天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陈伟;姜爱丽;陈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情志护理在静脉输液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中开展情志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04月至2016年04月收治的静脉输液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有静脉输液患者临床接受护理干预的不同进行分组并展开对比研究。观察组(57例)接受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照组(56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终对比情绪改善情况。结果:在情绪改善情况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静脉输液患者展开中医情志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率,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汪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口服;B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口服;C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3组患者均服药1个月。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C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无效率与A组和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C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患者,C组患者的无效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患者。 A组患者出现2例皮疹,1例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B组患者出现1例皮疹,1例腹泻不良反应,C组患者出现1例皮疹不良反应。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两种药物,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张晓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NRDS患儿共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溴索注射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天抽取两组患儿动脉血和静脉血,测量动脉氧分压( PaO2)、氧合指数( 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PA-aDO2) ,并记录每个患儿的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第5天,两组患儿PaO2、PaO2/FiO2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A-aDO2显著低于治疗前;试验组患儿PaO2、PaO2/FiO2显著高于对照组,PA-aDO2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氨溴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NRDS患儿的氧合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杨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