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期羊水过少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效果

王东军;阮红英;秀琴

关键词:羊水过少, 妊娠,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妊娠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256例羊水过少妊娠女性,另外选取我院同期1200例非羊水过少妊娠女性,对羊水过少妊娠的病因、并发症、治疗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水过少妊娠的影响因素包括过期妊娠、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IUGR)、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两组差异显著(P<0.05)。1256例羊水过少妊娠患者中,治愈1138例,118例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终止妊娠。其中胎儿出生后轻度窒息8例,胎儿畸形1例,通过抢救转入儿科,无死亡发生。结论:对羊水过少妊娠患者需要及时寻找病因,并积极纠正羊水过少现象,在必要的时候终止妊娠,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网膜素测定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测定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探讨其与胰岛素、Child-Pugh分级及肝脏生化指标及血脂间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测定了47例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 A级16例、B级18例、C级13例)和20例健康对照患者的血清网膜素及相关临床参数。结果: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丙型肝炎性肝硬化组内A、B、C三级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网膜素水平与HOMA-IR、胰岛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升高,但不能作为肝功能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魏新亮;史晓盟;郭瑞雪;苏振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特征分析

    目的::调查700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营养不足、超重、肥胖发生率及病种分布情况,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7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表( 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结果:在700例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5.14%(386/700),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8.0%(126/700),营养超重率为19.86%(139/700),营养肥胖率为2.14%(15/700);恶性肿瘤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占86.44%(51/59),其次是急性胰腺炎85.0%(17/20)、肠梗阻77.78%(7/9)、肝脏疾病65.82%(52/79)、消化性溃疡64.96%(89/137),消化道息肉营养风险率低,占27.71%(23/83)。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存在高营养风险率,NRS2002方法简单易行、无创性、价廉、耗时短,患者极容易接受且配合度高,适用于消化内科,可迅速指导医生发现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患者,及时给予营养支持。

    作者:木玲玲;刘海;郑盛;杨丽莹;李小琴;郭晨辰;李高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新生儿转运中的血糖监测和处理对住院血糖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新生儿转运中血糖的监测及处理对住院血糖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入住本院的1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在转运途中完成其分组的工作,对照组不进行血糖的监测和处理,试验组在入院前进行血糖的监测以及处理工作,对比两组患儿高、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并对血糖的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试验组患儿高、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在恢复时间上也明显快于对照组患儿。结论:在新生儿转运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血糖的监测和处理,有利于降低新生儿血糖异常的发生率,缩短血糖异常的恢复时间,对新生儿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张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ICU观察对疾病的影响

    目的::分析并研究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ICU观察对患者疾病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5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6例,观察组患者39例。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ICU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在心肌疼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和死亡等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ICU观察,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与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肖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对患者的病情、复合损伤进行记录,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急救处理措施。对于患者的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加压固定法,对于患者的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纹内钉加交锁髓钉内固定法。对患者术后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任何严重并发症。1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10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7例患者在术后8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2例患者在术后9个月内完全愈合。结论:对于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来说,在术后正确诊断骨折部位并及时手术,确保患者不被漏诊或误诊。在临床上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加压固定法,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纹内钉加交锁髓钉内固定法,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唐能能;李毓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探析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将患者均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用能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颈动脉斑块,可在脑血栓患者中推广运用。

    作者:陈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前牙外伤固定中采用固定矫正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前牙外伤固定中运用固定矫正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治疗的80例牙外伤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正器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金属丝联合牙弓夹板做固定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固定治疗结束后1周与半年后的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分别为95%与92.5%,对照组分别为72.5%与67.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牙外伤固定中采用固定矫正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直丝弓固定矫正器更具有优越性。

    作者:费佩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给予微创小切口全髓关节置换术,术后2个月随访,对比术后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等[1]。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取微创小切口全髓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好,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春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减数矫治患者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患者中,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治疗时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量,以分析支抗磨牙的稳定性与年龄是否相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固定治疗的50例患者,并将其分为三组,其中A组患者年龄小于13岁,B组患者年龄为13~16岁,C组患者年龄大于16岁。分析三组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到参考线的距离,矫治前后差值即为磨牙在该平面的近中移动值,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评价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支抗磨牙近中移动距离的比较结果显示,C组患者(大于16岁)与A组患者(小于13岁)相比,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大于16岁)与B组患者(13~16岁)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矫治年龄增大,第一磨牙的位置越趋于稳定。结论:不同年龄组患者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比较结果表明,年龄越大,支抗磨牙前移距离越小,支抗磨牙越稳定,一些病例佳矫治年龄可适当放宽。

    作者:赵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软组织擦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对皮肤软组织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部队收治的36例皮肤擦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湿润烧伤膏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止痛时间为15.2min(s=4.7),平均治愈时间为7.5d(s=2.3),创面感染率为5.6%,色素沉着率为2.8%,愈合瘢痕形成率为0。结论:湿润烧伤膏对皮肤软组织擦伤疗效显著,不仅能明显减轻疼痛,降低感染发生率,还能促进组织再生,值得在基层卫生机构推广应用。

    作者:马在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耳鼻喉手术护理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讨

    目的::研究分析耳鼻喉手术护理过程中的相关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至今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并发生相关安全问题的耳鼻喉科住院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在耳鼻喉手术治疗护理过程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及有效护理措施。结果:耳鼻喉手术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情绪问题、跌落、用药错误、感染等。结论:对耳鼻喉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应小心谨慎,排除可能引发相关安全问题的安全隐患,降低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

    作者:孙宇妍;马惠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多索茶碱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噻托溴铵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1.4%,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联合使用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作者:董继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集束化护理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4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继发性损伤率4.5%、癫痫持续发作率11.9%,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1.4%、26.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5(s=2.4)]高于对照组的[79.3(s=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癫痫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护理质量,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罗春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分析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人脐血干细胞进行治疗,对所有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23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人脐血干细胞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可对患儿的各项指标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夏木西努尔·提衣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在糖尿病性肾病诊治中的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糖尿病性肾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98例糖尿病患者同一天的HbA1c及eGFR检测结果,根据年龄随机分为4组(30~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0岁组),比较各组间的eGFR差异;同时根据HbA1c值随机分为5组(<5.7组,5.8~7.0组,7.1~9.0组,9.1~11.0组,>11.0组),比较各组间的eGFR差异,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间的HbA1c无明显差异(P>0.05), eGFR值差异显著(P<0.05);HbA1c不同区间的 eGFR值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越大, eGFR越小;HbA1c越大,eGFR越小。因此,定期进行HbA1c检测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预防和良好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尤其对老年人更应加强此类监测。

    作者:杨阳;崔智威;黄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探讨

    目的::研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和心血管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8例符合标准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Ⅰ组38例接受常规PCI治疗,Ⅱ组40例在上述治疗下同时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评估该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情况。结果:①经过治疗,Ⅱ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评分3级的患者共37例(92.5%),显著比Ⅰ组的28例(73.7%)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期间,两组均有产生血运重建、难治性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Ⅱ组的总发生率占5.0%,显著比Ⅰ组的26.3%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Ⅰ、Ⅱ组的副反应发生率(10.5% vs 12.5%)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和PCI术,对促进冠状动脉再通、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均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张立成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他克莫司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血药浓度与疗效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析他克莫司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他克莫司进行治疗,待其血药浓度稳定后,应用酶增强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分析治疗效果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完全缓解( CR)患者22例,其血药浓度为8.1ng/ml (s=3.2),部分缓解(PR)患者20例,其血药浓度为6.1ng/ml(s=1.2),无效(NR)8例,其血药浓度为3.3ng/ml (s=0.9);经统计学分析知疗效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呈正相关。结论: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与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具有确切相关性,待血药浓度在4.8~11.3ng/ml,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胡维;崔玲;马晓露;唐丽萍;龙韵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外阴瘙痒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外阴瘙痒的临床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中所收治的60例患有外阴瘙痒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实施临床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外阴瘙痒采取中医综合疗法实施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降低病情恶化概率,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与治疗。

    作者:曾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进行医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1︰1的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施以单纯西药医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中药进行医治,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32,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王海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情志护理法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情志护理法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选取102例肛肠手术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51例患者。常规组均给予一般护理,试验组给予中医情志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疼痛体验、焦虑、抑郁、消极等负面情绪显著少于常规组,配合人数多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肛肠手术患者,术后及时给予科学的中医情志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配合度,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杨建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