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

陈伟丽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斑块, 斑块稳定性, 急性脑梗死
摘要:目的::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53例低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A组,同时按照1∶1比例选取同期53例高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B组,选取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A组、B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3组血清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小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B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不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A组患者斑块表面不规则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B组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自身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存在密切的联系,由TIMP-1、MMP-9等血清炎性指标参与的炎性反应,是导致斑块向功能性不稳定发展的主要机制。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抽签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陈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炎的疗效。方法:选取47例跟腱止点炎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1月对患者分别进行视觉模拟( VAS)评分及Maryland足功能评分。所选病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治愈20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4%。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显著降低跟腱止点炎患者视觉模拟( VAS)评分,提高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炎安全有效。

    作者:介思;徐和伟;汪溪;冯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并讨论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老年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使用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麝香保心丸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异位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的异位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白血病PICC置管患儿,对导管异位发生部位、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6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0.88%。头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 P<0.01)和正中静脉( P<0.05)。16例导管异位患儿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纠正方法,14例到达上腔静脉,2例失败后重新置管。结论:白血病患儿PICC置管首选贵要静脉,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出现导管异位应及时耐心科学正位。

    作者:权小香;杜冰;朱燕双;陈惜遂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ICU观察对疾病的影响

    目的::分析并研究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ICU观察对患者疾病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5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6例,观察组患者39例。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ICU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在心肌疼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和死亡等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ICU观察,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与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肖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开腹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开腹手术下行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2例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治疗组患者进行开腹胃穿孔修补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76.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的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肖渝;陶蕾;廖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青光眼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青光眼( GCA)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84例GC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试验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而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相应住院天数状况。结果:试验组经过良好优质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7.6%(41/42),住院平均实际天数6.2d;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80.9%(34/42),住院平均实际天数9.7d,两组护理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A患者予以围术期护理能够起到较好护理效果。

    作者:黄宜珍;李小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脏腑推拿结合针刺治疗脾胃虚寒、痰湿阻滞型慢性胃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脏腑推拿配合针刺治疗脾胃虚寒、痰湿阻滞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59例脾胃虚寒、痰湿阻滞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脏腑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9.3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脏腑推拿结合针刺治疗脾胃虚寒、阻滞型慢性胃炎,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作者:陶智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急症剖宫产和择期剖宫产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急症剖宫产和择期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60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症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各80例。比较手术指征,观察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宫内窘迫、头盆不称、宫缩乏力、骨盆狭窄手术指征上差异显著;择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6min(s=5.7)、211.4ml(s=15.0)、7.5%,对照组为62.0min(s=8.9)、286.5ml(s=17.4)、18.8%,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择期剖宫产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示医师应严格掌握患者的手术指征。

    作者:霍向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研究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行扩散加权MRI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68例患者,计算并测量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 ADC值),并对患者进行多期动态增强MRI检查,观察各种类型的局灶性病变各个时期的强化模式。结果:①在动态增强扫描时,76.2%的胆管细胞癌、38.2%的肝细胞癌及40.6%的肝转移癌可见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②三种恶性结节的ADC值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恶性病变的ADC值显著低于血管瘤及囊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与肝囊肿之间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扩散加权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汪滨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纤维支气管镜和肺泡灌洗术在肺不张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通过研究本院肺不张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纤维支气管镜和肺泡灌洗术的应用效果,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和肺泡灌洗术对肺不张的治疗价值。方法:调查研究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肺不张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在肺不张患者自愿的情况下采取纤维支气管镜观察和肺泡灌洗术综合性治疗。结果:通过本次诊疗过程可以看出,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和肺泡灌洗术治疗对肺不张有很好的疗效。结论:广泛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和肺泡灌洗术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肺不张,得到更好的诊治效果。

    作者:姚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在对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过程中的手术配合要点及具体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30例宫腔镜电切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宫腔镜电切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研究有效的手术配合以及护理干预,终对干预效果加以观察。结果:所有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手术时间为16~59min,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1.2min(s=12.5),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31~82ml,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51.2ml(s=11),所有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在对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做好手术配合工作以及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效果。

    作者:周秀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腹腔镜手术器械的规范化清洗、消毒灭菌及佳保养方法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器械的规范化清洗、消毒灭菌及佳保养方法。方法:选取某院腹腔镜使用资料情况,对比不同腹腔镜清洗方法和消毒灭菌方法,探讨腹腔镜手术器械的规范化清洗方法、正确的消毒灭菌方法及保养方法。结果:超声波清洗能够有效实现腹腔镜手术器械规范清洗的目的。采用低温等离子对腹腔镜消毒灭菌是较为理想的灭菌方法。结论:腹腔镜手术器械在使用过后可能会残留血迹或细菌,因此相关的医护人员要对腹腔镜手术器械进行规范的清洗,合理使用腹腔镜手术器械并定期对其进行维护,以降低腹腔镜手术器械的感染风险。

    作者:李建华;段秀冉;陈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优质护理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8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仅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6%)比对照组(70.7%)显著偏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感染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后,护理效果比较理想,也可有效预防感染,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作者:张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膀胱灌注化疗用于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分析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目的::对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膀胱灌注化疗用于浅表性膀胱癌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观察组44例患者行经尿道气化电切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与首次复发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尿道气化电切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长海;董礼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时外渗的护理对策

    目的::研究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外渗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60例,患者均便有不同程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外渗现象,对此我科护理人员重点分析药物外渗的原因,探讨总结针对性护理防护对策。结果:经过处理,皮肤红肿0.5h开始消退,灼痛感逐渐缓解,24~48h完全消退。仅有灼痛感者两天疼痛缓解。皮肤呈紫黑色的患者未完全坏死或形成创面,在3~7d黑色范围缩小,颜色变淡。结论:去甲肾上腺素为血管活性药物,一旦发生外渗,护士应积极应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钟海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镇痛镇静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镇痛、镇静护理。方法:通过对重症先心患儿术后疼痛干预,减少因术后疼痛引起的并发症。结果:对16例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入监护室给予镇痛、镇静治疗,观察镇痛期间患者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患儿躁动变化,并行呼吸道管理,评估疼痛控制效果等护理措施。结论:对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入ICU实施有效镇痛、镇静期间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作者:马清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给予微创小切口全髓关节置换术,术后2个月随访,对比术后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等[1]。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取微创小切口全髓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好,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春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麻醉的镇静效果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在臂丛麻醉镇静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选取100例来我院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提供对照组患者2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以及0.05mg/kg咪达唑仑,提供观察组患者2ml生理盐水以及10μg舒芬太尼联合0.05mg/kg咪达唑仑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注射5min以后麻醉效果、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麻醉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用药前后在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指标则无明显变化(P>0.05)。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段中,观察组患者的麻醉镇静效果比对照组更好( P<0.05)。观察组患者对于麻醉情况的满意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在臂丛麻醉中取得良好的镇静效果,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陈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视光门诊单眼高度近视的临床分析

    目的::关于视光门诊84例单眼高度近视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单眼高度患者84例,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病因所在,主要内容包括近视屈光度、眼底病变与矫正视力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之后,对患者的各个方面的指标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结果: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单眼高度近视的病因主要是眼底的畸形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晶状体的浑浊程度有关,其次就是眼角薄翳等,经过统计在这84例的患者中,其中跟家族史有关的占到了23.7%,不同的屈光度患者矫正视力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单眼高度近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屈光度、眼底病变等,医护的人员只有在分析清楚了病因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李婷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