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相情感障碍与神经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杨千叶;况利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 神经内分泌
摘要:目的::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精神活动密切相关,而双相情感障碍( BD)患者往往会伴有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本文探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BD的作用及影响。方法:简述并归纳了相关文献对内分泌系统中的3大分支系统在BD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神经内分泌在BD发病过程中有明显变化,与BD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其动态变化可能能够提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与缓解。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4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在其入院后所有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其病情的控制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治疗完成后,74例患者中,治愈为48例(78.38%),好转为21例(28.38%),不良为5例(6.76%),其中总有效率93.24%。大部分患者的肺功能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在随访1年后发现,72例患者的病情均处于稳定的状况下,2例患者出现了复发的现象,经再次治疗后,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比较明显,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后续的恢复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具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作者:贺海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颅内肿瘤术后神经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颅内肿瘤术后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于我院神经内科行颅内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共9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胞磷胆碱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治疗后36h、7d后的CT低密度、脑脊液pH及颅内压力。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CT低密度及颅内压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脑脊液pH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术后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先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手术前对其实施床旁心脏超声检查,然后按照检查结果对其实施封堵手术治疗,术后进行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及肺动脉内径均取得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均封堵成功。结论:对需实施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床旁心脏超声检查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脏腑推拿结合针刺治疗脾胃虚寒、痰湿阻滞型慢性胃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脏腑推拿配合针刺治疗脾胃虚寒、痰湿阻滞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59例脾胃虚寒、痰湿阻滞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脏腑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9.3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1),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脏腑推拿结合针刺治疗脾胃虚寒、阻滞型慢性胃炎,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作者:陶智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精神病服刑人员管理与治疗措施探析

    本文通过在押精神病服刑人员的行为表象,分析其行为与心理特点,从监管面临的挑战上,提出了对精神病服刑人员加强监管的措施,探索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云;蔡春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顺行法胃大部切除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顺行法胃大部分切除术在胃癌手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顺行法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2%,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8.52分(s=1.4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5.03分(s=1.26)。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实际的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顺行法胃大部切除术的方法效果更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更高,在临床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智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青光眼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青光眼( GCA)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84例GC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试验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而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相应住院天数状况。结果:试验组经过良好优质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7.6%(41/42),住院平均实际天数6.2d;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80.9%(34/42),住院平均实际天数9.7d,两组护理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A患者予以围术期护理能够起到较好护理效果。

    作者:黄宜珍;李小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对患者的病情、复合损伤进行记录,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急救处理措施。对于患者的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加压固定法,对于患者的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纹内钉加交锁髓钉内固定法。对患者术后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任何严重并发症。1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10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7例患者在术后8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2例患者在术后9个月内完全愈合。结论:对于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来说,在术后正确诊断骨折部位并及时手术,确保患者不被漏诊或误诊。在临床上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加压固定法,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纹内钉加交锁髓钉内固定法,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唐能能;李毓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组34例和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4例。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运用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文睿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产后恶露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伴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放,产妇数量明显上升,高龄、高危产妇增多,产科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褥期的生理病理变化更值得关注。本文对有关产后恶露影响因素的文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望能够对产褥期健康进行正确指导及建议。

    作者:徐晓艳;张延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和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协同性良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蒋晓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安全管理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对320例实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危险因素分析,总结其中的要点。结果:在所有观察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8例,皮疹、瘙痒3例,气短、胸闷1例。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检查患者总人数的3.75%。结论:由于患者在注射荧光素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不得当,使得该项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因素。

    作者:姚静;史敏;陈凌;王文菁;王肖华;何娜;王明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常规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控制血糖、管理血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代谢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9%(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作者:李铁东;贺歆彦;陈华向;蒋茂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ICU监测与护理

    目的::回顾性分析4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ICU监测与护理。方法:41例二尖瓣置换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进行,术毕入ICU监护。结果:41例患者中1例自动出院,余40例在ICU经过2~5d监护后均平稳转入心胸外科病房。结论:术后严密监测和护理,能够降低术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ICU留治天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陈伟;姜爱丽;陈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目的::探究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与康复作用。方法:将精神病患者合理分为应激相关障碍、抑郁症、部分精神分裂症,并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心理治疗。结果:经过心理治疗后患者能够发挥出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并能够改善患者与社会和与生存环境间存在的不协调行为,对减轻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障碍起到推动作用。结论:精神疾病治疗中应用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需在临床中加以重视心理治疗的重要作用。

    作者:张红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妊娠期羊水过少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妊娠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256例羊水过少妊娠女性,另外选取我院同期1200例非羊水过少妊娠女性,对羊水过少妊娠的病因、并发症、治疗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水过少妊娠的影响因素包括过期妊娠、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IUGR)、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两组差异显著(P<0.05)。1256例羊水过少妊娠患者中,治愈1138例,118例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终止妊娠。其中胎儿出生后轻度窒息8例,胎儿畸形1例,通过抢救转入儿科,无死亡发生。结论:对羊水过少妊娠患者需要及时寻找病因,并积极纠正羊水过少现象,在必要的时候终止妊娠,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东军;阮红英;秀琴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改善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产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分娩的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体重、黄疸消退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值,减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家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目的::对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90例,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而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长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6%,远高于对照组的8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见效快,副作用少,治疗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阿不都尼比·阿不都吉力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一期颈前劈胸骨柄入路病灶清除+病椎不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目的::一期颈前劈胸骨入路病灶清除病椎不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并钢板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13例C5~T2椎体结核患者行颈前路胸骨柄正中切开清除颈胸段坏死骨组织,脓液,次全切除病变椎体,神经减压,植入自体髂骨块重建并钢板内固定,术后正规抗结核18个月。通过术前和术后Cobb角、脊髓损伤分级( Frankel分级)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随访24~36个月,13例患者颈胸段结核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神经受压症状缓解,未见骨质破坏加重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结论:一期颈前劈胸骨柄入路结核病灶清除病椎不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并钢板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可纠正脊髓压迫,促进植骨融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颈胸段的稳定性疗效可靠。

    作者:塔依尔江·举来提;孙治国;迪力木拉提·艾可热木;王浩;袁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颅后窝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颅脑外伤致骑跨横窦的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68例中3例为迟发性血肿,再次行开颅手术,其余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1年,GOS评分55例患者恢复良好无复发(80.88%),8例中度残疾(11.76%),4例中度残疾(5.88%),1例死亡(1.47%)。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清除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东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