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丽
目的::调查700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营养不足、超重、肥胖发生率及病种分布情况,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7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表( 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结果:在700例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5.14%(386/700),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8.0%(126/700),营养超重率为19.86%(139/700),营养肥胖率为2.14%(15/700);恶性肿瘤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占86.44%(51/59),其次是急性胰腺炎85.0%(17/20)、肠梗阻77.78%(7/9)、肝脏疾病65.82%(52/79)、消化性溃疡64.96%(89/137),消化道息肉营养风险率低,占27.71%(23/83)。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存在高营养风险率,NRS2002方法简单易行、无创性、价廉、耗时短,患者极容易接受且配合度高,适用于消化内科,可迅速指导医生发现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患者,及时给予营养支持。
作者:木玲玲;刘海;郑盛;杨丽莹;李小琴;郭晨辰;李高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常规组使用常规治疗方式,试验组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具备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标,降低胰岛素的使用量,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孟祥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对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过程中的手术配合要点及具体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30例宫腔镜电切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宫腔镜电切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研究有效的手术配合以及护理干预,终对干预效果加以观察。结果:所有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手术时间为16~59min,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1.2min(s=12.5),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为31~82ml,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51.2ml(s=11),所有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在对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做好手术配合工作以及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效果。
作者:周秀红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开颅手术,观察组行锁孔手术,观察对比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疗效显著,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锁孔手术治疗HICH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厚俊;白鹏;龚会军;李经辉;严琪;余化霖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探讨常见感染性疾病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原因及护理治疗过程,予以常见预防护理措施。结果:在对患者进行全方位预防护理措施后,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结论: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小静;崔鹤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口服对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仅给予美沙拉嗪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参苓白术散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腹泻、腹痛、脓血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颗粒状改变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 CRP、TNF-α、IL-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1年复发率为14.58%,对照组为3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UC临床疗效确切,可协同增强抗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红;徐爱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复杂多变,临床实习的效果将影响医学生以后临床工作的诊疗思维。如何将复杂多变、抽象繁多的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受是所有临床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在神经内科实习带教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PBL)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CBL)被大多数教育者所推崇。两种教学模式均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张清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密切观察患儿的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更确保患儿的安全,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作者:巴哈古丽·麦麦提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总结围术期咽喉癌全喉全食管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咽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拟行全喉全食管切除术。对照组予以咽喉癌全喉全食管切除术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咽喉癌全喉全食管切除术围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咽喉癌全喉全食管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南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SC)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NEDS)后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方法:抽取CHSC中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的324张处方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的324张处方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处方平均药费、抗生素处方率、基本药物使用率等。结果:观察组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处方平均药费、抗生素处方率、基本药物使用率、处方不规范率及处方用药不适宜率依次为3.25种( s=0.68)、78.28元(s=6.31)、19.44%、95.89%、4.01%、2.78%,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HSC实施NEDS能纠正居民和患者不良用药习惯,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晶晶;苏少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物理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髌骨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以便为髌骨骨折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56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髌骨骨折患者28例。对照组给予物理疗法,观察组在物理疗法的基础上联合运用运动康复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式后的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关节活动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物理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髌骨骨折术后功能障碍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身体质量,提高关节活动的各项评分,患者治疗有效率较高,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龚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对皮肤软组织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部队收治的36例皮肤擦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湿润烧伤膏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止痛时间为15.2min(s=4.7),平均治愈时间为7.5d(s=2.3),创面感染率为5.6%,色素沉着率为2.8%,愈合瘢痕形成率为0。结论:湿润烧伤膏对皮肤软组织擦伤疗效显著,不仅能明显减轻疼痛,降低感染发生率,还能促进组织再生,值得在基层卫生机构推广应用。
作者:马在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的异位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白血病PICC置管患儿,对导管异位发生部位、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6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0.88%。头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 P<0.01)和正中静脉( P<0.05)。16例导管异位患儿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纠正方法,14例到达上腔静脉,2例失败后重新置管。结论:白血病患儿PICC置管首选贵要静脉,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出现导管异位应及时耐心科学正位。
作者:权小香;杜冰;朱燕双;陈惜遂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杀危险因素,探讨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80例精神病患者设为对照组,住院期间共10例自杀(3例死亡),调查自杀原因。2014年6月我院开始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设为观察组,住院期间1例自杀(未死亡)。比较两组的自杀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分布为家属因素1例,设施和设备因素2例,管理因素1例,护士因素1例,疾病因素5例;观察组自杀因素为疾病因素。观察组自杀发生率为0.5%,低于对照组(5.6%),差异显著,P<0.05。结论:精神疾病本身是导致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要评估自杀风险,加强监管,从多个方面实施预见性护理,避免发生自杀事件。
作者:张欣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采用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直肠黏膜下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愈率、治愈时间、复发率及成瘘率、术后换药VAS疼痛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治愈时间、复发率、成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换药时局部疼痛评分治疗组术后2d、7d均低于对照组(P<0.01),14d疼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直肠黏膜下脓肿的治疗,改道置管肛外引流术在治愈时间、治愈率上优于传统切开引流术,并有术后换药疼痛轻、复发率、成瘘率低等优点。
作者:高晶;张少军;应光耀;熊国华;高红娣;沙喜;闵丽;陈波;石丽;张辉;张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结合中西医治疗特点,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护理满意度99%,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护理满意度79%,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理想,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作者:李彦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急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遵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耗时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提高了医护人员之间的协作性,提升了抢救效率,为灵活机动的护理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标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值得在临床急救中应用推广。
作者:颜丽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5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而试验组除了与对照组一样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外,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于3个月试验期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都有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糖下降更为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良好的临床作用,能够较大程度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糖分摄入量,还能够有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江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应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抽选我院于2015年内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108例患者,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成像检查,对照组则给予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结果:①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的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微小斑块的显像更清晰,但检测部位及检查层面不够全面;③观察组患者的超声影像显示,两组患者出现斑块的部位及斑块的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能早期发现微小斑块,有助于患者进行及早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姜云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热性哮喘患者通过清肺化痰汤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小儿热性哮喘患者资料80例,将80例患者依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通过清肺化痰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通过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全部治疗7天,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情况和治疗效果,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之后的哮鸣音、气喘、胸闷以及咳嗽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肺化痰汤治疗小儿热性哮喘效果明显,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付晓珍;杨媚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