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改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托伐他汀钙片有关杂质检查方法。方法:采用Venusil XBP CN氰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4.6mm ×250mm,5μm);流以醋酸铵缓冲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40nm。结果:各特定杂质有效分离,杂质 A、B、C、D、H、a、c 检出限分别为3.27ng、2.85ng、2.40ng、3.12ng、2.64ng、0.85ng、2.50ng、2.64ng。确定了酸、碱、高温、氧化、光照条件下主要的降解杂质结构。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好、准确、灵敏,用于阿托伐他汀钙片有关物质的测定结果可靠。
作者:姚亮元;宿亮;蒋胜兰;朱婧;吴正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患者血清D-二聚体( D-dimer)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3例AIS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动态检测患者入院后24h、48h、72h、7d和14d血清D-dimer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比较两组血清 D-dimer 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入院时D-dim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IS患者血清D-dimer及NIHSS评分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入院当日AIS患者血清D-dimer水平与NIHSS评分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rpearson=0.61, P<0.05)。结论:AIS患者血清D-dimer明显升高,血清D-dimer可作为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
作者:王雅杰;张爱明;朱开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对剖宫产瘢痕妊娠( CSP)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CSP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SP患者接受的护理对策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的46例CSP患者接受的护理对策为整体护理干预;对照组的45例CSP患者接受的护理对策为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CSP患者的护理疗效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71.11%)( P<0.05)。结论:对CSP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护理疗效,提高CSP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许顺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协同性良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蒋晓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肝脾损伤的超声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我院急诊收治的外伤性肝脾损伤患者4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实施低频、高频及高低频联合超声诊断,将各频率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低频超声肝脾损伤检出率是84.1%,高频超声肝脾损伤检出率是84.1%,高低频联合超声肝脾损伤检出率是97.7%,高低频联合超声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低频和高频超声诊断( P<0.05)。结论:临床应用高低频联合超声诊断肝脾损伤具有较高准确诊断率,操作简易,能够准确鉴别诊断肝损伤与脾损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马莉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复方红豆杉联合化疗与单纯一线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我院5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试验组采用复方红豆杉胶囊联合化疗,常规组采用常规化疗,两组化疗方案相同,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存活质量评分在试验组也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复方红豆杉胶囊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且安全性及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曹杰;周俭;杨迪;储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不同手术方式联合膀胱灌注化疗用于浅表性膀胱癌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观察组44例患者行经尿道气化电切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与首次复发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尿道气化电切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长海;董礼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将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殷敏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外阴瘙痒的临床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中所收治的60例患有外阴瘙痒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实施临床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外阴瘙痒采取中医综合疗法实施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降低病情恶化概率,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与治疗。
作者:曾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开颅手术,观察组行锁孔手术,观察对比两组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疗效显著,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锁孔手术治疗HICH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厚俊;白鹏;龚会军;李经辉;严琪;余化霖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地屈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6例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黄体酮注射液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地屈黄体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先兆流产症状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5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4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5.69d(s=1.28),对照患者症状消失时间8.97d(s=1.56),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地屈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效果显著,能有效加快患者症状消失速度,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杨忠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阑尾切除术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和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均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内关、合谷、阑尾穴。观察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和麻醉与手术并发症等。结果: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比较,患者麻醉用药量少(P<0.05),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小(P<0.05),临床麻醉效果好,术后排气时间短(P<0.05),并发症少。结论: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张桂新;韩雪松;李艳丽;裴洪友;安立乡;刘丽侠;杨建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密切观察患儿的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更确保患儿的安全,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作者:巴哈古丽·麦麦提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对320例实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危险因素分析,总结其中的要点。结果:在所有观察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8例,皮疹、瘙痒3例,气短、胸闷1例。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检查患者总人数的3.75%。结论:由于患者在注射荧光素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不得当,使得该项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因素。
作者:姚静;史敏;陈凌;王文菁;王肖华;何娜;王明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复杂多变,临床实习的效果将影响医学生以后临床工作的诊疗思维。如何将复杂多变、抽象繁多的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受是所有临床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在神经内科实习带教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PBL)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CBL)被大多数教育者所推崇。两种教学模式均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张清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讨论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CN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采取CNP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5.26d(s=2.1)]明显少于对照组[21.35d(s=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少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宋佰艳;张小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进一步探究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接收的10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硫酸镁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采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的试验组中,50例患者有4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2%,远远高于对照组的62%,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远远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显著(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赛媚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0月,24例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学检查资料。结果:24例患者病灶穿刺成功率为100%,确定病理学诊断24例(鳞癌11例,腺癌5例,小细胞癌3例,1例诊断为恶性,找到异性细胞,4例活检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发现炎性细胞)。术后并发症:气胸5例(20.8%),均为少量气胸,咯血2例(8.3%)。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可广泛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医生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帆;雷铁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行动脉血气分析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两组患儿皆进行常规动脉采血,采血后立即送检。观察组则在常规采血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结果:采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出现血气分析误差比例为5%,静脉血零误差,而对照组出现血气分析误差比例为20%,静脉血1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患儿血气分析采血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减少误差。
作者:李玲;夏小荣;孙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奥美拉唑注射液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奥美拉唑注射液,对照组选用奥美拉唑注射液;经过2周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溃疡愈合情况、胃泌素以及生长抑素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表现改善率达86.8%,而对照组临床表现改善率率仅达63.3%,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胃泌素( Gastrin, GaS)分泌及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SST)分泌量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较单用奥美拉唑更能促进NSAIDs相关性溃疡愈合以及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胃泌素的过度分泌以及提高生长抑素分泌相关。
作者:王承志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