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华;闫再宏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胱抑素C(Cys-C)与高血压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肾脏损害患者(观察组)和50例高血压无肾脏损害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hsCRP和Cys-C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Cys-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6.770~8.250,P<0.05);血清hsCRP和Cys-C含量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r为-0.412、-0.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6~3.132,P<0.05)。结论:hsCRP和Cys-C含量在高血压肾脏损害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肾脏损害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苑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调查700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营养不足、超重、肥胖发生率及病种分布情况,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7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表( 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结果:在700例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5.14%(386/700),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8.0%(126/700),营养超重率为19.86%(139/700),营养肥胖率为2.14%(15/700);恶性肿瘤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占86.44%(51/59),其次是急性胰腺炎85.0%(17/20)、肠梗阻77.78%(7/9)、肝脏疾病65.82%(52/79)、消化性溃疡64.96%(89/137),消化道息肉营养风险率低,占27.71%(23/83)。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存在高营养风险率,NRS2002方法简单易行、无创性、价廉、耗时短,患者极容易接受且配合度高,适用于消化内科,可迅速指导医生发现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患者,及时给予营养支持。
作者:木玲玲;刘海;郑盛;杨丽莹;李小琴;郭晨辰;李高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脑梗死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于我院的12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4例,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64例,单纯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2.19%优于对照组的84.37%(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结论:临床治疗脑梗死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过程中,应用心血宁片联合缬沙坦分散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接收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缬沙坦分散片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行心血宁片,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过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均优于参照组患者,且研究组患者的CHOL、甘油三酯显著降低,HDL有所上升。结论:将心血宁片联合缬沙坦分散片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对患者的血压血脂进行控制调节,且减轻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石功亮;颜艳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急诊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理念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急诊科接诊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吴宁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地屈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6例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黄体酮注射液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地屈黄体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先兆流产症状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5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4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5.69d(s=1.28),对照患者症状消失时间8.97d(s=1.56),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地屈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效果显著,能有效加快患者症状消失速度,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杨忠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 ERAT)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阑尾炎患者48例,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ERAT组及腹腔镜切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ERAT组在腹痛解除时间,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较腹腔镜切除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ERAT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好、恢复快,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景森;车小梅;曾权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提高冠心病患者对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方法查找并分析冠心病患者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偏低的原因,针对分析结果制订相应护理措施并评价实施效果。结果: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后,患者对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显著提高( 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能够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
作者:牛东东;沈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应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抽选我院于2015年内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108例患者,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成像检查,对照组则给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结果:①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的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微小斑块的显像更清晰,但检测部位及检查层面不够全面;③观察组患者的超声影像显示,两组患者出现斑块的部位及斑块的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能早期发现微小斑块,有助于患者进行及早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姜云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9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多潘立酮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何远方;田坤;郑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53例低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A组,同时按照1∶1比例选取同期53例高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B组,选取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A组、B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3组血清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小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B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不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A组患者斑块表面不规则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B组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自身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存在密切的联系,由TIMP-1、MMP-9等血清炎性指标参与的炎性反应,是导致斑块向功能性不稳定发展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伟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治疗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00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试验组50例患者给予外科手术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症状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术前、术中病理学检查是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进行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如果患者病灶较大,临床症状显著则应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郭向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率分别为93.33%、66.66%,观察组掌握率较高( 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66%、66.66%,观察组护理满意率较高(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作者:赵跃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大咯血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58%,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66%)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7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游国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采用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直肠黏膜下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愈率、治愈时间、复发率及成瘘率、术后换药VAS疼痛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治愈时间、复发率、成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换药时局部疼痛评分治疗组术后2d、7d均低于对照组(P<0.01),14d疼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肠黏膜下脓肿的治疗,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在治愈时间、治愈率上优于传统切开引流术,并有术后换药疼痛轻、复发率、成瘘率低等优点。
作者:高晶;张少军;应光耀;熊国华;高红娣;沙喜;闵丽;陈波;石丽;张辉;张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急症剖宫产和择期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60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症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各80例。比较手术指征,观察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宫内窘迫、头盆不称、宫缩乏力、骨盆狭窄手术指征上差异显著;择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6min(s=5.7)、211.4ml(s=15.0)、7.5%,对照组为62.0min(s=8.9)、286.5ml(s=17.4)、18.8%,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择期剖宫产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示医师应严格掌握患者的手术指征。
作者:霍向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密切观察患儿的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更确保患儿的安全,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作者:巴哈古丽·麦麦提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用文拉法辛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阿立哌唑合并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阿立哌唑治疗,共治疗8周。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RC)、韦氏记忆量表( 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进行疗效评定,应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联用文拉法辛或单独应用阿立哌唑均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治疗第8周末两组与基线时比较,除即刻记忆评分外,各项认知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文拉法辛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有增效作用。
作者:陈黎升;李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精神活动密切相关,而双相情感障碍( BD)患者往往会伴有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本文探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BD的作用及影响。方法:简述并归纳了相关文献对内分泌系统中的3大分支系统在BD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神经内分泌在BD发病过程中有明显变化,与BD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其动态变化可能能够提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与缓解。
作者:杨千叶;况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后续效应。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30例,分别给予联合药物治疗和单独安慰剂用药,对其进行为期两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变化和终末结局。结果:A组患者随访始末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 MMSE )总评分均高于 B 组,心脑血管患病率(10.0%)低于 B 组(23.3%),比较差异显著(P<0.05);随访期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持续性降压治疗,可起到减缓认知功能衰退速度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延续效应。
作者:刘清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