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兰娟;关雪红;叶春燕;李艳;刘静
目的::研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和心血管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8例符合标准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Ⅰ组38例接受常规PCI治疗,Ⅱ组40例在上述治疗下同时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评估该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情况。结果:①经过治疗,Ⅱ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评分3级的患者共37例(92.5%),显著比Ⅰ组的28例(73.7%)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期间,两组均有产生血运重建、难治性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Ⅱ组的总发生率占5.0%,显著比Ⅰ组的26.3%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Ⅰ、Ⅱ组的副反应发生率(10.5% vs 12.5%)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和PCI术,对促进冠状动脉再通、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均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张立成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欣母沛(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3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给予缩宫素宫体注射治疗,针对症状未得到有效改善的患者予以含服或肛塞卡孕(卡前列甲酯),如果治疗效果还不理想,则采用欣母沛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精心、细致的临床护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0例患者经过针对性治疗和科学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总有效率高达96.7%,其中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结论: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疗效确切,同时辅助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和全面推广。
作者:陈海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应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抽选我院于2015年内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108例患者,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成像检查,对照组则给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结果:①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的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微小斑块的显像更清晰,但检测部位及检查层面不够全面;③观察组患者的超声影像显示,两组患者出现斑块的部位及斑块的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能早期发现微小斑块,有助于患者进行及早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姜云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调查700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营养不足、超重、肥胖发生率及病种分布情况,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7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表( 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结果:在700例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5.14%(386/700),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8.0%(126/700),营养超重率为19.86%(139/700),营养肥胖率为2.14%(15/700);恶性肿瘤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占86.44%(51/59),其次是急性胰腺炎85.0%(17/20)、肠梗阻77.78%(7/9)、肝脏疾病65.82%(52/79)、消化性溃疡64.96%(89/137),消化道息肉营养风险率低,占27.71%(23/83)。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存在高营养风险率,NRS2002方法简单易行、无创性、价廉、耗时短,患者极容易接受且配合度高,适用于消化内科,可迅速指导医生发现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患者,及时给予营养支持。
作者:木玲玲;刘海;郑盛;杨丽莹;李小琴;郭晨辰;李高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 P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实施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自量评分( IPSS)、生活质量评分( QOL)及大尿流率( Qmax)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实施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气化术,手术时间平均47.2min(s=10.3),术中出血量平均56.1ml(s=9.3),术后尿管留置时间72.3h(s=4.8),住院时间3.5d(s=0.6);术后1周,IPSS、QOL及Qmax较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取P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岩;吴春磊;李建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进行医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1︰1的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施以单纯西药医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中药进行医治,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32,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王海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57例行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0.2h(s=7.5),术后肾周引流管拔除平均时间2.4d(s=0.2);术后24h均能下床进行活动;本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0%(8/57):2例发热,3例腹胀,3例肺不张;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优于干预前,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行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患者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艺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提高冠心病患者对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方法查找并分析冠心病患者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偏低的原因,针对分析结果制订相应护理措施并评价实施效果。结果: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后,患者对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显著提高( 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能够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重要检查阳性结果知晓率,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
作者:牛东东;沈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RMP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来我院就诊,被诊断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先进行体液免疫检测等检查,对照组患者选择进行一系列常规性治疗(包括吸氧、止咳化痰、雾化吸入、抗感染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人血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详细准确的临床疗效分析。结果:两组的临床症状均得到良好改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改善或病情好转所用时间明显缩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住院时间得到明显缩短,可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刘玉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针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试验组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个疗程(连续5周的治疗)。结果:对照组26例,治愈14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5%;试验组26例,治愈16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文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调查了解围术期结肠直肠癌患者的心理状况并进行短期的心理认知干预,通过心理痛苦筛查工具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化对照试验设计。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82例结肠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入院和出院时均需填写心理痛苦温度计( DT )和问题列表( PL)、焦虑量表( SAS)、抑郁量表( SDS)。住院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从入院至出院给予4个阶段的心理认知干预,从而得出两组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焦虑及抑郁心理状况;使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得分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理痛苦得分、焦虑及抑郁的得分与出院时比较均下降,干预组出院时的心理痛苦得分、焦虑及抑郁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结肠直肠癌围术期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痛苦发生率高,认知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心理痛苦,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
作者:林剑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全程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实施的方法。方法:入院前,前往门诊接患者来病区;入院时,实行首接负责制;住院期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现于每一个环节;出院时,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出院后,情系患者。结果: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大大增护士的职业荣誉感,让护理工作的质量显著提高,有助于患者出院后对血糖的控制。结论:全程护理模式的建立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的欢迎和支持,体现了护理工作者的价值,有助于患者的身体早日康复。
作者:杨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行动脉血气分析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两组患儿皆进行常规动脉采血,采血后立即送检。观察组则在常规采血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结果:采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出现血气分析误差比例为5%,静脉血零误差,而对照组出现血气分析误差比例为20%,静脉血1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患儿血气分析采血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减少误差。
作者:李玲;夏小荣;孙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人脐血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人脐血干细胞进行治疗,对所有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23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人脐血干细胞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可对患儿的各项指标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夏木西努尔·提衣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9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多潘立酮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何远方;田坤;郑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复方红豆杉联合化疗与单纯一线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我院5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试验组采用复方红豆杉胶囊联合化疗,常规组采用常规化疗,两组化疗方案相同,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存活质量评分在试验组也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复方红豆杉胶囊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且安全性及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曹杰;周俭;杨迪;储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虽然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发展时间不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以及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市场中可使用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品种和营养强化食品数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仍需加强食品营养强化事业的发展,并侧重铁元素的添加,尤其是在面粉、食用油及2岁前儿童的辅助食品中有待强化。
作者:李凤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对患者的病情、复合损伤进行记录,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急救处理措施。对于患者的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加压固定法,对于患者的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纹内钉加交锁髓钉内固定法。对患者术后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任何严重并发症。1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10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7例患者在术后8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2例患者在术后9个月内完全愈合。结论:对于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来说,在术后正确诊断骨折部位并及时手术,确保患者不被漏诊或误诊。在临床上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加压固定法,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纹内钉加交锁髓钉内固定法,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唐能能;李毓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戴明( 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观察组患者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对照组组患者则应用一般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慢性肝病问卷( CLDQ)评分、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及CLDQ评分对比,观察组显著优越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及治疗依从性方面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χ2=10.0048,P=0.0015),差异显著。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采取PDCA循环护理不仅能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且能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颜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肠外营养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两周后,肠内营养组ALB、HGB和PAB水平均优于肠外营养组( 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明显促进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帅;陈启懂;符兆胤;李任文;钟文娥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