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栋
顾方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专门从事脊髓灰质炎研究40余载.他是中国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研发脊灰活疫苗的第一人,成绩卓著,名声斐然.
作者:王树惠;彭小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具有血清和生长因子的依赖性,且具有异质性,用其进行体外研究血管生成结果难以分析.本实验拟用SV40转染鼠内皮细胞,为体外研究血管生成提供稳定内皮细胞株.
作者:贾俊;赵怡芳;张文峰;何三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基因分型方法,对广西HIV-1重组毒株env基因区进行亚型鉴定.方法 从HIV阳性样品中提取核酸,使用HIV-1 M组通用引物对env区进行第一轮扩增,第二轮则使用分别检测B'/C或C亚型和CRF01-AE亚型的二套特异性引物放入同一反应管中进行扩增,根据不同亚型扩增的目的带位置不同来判断亚型.将通用引物扩增出的所有样本均进行基因测序和系统树分析以验证结果.结果 50份样本中,经基因测序和系统树分析证实CRF08-BC样本3份(6%),CRF01-AE样本43份(86%),4份(8%)样本无法确定亚型.经亚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得出B'/C或C亚型样本3份(100%),CRF01-AE样本39份(90.7%),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10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经差异性检验显示x2=2.2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一致者占92%.与基因分析结果吻合.重复实验显示CRF08-BC平均重复性为100%(10/10),CRF01-AE为93.8%(61/65).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低成本,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的HIV-1毒株env基因区分型法,能够直接对广西HIV-1 CRF01-AE重组毒株进行鉴定.
作者:梁浩;罗皓;邵一鸣;刘伟;张志勇;邢辉;卢灿健;沈菁;麦志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研制针对西尼罗Ⅲ重组融合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西尼罗Ⅲ重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并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筛选,所获得的单抗经间接ELISA、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行鉴定.结果 共获得了3株能稳定分泌针对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F7、6H3和8E4,其单抗亚类鉴定分别属于IgG1、IgG1和Ig2a.这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重组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日本脑炎病毒无交叉反应,并且,8E4和6H3识别同一抗原位点,4F7识别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另一抗原位点.结论 本实验成功研制出针对西尼罗河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我国建立西尼罗河病毒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并与日本脑炎病毒进行鉴别诊断提供了技术贮备.
作者:陈义平;杨艳菊;吴晓东;王志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感染科自1999年4月起,选取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10.8±5.2)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9.9±5.9)岁.
作者:彭华彬;杨志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数量及表型的改变,并对其与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检测37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1例健康人肝功能及血清HBV DNA水平,并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行体外诱导培养,促使其发育成DC,计数其数量并检测膜表面分子的变化.分析DC数量及表型与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且其膜表面分子CD83、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在慢性乙肝患者中,DC数量、DC膜表面分子CD83和CD86与血清HBV DNA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肝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DC数量减少及成熟障碍,这种改变与肝内炎症反应程度不相关,但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复制水平呈负相关,提示DC参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的清除.
作者:王凯;陈龙岩;王兵;韩利岩;侯云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进一步了解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简称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 收集和整理215例急重和亚急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x2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急重和亚急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均占30%以上.抗结核药物是药物性急重和亚急重肝炎的首要原因;②急重和亚急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3%和4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急重患者的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20%,而亚急重患者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30%;④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亚急重则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⑤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病死率与病情重时PT、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而与PTA、TC均呈负相关;亚急重还与病情重时TB、BLA及CRE呈正相关,与CHE、TG、PLT、ALB呈负相关.结论 ①急重和亚急重患者无论在好发年龄、肝性脑病发生率、肝性脑病出现时间,还是在凝血功能异常、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差异较大,属两个独立的疾病;②对于无肝性脑病的急重和亚急重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作者:李保森;邹正升;张伟;赵军;常彬霞;唐彦;尚丽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重组干扰素β(IFNβ)刺激人肝癌细胞系HepG2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筛选IFNβ下调HepG2相关基因.方法 重组IFNβ 2000 U/ml刺激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以生理盐水作用的HepG2细胞为阴性对照;制备细胞裂解液,从中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 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份,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连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埃希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重组IFNβ刺激HepG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58个阳性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到200~1000 bp插入片段.随机挑选其中35个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获得12种编码基因.结论 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IFNβ刺激HepG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了解IFNβ在肝细胞内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钟彦伟;成军;曲建慧;张黎颖;郭江;李晓东;徐东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病毒、细菌、原虫、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脑组织炎症.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是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常表现为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等,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病毒性脑炎预后不佳,死亡率高,常留有严重后遗症,如乙型脑炎患者的后遗症可达30%.病毒也可感染脑膜出现脑膜炎(Meningitis).脑膜炎可分为细菌性和无菌性两类.后者是指脑脊液涂片和细菌培养为隐性的脑膜炎.一般无菌性脑膜炎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故无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几乎成为同意词.病毒性脑膜炎的病程一般较短,预后较好.病毒性脑膜脑炎(Meningoencephalitis)是指脑实质和脑膜同时感染.
作者:潘晓玲;梁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嗜神经性病毒感染引起的症候群,为了有别于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脑炎而统称为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症状严重、死亡率高、许多患者会留有后遗症,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作者:梁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和促癌物在肿瘤诱发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研究选择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利用免疫组化、Southern Blot和半定量RNA斑点杂交的方法,研究在HPV18E6E7和促癌物佛波酯(TPA)的协同作用下,这些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HPVE6E7和TPA的协同作用可以引起细胞内癌基因c-myc的扩增4~8倍,c-erbB2的表达水平提高32~64倍,并导致抑癌基因p16的表达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的1/4~1/8.结论 HPVE6E7和TPA的协同作用可以引起细胞内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水平异常,可能是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岑山;张月;许锦阶;沈忠英;曾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全世界已经报道的病毒有5400多种,其中双链RNA病毒除了双RNA病毒科外,绝大多数都存在于呼肠孤病毒科.200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axonomy of virus,ICTV)第八次分类报告中正式公布在呼肠孤病毒科中增加一个新属,其英文名称为Seadornavirus.
作者:徐丽宏;梁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本研究采用ELISA测定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含量,旨在探讨其在各类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功能受损关系,以便为临床诊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刘家秀;徐彬;汪习成;刘兴祥;姜玉章;徐秋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的现状、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前瞻研究的方法.结果 干扰素、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覆盖率约40%.疗程结束时HBV DNA阴转率拉米夫定组高,但停药随访时180/220例出现反跳.干扰素组HBeAg血清转换率(22.9%)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治疗者病情进展较慢且肝硬化、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抗病毒组(P<0.001).E系统转换组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非转换组(P<0.05).结论 北京地区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覆盖率高于其他地区,效果优于其他药物组,但总体疗效仍较低.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能减缓病情进展和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
作者:陈新月;于岩岩;马丽娜;黄云丽;沈成利;张文瑾;徐道振;斯崇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西尼罗病毒感染是世界性流行的疾病西尼罗病毒于1937年首先在非洲乌干达的西尼罗地区从发热患者血清分离到,因此得名,并因为该病毒可以引起发热而称西尼罗热.此后发现,库蚊、伊蚊、按蚊等40余种节肢动物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畜引起疾病,输血和器官移植等也可以造成传染.
作者:梁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HIV-1亚型的流行规律及其与国际参考株的同源性.方法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43例采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HIV-1抗体阳性的吸毒者淋巴细胞富集液,并对其核酸样品进行扩增,使用ABI377型测序仪对扩增产物测序后,对其ENV基因C2-V3段的核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3份血样中,29份为07-BC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CN.97.C54A近,基因离散率为(2.291±1.055)%,组内离散率为(3.534±1.306)%;9份为AE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01AE.TH.90.CM240近,基因离散率为(8.068±0.534)%,组内离散率为(2.823±1.235)%;3份为08-BC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97CNGX-9F近,基因离散率为(1.403±0.681)%,组内离散率为(1.507±0.681)%;2份为泰国B(B')亚型,与国际参考株RL42近,基因离散率为(7.335±3.330)%,组内距离为8.52%.结论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感染的HIV-1以曾经主要在西北地区吸毒人群中流行的07-BC重组亚型为主,也存在主要以性传播途径感染的人群中流行的AE重组亚型,提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中流行的HIV-1亚型趋于多样化.
作者:颜瑾;王玉;李杰;马鹏飞;林鹏;邢辉;刁丽梅;邵一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对注册前的HIV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的质量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用不同的评价试剂检测440份健康献血员样品、300份HIV抗体强阳性样品以及264份HIV感染高危人群样品,并分别计算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17家注册前试剂检测300份HIV抗体强阳性样品的敏感性为100%;检测440份健康献血员样品的特异性为97.7%~100%;检测264份HIV感染高危人群样品的特异性为59.1%~100%,敏感性为70.3%~95.1%.结论 不同试剂之间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而且HIV感染的高危自然人群来源的样品有助于客观地反应试剂的质量差异.
作者:李秀华;宋爱京;王佑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为了进一步探讨EB(Epstein Barr)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的作用机制及其功能,我们构建了EDL2-N-LMP-慢病毒载体,并对所构建的EDL2-N-LMP-慢病毒载体结构及表达进行鉴定.
作者:杨玉芳;丁彦青;梁丽;翁德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 制备抗HPV16E7CTL表位(49-57)-MHC I类分子复合物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亲和力进行鉴定,为今后研究HPV16感染后机体对病毒蛋白的免疫呈递途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高纯度的HPV16E7 CTL表位(49-57)肽RAHYNIVTF,将其与TAP缺陷的RMA-S细胞孵育后免疫BALB/c小鼠,常规收集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杂交瘤细胞株的阳性克隆,并对其进行一系列鉴定.结果 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株能稳定分泌抗HPV16E7(49-57)-MHC I类分子复合物的单抗,不仅能与装载有RAHYNIVTF的TAP缺陷的RMA-S细胞结合,也能与具有内源性抗原处理能力的RMA细胞结合,但不能与装载有类似变异肽(进行氨基置换后的RAHYNIVTF)或乙肝病毒对照肽的RMA-S或RMA细胞反应,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亲和力.结论 本实验制备表位肽-MHC I类复合物单抗的方法,对今后研究包括HPV16感染在内的病毒感染免疫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尹锐;郝飞;钟白玉;李芹阶;李安信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