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郑俊兰;刘丹;秦碧媛;熊瑛
目的 总结儿童胃镜对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及儿童胃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方法 对临床疑似上消化道疾病738例小儿进行胃镜检查,同时取胃黏膜做HP感染检测.结果 浅表性胃炎372例,占50.4%;浅表性胃窦炎285例,占38.6%,其中伴局部糜烂117例,局部萎缩42例,伴胆汁反流50例;糜烂性胃炎67例,占9.1%;反流性食管炎105例,占14.2%;十二指肠球炎151例,占2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1例,占12.3%;球后溃疡4例;幽门管口溃疡3例;胃溃疡5例.结论 儿童胃病中浅表性胃炎检出率高,HP感染是小儿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儿童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兰允昌;王教常;杨祖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诊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K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及其对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该组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占所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60%(48/80).EKCP造影成功率97.9%(47/48),47例患者中45例(95.7%)成功施行EST取石.2例EST失败,1例因结石太大网篮圈套困难,另1例因十二指肠变形,内镜难以达到理想位置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该组EST术中创口出血者4例均经局部内镜止血成功,术中及术后无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胆道结石发生率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生有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及EST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操作者耐心、细心,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经内镜下取石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许君望;王淑英;宋政军;张素红;孟如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治疗先天性无阴道的可行性、效果及其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7年7月行腹腔镜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的6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临床资料,年龄18~25岁,平均20.7岁,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讨论手术操作要点及腹腔镜手术特点.结果 6例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6 h,术中失血量150~35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0 d.无肠吻合口漏,无移植段乙状结肠缺血坏死发生.1例术后肠道重建的吻合口少量出血,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腹腔镜手术具有痛苦小、出血少、恢复快、瘢痕小等诸多微创特点,应用其代替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无阴道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苏洋;吴硕东;孔静;田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Ⅰ a~Ⅱa宫颈癌患者分别行腹腔镜(20例)和开腹(28例)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盆腔引流管时间、保留尿管时间、镇痛药物应用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采用癌症治疗功能总体评价量表(FACT-G)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随访调查.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与开腹相比腹腔镜术后患者排气时间早、下床活动早、疼痛轻(P<0.05).两组拔盆腔引流管、保留尿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3次,腹腔镜组FACT-G平均得分均高于开腹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可作为提高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途径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边爱平;赵倩;张君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诊内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以来收治的12例接受了急诊内镜下尿道会师术的尿道断裂病人资料.结果 有9例患者手术成功,均为前尿道断裂;3例后尿道断裂改开放手术治疗(吻合术2例,会师术1例),均留置导尿管2~6周.随访0.5~2年,全部病人出现尿道狭窄,均经尿道扩张治愈.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其中2例行内镜下尿道会师术者半年后自行好转.结论 急诊内镜下尿道会师术是治疗尿道断裂的有效手段,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
作者:赵亮;涂响安;王文卫;赵良运;邓立文;梁辉;曾令友;侯中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总结胆管镜治疗胆管术后残石的经验,分析胆管镜治疗过程中并发症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986例胆管探查术后留有T管患者采用PENTAX纤维胆管镜及PENTAX ECN-1530电子胆管镜处理,其中76例患者仅行胆管镜检查,910例患者进行取石治疗.结果 取石时间10 min~2 h不等,取石次数1~11次,平均取石1.2次.等离子碎石后取石68例.由于结石位于末梢胆管内且近端胆管明显狭窄导致结石取不出28例,无死亡病例.取石中出现的并发症包括:窦道断裂、胆汁性腹膜炎、窦道成形不全、还纳T管后脱出导致瘘道闭塞、胆管出血、网篮嵌顿、肠瘘等,共13例.无急性重症胰腺炎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发生.结石取净率96.3%.结论 随着胆管镜的普及,胆管镜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显降低了残石率和再手术率,进一步提高取石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关键问题.
作者:孔静;吴硕东;咸国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适应证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年4月~2007年7月116例胆囊良性病变合并有急慢性阑尾炎施行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31~85 min,平均49 min.术后住院2~7 d,平均3.5 d.并发症3例,胆总管横断伤1例,阑尾动脉出血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例.结论 胆囊良性病变合并急慢性阑尾炎为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的适应证,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伍贤能;罗忠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Forrest分级为Ⅰ级、Ⅱa和Ⅱb的高危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金属止血夹治疗的疗效,评估高危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内镜止血夹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选取2002年2月~2007年12月因呕血和(或)黑便入院,急诊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且Forrest分级为Ⅰ级、Ⅱ a和Ⅱb患者89例,止血夹组48例,时Forrest Ⅰ级、Ⅱ a级和Ⅱb级患者均予止血夹钳夹治疗.对照组41例,对Forrest Ⅰ级和Ⅱa级患者粘膜下生理盐水注射止血,Ⅱb级患者不予镜下处理.结果 两组内镜下即刻止血率均为100%,止血夹组再出血率6.26%,对照组再出血率22.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止血夹组手术率4.17%,对照组手术率9.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内镜下止血夹治疗安全有效,优于粘膜下生理盐水注射治疗.对于镜下表现为Forrest Ⅰ级、Ⅱ a和Ⅱb级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内镜下止血夹治疗是有效和必要的.
作者:张秋瓒;赵魁;王邦茂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经口鼻联合径路腺样体切除术的优点.方法 将从2006年6月~2008年2月58例腺样体肥大患者分为两组,鼻内镜经口鼻联合径路腺样体切除术32例,常规腺样体刮除术26例,随访6个月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鼻内镜组,术中出血较多,但鼻内镜组术后腺样体切割干净,无复发.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组4例出现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经口鼻联合径路腺样体切除术具有易暴露,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杨晓燕;章国友;吴宏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迟发鼻中隔穿孔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9例鼻窦手术迟发鼻中隔穿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出院后复诊发现鼻中隔有较多结痂,鼻腔脓性分泌物较多.在随后的复诊中逐渐发现鼻中隔软骨部分坏死,变黑至穿孔,随着鼻腔脓性分泌物的减少,穿孔周围黏膜炎症消退,穿孔不再扩大.结论 鼻中隔穿孔是鼻内镜鼻窦手术过程中多因素综合损伤的病理结果.
作者:孙亚男;孙艳;郑岩;韦钧;徐锐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整形修复时机选择与临床处理.方法 分析采用胆道整形修复手术治疗的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病例资料.右肝管裂伤3例,右后叶肝管横断1例,左右肝管汇合部完全切除2例,肝总管损伤后狭窄3例.结果 9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长8年,短13个月.术后恢复均良好,无黄疸,无胆管感染等征象发生.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的处理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持胆管生理功能的完整,而不要轻易放弃有功能的Oddi括约肌和可利用的胆管,采用因人而异,就地取材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维持胆管生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樊华;贺强;陈大志;谢德红;李鹏;秦建民;李立新;寇建涛;金中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使用经鼻胃镜检查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价值和前景.方法 儿科医院预约胃镜检查的28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平均8.89岁,所有患儿均从鼻腔进镜,完成对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胃镜观察,并行幽门螺旋杆菌快速检测和病理活检.结果 经鼻胃镜比较适合于5岁的儿童.其诊断符合率96.8%(27/28),受检患儿恶心、反胃等不良反应较少(14.3%).结论 经鼻胃镜作为胃镜领域的新成员,用于儿科临床,检查结果可靠.
作者:黄瑛;邵彩虹;张冰峰;王小卉;庄燕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配合术后中药通管复元汤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效果.方法 双侧输卵管阻塞的62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配合术后中药通管复元汤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术后两组均给抗生素预防性治疗3个月.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输卵管通畅率分别为96.9%、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宫内妊娠率,研究组84.4%.对照组4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配合术后中药通管复元汤能有效防治榆卵管阻塞再通术后粘连,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妊娠率.
作者:王永宏;刘文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7年10月该院收治的妊娠15~26周、盆腔肿块直径6 cm患者17例,采取腹腔镜下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完成卵巢囊肿剔除手术16例,其中单侧卵巢囊肿13例,双侧3例;子宫浆膜下肌瘤剔除术1例.平均手术时间32.7min;术中平均出血3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d;未发生手术并发癌.17例均已妊娠至足月分娩,在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和阿氏评分未发现异常.结论 妊娠期腹腔镜手术对母体或胎儿均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英红;张祖娟;刘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降低LC中转开腹及医源性损伤和提高LC质量的关键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作者从2001年~2007年的LC资料,本组共524例,复杂LC共127例,将开展LC前3年复杂病例数、中转开腹率、胆管损伤率与后4年的数据对比,并分析复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处理措施.结果 在开展LC早期3年,中转开腹率8.7%,胆管损伤率1.61%;开展LC后4年,中转开腹率下降为1.5%,无胆管损伤.结论 通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复杂病例的原因分析,总结出有效的处理措施是减少LC中转开腹率及医源性损伤和提高LC质量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新喜;李纪忠;蔡瑞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8例动态喉镜下钬激光治疗声带病变的临床及手术效果,探讨声带病变的治疗方式.方法 该院1998~2007年收治声带病变患者128例,其中声带息肉和小结87例,声带乳头状瘤18例,声带白斑13例,声带淀粉样变8例,声带不典型增生2例.均在局部麻醉下行动态喉镜下钬激光治疗.结果 痊愈者117例(91.4%),好转者11例(8.6%),均无明显声带损伤.结论 动态喉镜下钬激光术是治疗声带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范崇盛;李英;魏珍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04年10月~2008年5月后腹腔镜手术治疗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30~150min(平均55min),术中出血量40~120mL(平均60mL),均未输血,瘤体直径2.5~7.5 cm(平均4.5 cm),术后住院时间5~10 d(平均7 d).病理检查报告均为嗜铬细胞瘤.随访3个月~4年,患者血压均恢复正常,无需服用降压药物,肿瘤局部无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应用前景广泛.直径超过6cm的肿瘤也可以被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顺利切除.
作者:乔鹏;张军晖;闫勇;王建文;田溪泉;邢念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纤维支气管镜下联合取材方法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6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比较钳夹、刷检、灌洗及联合取材方法诊断肺癌的阳性率.结果 3种不同取材方法对肺癌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钳夹80.85%、刷检71.03%、灌洗59.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3,P<0.01);联合取材法对肺癌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钳夹+刷检87.61%、钳夹+刷检+灌洗93.36%,高于任何单一的取材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钳夹+刷检+灌洗联用略优于钳夹+刷检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下联合取材可提高对肺癌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李刚;汪细和;王文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6月5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120~200 min,平均140min,住院时间为5~12 d,平均6 d.术后出现胆漏1例,经引流治愈.无手术死亡.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
作者:王志伟;罗家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研究经鼻肠梗阻导管与鼻胃管在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47例入院诊断为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行经鼻肠梗阻导管(鼻肠管组,n=24)、鼻胃管(鼻胃管组,n=23)减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置管48 h后的减压效果及终保守治疗成功率,对保守治疗成功者记录肛门排气以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结果 所有病例均按要求置管成功,置管48 h鼻肠管组日平均减压引流量明显多于鼻胃管组(P<0.05),腹围缩小及腹腔压力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鼻胃管组(P<0.05).鼻肠管组终保守治疗成功率(21/24,87.5%)明显高于鼻胃管组(10/23,43.5%)(P<0.05).对高位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率鼻肠管组(7/7,100%)与鼻胃管组(5/6,83%)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低住梗阻鼻肠管组成功率(14/17,82.4%)明显高于鼻胃管组(5/17,29.4%).保守治疗成功患者中鼻肠管组肛门排气以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较鼻胃管组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在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减压作用优于传统鼻胃管,尤其适用于低位小肠梗阻,不仅可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而且可缩短解除梗阻所需时间.
作者:洪捷敏;林琪;何祎;张佩翡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