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宋言峥;吴勇;陈辉;李洪伟;朱益军
目的::探讨直肠给药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小儿高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儿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降温治疗及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布洛芬混合液直肠给药。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儿临床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儿临床有效率为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高热时给予直肠给药可以达到快速降温效果,增加临床有效率,且临床不良反应较轻微。
作者:谢立娟;胡娟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与心血管介入治疗( 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为盐酸替罗非班与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医院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分析两组血管心肌灌注分级( TMPG)情况,分析两组血小板活化动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TMPG灌注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动能变化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活化动能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与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TMPG和血小板活化功能情况,降低了并发症的产生。
作者:唐春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药理剂量谷氨酰胺治疗危重症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9例危重症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29例,仅单纯性针对原发病灶及胃肠道功能情况采取常规处理;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胃肠功能评分均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评分好转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症感染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适量给予谷氨酰胺治疗效果显著,可在短期内改善患者胃肠功能评分,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韩富芸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进行医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1︰1的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施以单纯西药医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中药进行医治,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32,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作用于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王海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内镜手术治疗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鼻息肉内镜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围术期护理,对比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并发症发生率5.0%,护理满意度为8.9(s=1.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5.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护理满意度为7.2(s=1.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息肉内镜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可以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巩甜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率( baPWV)的影响。方法: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包括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 在内的降压治疗6个月(降压达标定义为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和正常对照组79例。应用欧姆龙-VPl000自动测量 baPWV。结果:治疗前老年高血压组 baPWV 为1906.8cm/s(s=323.4),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381.6cm/s(s=157.3)(P<0.001)。老年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动脉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81.2%和23.4%;治疗后老年高血压组的baPWV由1906.8cm/s(s=323.4)降至1698.2cm/s(s=325.4)(P<0.05)。降压达标组的baPWV[1601.8cm/s(s=281.6)明显低于未达标组[1868.6cm/s(s=332.6)(P<0.001)]。结论:降压达标可以改善baPWV减轻动脉僵硬度。
作者:韩英;黄朴忠;栾澜;靖涛;向东贤;芦珊;裴立峰;丁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将9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分成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试验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结果:试验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效果比较理想,患者术后能快速苏醒,而且恢复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明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对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过程中的手术配合要点及具体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30例宫腔镜电切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宫腔镜电切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研究有效的手术配合以及护理干预,终对干预效果加以观察。结果:所有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手术时间为16~59min,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1.2min(s=12.5),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31~82ml,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51.2ml(s=11),所有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在对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做好手术配合工作以及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效果。
作者:周秀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53例低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A组,同时按照1∶1比例选取同期53例高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B组,选取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A组、B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3组血清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小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B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不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A组患者斑块表面不规则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B组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自身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存在密切的联系,由TIMP-1、MMP-9等血清炎性指标参与的炎性反应,是导致斑块向功能性不稳定发展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伟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9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多潘立酮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何远方;田坤;郑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索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收治时间为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并对此次研究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二次手术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存在差异( 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效果显著。
作者:石长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来我院实习的120名大专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20例学员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学员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教学模式,对两组学员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学员理论知识评分、实践操作评分、沟通技能评分均显著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带教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提高学员的业务水平,改善带教教学质量,值得借鉴。
作者:李喜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口服对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仅给予美沙拉嗪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参苓白术散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腹泻、腹痛、脓血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颗粒状改变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 CRP、TNF-α、IL-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1年复发率为14.58%,对照组为3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UC临床疗效确切,可协同增强抗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红;徐爱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80例心绞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应用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结论:在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能让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鸿雁;钟晓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高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并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1~2d;术后3~14d内拔除胃管,平均拔除胃管时间为4.51 d (s=1.35);2~4d内拔除尿管,平均拔除尿管时间为2.06 d (s=1.35);术后3~20d内,平均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为4.57 d (s=2.35)。手术当天疼痛评估:轻度61例,中度7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第1天疼痛评估:自觉无痛8例,轻度58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第2天疼痛评估:自觉无痛12例,轻度55例,中度1例,无重度疼痛病例。术后1~2d指导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术后舒适度评估:满意66例(97.05%);基本满意2例(2.94%);无不满意病例;术后并发症:术中转开胸手术2例,术中转开腹手术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经加强换药、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均痊愈;胸胃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肺部感染3例,声音嘶哑2例,乳糜胸3例,肠梗阻2例,术后无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通过做好食管癌患者的术前准备、健康指导,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早期拔管、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肠内营养,配合医生开展的新技术,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术期的舒适度。
作者:龚兰娟;关雪红;叶春燕;李艳;刘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 GCA)患者应用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84例GC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试验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而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相应住院天数状况。结果:试验组经过良好优质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7.6%(41/42),住院平均实际天数6.2d;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80.9%(34/42),住院平均实际天数9.7d,两组护理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A患者予以围术期护理能够起到较好护理效果。
作者:黄宜珍;李小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慢性重型肝炎早期治疗中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作为试验组,而将60例慢性重度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第2天清晨第1次抽血检测结果为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度。结果: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度为4585.48U/L(s=2049.01),试验组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度为3204.15U/L(s=1607.5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疾病早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度具有降低显著的状态,以此作为依据进行早期诊断,进行尽早治疗,也可鉴别慢性重度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
作者:李光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外渗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60例,患者均便有不同程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外渗现象,对此我科护理人员重点分析药物外渗的原因,探讨总结针对性护理防护对策。结果:经过处理,皮肤红肿0.5h开始消退,灼痛感逐渐缓解,24~48h完全消退。仅有灼痛感者两天疼痛缓解。皮肤呈紫黑色的患者未完全坏死或形成创面,在3~7d黑色范围缩小,颜色变淡。结论:去甲肾上腺素为血管活性药物,一旦发生外渗,护士应积极应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短时间内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钟海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虽然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发展时间不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以及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市场中可使用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品种和营养强化食品数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仍需加强食品营养强化事业的发展,并侧重铁元素的添加,尤其是在面粉、食用油及2岁前儿童的辅助食品中有待强化。
作者:李凤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预防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实施基础护理加针对糖尿病足预防进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血糖控制率(92.5%)高于对照组(80%);试验组护理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87.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工作,可以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作者:蔡昆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