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期羊水过少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效果

王东军;阮红英;秀琴

关键词:羊水过少, 妊娠,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妊娠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256例羊水过少妊娠女性,另外选取我院同期1200例非羊水过少妊娠女性,对羊水过少妊娠的病因、并发症、治疗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水过少妊娠的影响因素包括过期妊娠、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IUGR)、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两组差异显著(P<0.05)。1256例羊水过少妊娠患者中,治愈1138例,118例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终止妊娠。其中胎儿出生后轻度窒息8例,胎儿畸形1例,通过抢救转入儿科,无死亡发生。结论:对羊水过少妊娠患者需要及时寻找病因,并积极纠正羊水过少现象,在必要的时候终止妊娠,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合并卵圆孔未闭偏头痛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究合并卵圆孔未闭( PFO)偏头痛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66例偏头痛患者,根据TCD结果分为PFO阳性组和阴性组,通过调查问卷和电话询问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FO阳性和阴性患者偏头痛的临床特点。结果:266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的共200例,其中PFO阳性的117例,PFO阴性83例,PFO阳性组中先兆性偏头痛( MA)比率为50.43%(59/117)明显高于PFO阴性组的14.46%(12/83,P<0.001),两组的头痛发作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结论:合并PFO的偏头痛患者MA比率较高。

    作者:柴玉梅;罗国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Hp感染的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序贯治疗组和传统三联治疗组。序贯治疗组30例患者,给予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治疗5 d,后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替硝唑治疗5d。传统三联治疗组30例患者,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治疗14d。停药4周后进行尿素酶呼气试验判断疗效,统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结果:序贯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0.00%,传统三联治疗组仅为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两组分别93.33%和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新型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愈率和总的有效率明显优于传统三联药物治疗。随访4周后,其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较高,并且药物使用安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谭彩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57例行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0.2h(s=7.5),术后肾周引流管拔除平均时间2.4d(s=0.2);术后24h均能下床进行活动;本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0%(8/57):2例发热,3例腹胀,3例肺不张;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优于干预前,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行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患者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艺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5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而试验组除了与对照组一样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外,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于3个月试验期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都有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糖下降更为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良好的临床作用,能够较大程度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糖分摄入量,还能够有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江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结石并绞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结石并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输尿管结石并绞痛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输尿管镜下碎石取石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上段结石的治愈优良率为79.17%、中段结石的治愈优良率为82,35%、下段结石的治愈优良率为88.89%,下段结石的治愈优良率明显高于中段结石和上段结石的治愈优良率。而中段结石的治愈优良率优于上段结石的治愈优良率。说明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的治愈优良率对比有一定差异(P<0.05)。所有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输尿管穿孔和菌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输尿管镜下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疗效显著,尤其是治疗中下段结石患者疗效更为显著。操作简单、便捷、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作者:秦建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对患者的病情、复合损伤进行记录,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急救处理措施。对于患者的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加压固定法,对于患者的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纹内钉加交锁髓钉内固定法。对患者术后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任何严重并发症。1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10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7例患者在术后8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2例患者在术后9个月内完全愈合。结论:对于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来说,在术后正确诊断骨折部位并及时手术,确保患者不被漏诊或误诊。在临床上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加压固定法,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纹内钉加交锁髓钉内固定法,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唐能能;李毓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早期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效果

    目的::探究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4例呼吸困难新生儿进行研究,比较使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疗法前和使用后24h内新生儿的症状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等指标。结果:治疗24h后,呼吸困难的34例新生儿的PaO2、PaCO2与pH值都比治疗前有了较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困难的新生儿治疗中采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法,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大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阑尾切除术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和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均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内关、合谷、阑尾穴。观察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和麻醉与手术并发症等。结果: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比较,患者麻醉用药量少(P<0.05),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小(P<0.05),临床麻醉效果好,术后排气时间短(P<0.05),并发症少。结论: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张桂新;韩雪松;李艳丽;裴洪友;安立乡;刘丽侠;杨建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口服;B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口服;C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3组患者均服药1个月。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C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无效率与A组和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C组患者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患者,C组患者的无效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患者。 A组患者出现2例皮疹,1例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B组患者出现1例皮疹,1例腹泻不良反应,C组患者出现1例皮疹不良反应。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两种药物,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张晓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34名临床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7名。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观察组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手卫生依从性优良率为89.16%,医院感染率为4.93%;对照组手卫生依从性优良率为72.29%,医院感染率为7.72%,观察组医护人员医院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科室临床医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改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顾绍霞;吴叶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目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CVT)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多种原因使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方法:现将本院2000年以来收治诊断明确的21例CVT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CVT的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结果:在本研究中4例有感染病史的患者给予抗生素抗感染、3例癫痫发作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17例痊愈出院,3例好转,1例有明显视力下降。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对不明原因的头痛、颅内压升高,应考虑CVST的可能。加强对CVST临床、影像特点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李文忠;贾尚英;任永刚;张建国;王菊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81.4%,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常规护理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李继红;何东红;陈亚辉;彭志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76例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直接修复治疗,试验组患者实施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采取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崔颖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清网膜素测定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测定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探讨其与胰岛素、Child-Pugh分级及肝脏生化指标及血脂间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测定了47例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 A级16例、B级18例、C级13例)和20例健康对照患者的血清网膜素及相关临床参数。结果: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丙型肝炎性肝硬化组内A、B、C三级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网膜素水平与HOMA-IR、胰岛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升高,但不能作为肝功能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魏新亮;史晓盟;郭瑞雪;苏振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就诊时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诊断率,并总结操作方法。结果:研究组患者明确诊断率为96.77%,对照组患者明确诊断率3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肺动脉栓塞,可以显示栓塞的部位和血栓的具体状态,并且成像技术良好,对临床诊治肺动脉栓塞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炎的疗效。方法:选取47例跟腱止点炎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1月对患者分别进行视觉模拟( VAS)评分及Maryland足功能评分。所选病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治愈20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4%。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显著降低跟腱止点炎患者视觉模拟( VAS)评分,提高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炎安全有效。

    作者:介思;徐和伟;汪溪;冯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戴明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戴明( 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观察组患者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对照组组患者则应用一般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慢性肝病问卷( CLDQ)评分、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及CLDQ评分对比,观察组显著优越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及治疗依从性方面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χ2=10.0048,P=0.0015),差异显著。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采取PDCA循环护理不仅能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能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颜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妊娠期羊水过少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妊娠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256例羊水过少妊娠女性,另外选取我院同期1200例非羊水过少妊娠女性,对羊水过少妊娠的病因、并发症、治疗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水过少妊娠的影响因素包括过期妊娠、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IUGR)、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两组差异显著(P<0.05)。1256例羊水过少妊娠患者中,治愈1138例,118例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终止妊娠。其中胎儿出生后轻度窒息8例,胎儿畸形1例,通过抢救转入儿科,无死亡发生。结论:对羊水过少妊娠患者需要及时寻找病因,并积极纠正羊水过少现象,在必要的时候终止妊娠,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东军;阮红英;秀琴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高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并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1~2d;术后3~14d内拔除胃管,平均拔除胃管时间为4.51 d (s=1.35);2~4d内拔除尿管,平均拔除尿管时间为2.06 d (s=1.35);术后3~20d内,平均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为4.57 d (s=2.35)。手术当天疼痛评估:轻度61例,中度7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第1天疼痛评估:自觉无痛8例,轻度58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第2天疼痛评估:自觉无痛12例,轻度55例,中度1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1~2d指导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术后舒适度评估:满意66例(97.05%);基本满意2例(2.94%);无不满意病例;术后并发症:术中转开胸手术2例,术中转开腹手术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经加强换药、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均痊愈;胸胃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肺部感染3例,声音嘶哑2例,乳糜胸3例,肠梗阻2例,术后无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通过做好食管癌患者的术前准备、健康指导,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早期拔管、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肠内营养,配合医生开展的新技术,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术期的舒适度。

    作者:龚兰娟;关雪红;叶春燕;李艳;刘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特征分析

    目的::调查700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营养不足、超重、肥胖发生率及病种分布情况,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7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表( 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结果:在700例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5.14%(386/700),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8.0%(126/700),营养超重率为19.86%(139/700),营养肥胖率为2.14%(15/700);恶性肿瘤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占86.44%(51/59),其次是急性胰腺炎85.0%(17/20)、肠梗阻77.78%(7/9)、肝脏疾病65.82%(52/79)、消化性溃疡64.96%(89/137),消化道息肉营养风险率低,占27.71%(23/83)。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存在高营养风险率,NRS2002方法简单易行、无创性、价廉、耗时短,患者极容易接受且配合度高,适用于消化内科,可迅速指导医生发现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患者,及时给予营养支持。

    作者:木玲玲;刘海;郑盛;杨丽莹;李小琴;郭晨辰;李高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