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保尔佳配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吴建光;李锋;胡廷辉

关键词:肝癌, 保尔佳, 化疗
摘要:目的我科自1995-04/1997-04临床应用保尔佳对16例无法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配合化疗进行近期疗效观察.方法每天肌注保尔佳1ml(30ng),连用4周为1疗程,1疗程之后休息2周,重复第2疗程;休息期间给用阿霉素40mg ivdrop d1,5-FU 500 mgiv drop d2~6,Vp~16 100mgiv drop d2~6为1疗程化疗,共2疗程.对照组10例不用保尔佳,单按上述方案进行两疗程化疗;化疗休药期间给胸腺肽8mg im隔日1次,VitB6 20mg1日3次,鲨肝醇100mg 1日3次,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16例治后无CR病例,PR5例,SD9例,有效率(CR+PR)31.25%(5/16),稳定率(CR+PR+SD)87.5%(14/16).对照组CR+PR均为O,SD4例,稳定率为(4/10)4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保尔佳对肝癌缩瘤有一定的作用,阻止恶化效果较好,本组PR31.25%(5/16),SD58%(9/16),稳定率88.2%,保尔佳在治疗肝癌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病人乐意接受,特别是它能在短期内起较好的缩瘤作用,改善全身症状,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药物昂贵,很多病人很难坚持长期使用,其确切的远期疗效尚难确切观察验证.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阑尾粘液囊肿及腹膜假粘液瘤

    本文报告1989~1999年收治的阑尾粘液囊肿及粘液性肿瘤22例,占同期阑尾切除标本的0.097%,40岁以上患者多见,症状以腹痛、腹胀、右下腹包块为主,术前诊断较困难,B超、钡灌肠检查有助于阑尾粘液囊肿的诊断,完整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药源性铅中毒致腹绞痛(附12例报告)

    我院自1999-03/2001-03收治急性腹绞痛病人12例,经临床确诊为服用中草药致药源性铅中毒,现报告如下.

    作者:文剑波;苏小青;李兴;贺香毓;龚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补阳还五汤治疗溃疡性肠炎观察解析

    目的解析活血化瘀疗法的补阳还五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本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内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一剂,30d/l疗程;对照组采用西药内服丽珠得乐,654-2,左旋米唑、地塞米松、吡呱酸连用30d/l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44%),好转28例(56%);对照组治愈6例(12%),好转44例(88%).远期疗效:经2a随访治疗组治愈22例中复发7例占32%;好转28例复发19例占68%;对照组治愈6例中复发3例占50%;好转44例中复发31例占70%.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治愈率,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远期复发率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对全部病例做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等项指标的测定,其结果提示;本文病例于治疗前血液粘稠度均增高,治疗后上述指标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作者:刘光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B超诊断(附5例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B超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报道5例经手术证明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所致急腹症的B超诊断价值,着重探讨2例无膈下游离气体球溃穿孔的临床表现与B超的关系,结果膈下游离气体,膈下或肝前区液体聚集,胃肝隐窝出现残片或液体,直接发现穿孔点等是B超诊断十二指肠球溃穿孔的症像.结论B超在球溃穿孔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董胜翔;夏建国;陆晓晔;王玲;朱顺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外胆管癌中上皮钙粘附蛋白(E-cadherin)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蛋白)表达与肝外胆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的鼠抗人E-CAD单抗及免疫组化技术,研究E-CAD蛋白在肝外胆管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肝外胆管癌组织中E-CAD的阳性表达率(23%,8/35)较在非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73%,8/11)明显降低(P<0.01);E-CAD的表达降低/表达缺失与肝外胆管癌的浸润、转移、肿瘤的病理分级及类型均相关(P<0.05).结论E-CAD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降低/表达缺失可作为肝外胆管癌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马力群;窦科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误诊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患者男,7岁,因腹痛伴呕吐10h转入我院.发病前吃过隔夜食,无发热、腹泻.就诊前曾在某镇卫生院诊断为急性食物中毒,给予洗胃、氨苄青霉素、654-Ⅱ等治疗,稍好转.

    作者:韩剑勇;何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在消化系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在消化系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TSGF采用化学方法、CA242、CA72-4和sIL-2R采用ELISA法、CA19-9、CA125和CEA采用IMX测定了154例良性和恶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结果恶性组的7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7种单项肿瘤标志物灵敏度以sIL-2R和CA72-4高,CEA比较,统计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两组合可明显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且以CA19-9+sIL-2R为佳;结论单项指标应首选CA72-4和sIL-2R.一般似无必要采用三指标组合,而应以双指标组合为主.双指标组合中应首选CA72-4+CA242、CA242+CA19-9、CA72-4+sIL-2R、CA242+sIL-2R和CA19-9+sIL-2R组合.

    作者:郎立中;李耀辉;周忠杰;陈允硕;何银华;金立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保尔佳配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我科自1995-04/1997-04临床应用保尔佳对16例无法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配合化疗进行近期疗效观察.方法每天肌注保尔佳1ml(30ng),连用4周为1疗程,1疗程之后休息2周,重复第2疗程;休息期间给用阿霉素40mg ivdrop d1,5-FU 500 mgiv drop d2~6,Vp~16 100mgiv drop d2~6为1疗程化疗,共2疗程.对照组10例不用保尔佳,单按上述方案进行两疗程化疗;化疗休药期间给胸腺肽8mg im隔日1次,VitB6 20mg1日3次,鲨肝醇100mg 1日3次,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16例治后无CR病例,PR5例,SD9例,有效率(CR+PR)31.25%(5/16),稳定率(CR+PR+SD)87.5%(14/16).对照组CR+PR均为O,SD4例,稳定率为(4/10)4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保尔佳对肝癌缩瘤有一定的作用,阻止恶化效果较好,本组PR31.25%(5/16),SD58%(9/16),稳定率88.2%,保尔佳在治疗肝癌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病人乐意接受,特别是它能在短期内起较好的缩瘤作用,改善全身症状,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药物昂贵,很多病人很难坚持长期使用,其确切的远期疗效尚难确切观察验证.

    作者:吴建光;李锋;胡廷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电子结肠镜检查与治疗的护理

    结肠镜的发展,从早的硬式管镜、八十年代纤维式镜、到今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电子结肠镜,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早只能检查直肠,到今天能够检查全结肠及部分小肠,并能够通过电子结肠镜做镜下治疗,使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在电子结肠镜检查.治疗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护理工作已经成为电子结肠镜检查.治疗是否成功和顺利的重要环节.

    作者:迟玉娥;郭彦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抗癌药物腹腔灌注治疗晚期肝癌20例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癌种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出现症状,大多数已属晚期,是原块型或弥漫性改变合并门静脉癌栓和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水,治疗十分困难.

    作者:丁雪章;丁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胆道镜配合中药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

    目的总结胆道术后残余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并配合中药胆胰和胃冲剂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7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及其胆管狭窄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及服用我院研制的中药胆胰和胃冲剂治疗与预防结石复发,观察其效果.结果结石取净率97.64%(124/127),3例因T管脱落或拒绝治疗,未能取净.胆管狭窄经纤维胆道镜扩张,都可以达到取石和解除狭窄的目的.经1~2年的随访,治愈病例无结石复发.结论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处理术后残石,绝大多数可以解除胆管狭窄,取净结石,服用中药胆胰和胃冲剂可利胆排石,调整胆道内环境,逆转成石胆汁,有预防胆石复发的功效.

    作者:王保强;杨全会;曹立瀛;付庆江;刘四清;谭长军;郭振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930例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近12年间,胃镜诊断的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方法对930例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性别、年龄、溃疡部位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为14.9%,930例消化性溃疡中,男性755例,女性175例,其中胃溃疡26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3例,复合溃疡60例.50岁以前发病占79.25%.胃溃疡的部位分布为胃角>胃窦>胃体>幽门管>胃底贲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部位分布为大弯>前壁>后壁>小弯>球后.结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年龄集中在青壮年,胃溃疡的高发病率约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晚10年,胃溃疡的部位分布以胃角、胃窦多,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部位分布以大弯、前壁多.消化性溃疡的男女之比为4.4∶1,性别差异显著.

    作者:张常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胃肠道与多器官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是创伤、严重感染、休克、机体超常代谢,再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或脓毒血症,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并不断地自我扩大炎症反应,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 nction syndrome,MODS),以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2].

    作者:郭振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年度索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生物人工肝的基础与临床

    随着细胞学、生物工程学的发展,生物人工肝的建立和临床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生物人工肝已成为治疗肝衰竭的新途径.保持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在培养液或生物反应器中要有足够的细胞营养成分,同时还要祛除细胞代谢产物,由此已经产生了许多生物人工肝支持装置,有三种装置已经进行了临床实验.本文综述了肝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在生物人工肝中的应用、生物人工肝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徐恩斌;张忠兵;张兴荣;胡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213例下消化道出血大肠镜检查分析

    我院自1997-04/2001-09对213例以便血为主诉的患者进行大肠镜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29例,女84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49.9岁,其中<35岁25例(11.7%),35~59岁117例(55.0%),>60岁71例(33.3%),发病时间为5天~10年不等.

    作者:吴以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血性胸腹水肾破裂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以发烧头痛5d,尿少3d,腰腹部胀痛1d就诊,患者6d前无原因出现高烧,体温38℃以上,伴有明显的头痛.当地乡村医生疑为上感,给予先锋霉素,病毒唑静滴,体温有所下降,但不能巩固,第3d患者出现腹胀,尿量明显减少,每日约100ml左右,当地医生考虑血溶量不足,给加大补液量,每日3000ml以上,尿量仍无增加,患者出现面部轻度浮肿,腹胀较前加重.第6d出现腰腹部胀痛难忍转来我院,急诊科化验尿,白细胞卅,潜血卅.尿素氮(BUN)26.42mmol/L,肌酐(Cr)754.40umol/L.

    作者:刘占稳;闫国华;张彦;姚海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反义技术在消化系统肿瘤的应用

    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作为系谱广、恶性程度高的实体瘤,目前除少数早期肿瘤治疗效果尚可外,大多数中晚期肿瘤整体治疗效果极差,转移快,极大危害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目前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机制-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成为了热点,针对肿瘤相关基因和基因产物为靶点设计的抗肿瘤治疗方案不仅在实验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临床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昆;张兴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内镜鼻胆管引流在急性胆道疾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护理

    胆道疾病是我国常见疾病,胆囊已成为胆石症的主要发病部位.胆囊炎、胆石症,常伴有化脓性胆管炎,临床表现高热、剧烈腹痛、进行性黄疸、肝功能损害,严重病人出现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以往此类病人大多采取手术治疗,随着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适应症不断扩大,国内外文献报道对急性胆道疾病行早期ENBD及相关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科自1995-01/2000-12对168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化脓性胆管炎、胆系恶性肿瘤患者行早期ENBD及相关治疗和护理,并与对照组作对比观察,有效地解除了梗阻性黄疸,缓解腹痛,减轻甚至消除临床症状,改善全身情况,提高休克抢救成功率,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作者:华静;周燕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动物实验研究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累及直肠粘膜、乙状结肠粘膜,也可逆行向上扩展至左半、右半结肠,甚至全结肠和末端回肠.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部分患者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病情轻重不一,多反复发作.其病程与预后因发病过程不同而差别很大,是医学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近年来各地医务工作者在中医中药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方法,从多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近年来有关资料概述如下.

    作者:代二庆;侯振民;袁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主办: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