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德;张俐;陈立雯
目的:探讨膀胱镜液电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6年8月~1999年6月间624例膀胱结石患者采用经膀胱行液电碎石治疗。结果:624例中573例1次碎石成功,21例1次碎后残留较大碎石片行2次碎石成功,成功率为95.2%。结论:膀胱镜碎石具有时间短、病人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疗效满意。下尿路梗阻因素影响结石的复发。
作者:吴忠标;林国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使内窥镜检查结果图片化,为临床医生和病人提供直观确切的图像资料。方法:开发、设计和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内窥镜检查获取的图像进行捕获、优化处理、存储及打印,集标准化的报告书写、文档管理、精美的图文报告于一体。结果:通过对360例病人不同内窥镜检查结果的实际临床应用,图片质量优良率达到了98%。结论: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内窥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获得的图像质量优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切实直观的图像资料,便于病人的会诊、转诊及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为临床科研提供了可靠的图像资料,价格低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赵跃青;欧阳罗芬;任忠梅;刘义;张普毅;陈晶;林静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例资料和方法例1 男,14个月,于1997年2月5日始吃奶或进水后即吐,在当地以“胃炎”治疗无效,后经吞钡拍片见食管中段有1.8cm×2.3cm大小的异物,异物上端食管扩张。其家长不明异物性质,2月13日来我院求治,因当地无小儿胃镜,只能手术取异物,但其家长拒绝手术。经分析判断,认为异物可能为大枣,于2月15日经过充分准备,在氯胺酮麻醉下,试用XS-4型胃镜为小儿取异物,在胃镜进入距门齿13cm处发现异物为白团块(表面裹有钡剂所致),用活检钳探明异物为红枣后,遂用活检钳和胃内手术剪剔去枣肉,并将枣肉冲刷至胃腔,暴露枣核,试用胃镜推其至胃腔,但因枣核(直径1.0cm×1.7cm)较大,不能通过贲门口,后用双爪钳夹枣核同胃镜一起托出。取异物全过程顺利,历时47min。
作者:王新德;张俐;陈立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电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胰腺外科已有30年历史,目前应用范围主要包括胰腺癌的分期诊断、无法切除的胰腺癌姑息性手术、胰腺假性囊肿引流及胰腺部分切除术。1 腹腔镜对胰腺癌的诊断与分期与腹腔镜技术在胆囊、结直肠、肝脏等外科领域取得的较快进展不同,囿于器械设备的相对滞后和胰腺特殊解剖位置的限制,腹腔镜用于胰腺疾病的诊治发展迟缓,直到70年代早期才单独用于胰腺疾病的诊断。腹腔镜超声(Laparoscopic Ultrasonography,LUS)也迟至90年代早期才成为肿瘤微创诊断和分期技术的辅助手段。
作者:代文杰;姜洪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胆道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胆道出血病人在胆道探查手术中行纤维胆道镜检查。结果:检查1例发现肝内各胆道无出血,胆囊管开口处有血凝块附着,胆总管结石,确诊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出血,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结论:本方法能确定胆道出血位置,弥补B超、CT、MR和手术探查等的不足,提高胆道出血的诊断正确率;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指导,降低无效手术率和再手术率,提高手术效果;局部应用止血药或微波凝灼有一定止血效果。
作者:吴一武;梁建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ENBD术中的内引流现象,探讨其判断指征和意义。方法:观察分析12例行ENBD术而存在内引流现象的患者术前、后病情变化,血常规,肝功能及X线、B超下胆管形态学改变等,进行自身对照,并与10例未行引流术者(未引流组)对照。采用SPSS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引流组所有患者外引流胆汁总量极少,但病情和各项指标无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自身对照具统计学意义(P<0.01)。与未引流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结论:ENBD中可存在显著的内引流现象,应加以利用。
作者:舒建昌;张文茹;杨绮红;黎铭恩;张晓燕;庞春梅;丁常日韦;宋慧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早期有上腹部手术史被视为相对禁忌症,但随着LC技术的熟练,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囊结石LC术也被列为首选方法。该文就1998年10月~2000年10月我科30例有上腹部手术史行LC术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将腹腔粘连分级为Ⅲ级,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通气时间、置放引流情况、中转开腹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提示有上腹部手术史行LC术,其术后恢复无显著差异。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及术中出血相对较多(P<0.05),并且其中转开腹比率较高(20%,对照组为4.92%),但无1例并发症。因此作者认为有相当熟练腹腔镜手术经验者,有上腹腔手术史胆囊结石病人,LC术应被列为首选术式。
作者:万小平;何剪太;张阳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一种免除CO2气腹的腹腔镜手术方式。方法:设计一种器械——腹壁提升器,采用机械升降牵拉的方法提升腹壁形成腹腔手术空间,完成腹腔镜胆囊或阑尾切除。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结果:使用腹壁提升器免气腹的方法成功完成20例胆囊切除,8例阑尾切除。胆囊切除平均手术时间62min,阑尾切除平均手术时间45min。术后恢复顺利。结论:腹壁提升器免气腹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全新、实用、可行、安全的微创手术方法,避免了气腹腹腔高压和全麻的诸多并发症,扩展了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范围,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阮景德;张晓波;夏征;张成裕;刘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及总结纤维胆道镜诊治胆道疾病与非胆道疾病的疗效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1999年临床应用纤维胆道镜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临床应用138例纤维胆道镜,胆道疾病术中应用83例,75例协助手术一次取净结石,6例肝内Ⅱ~Ⅲ级胆管残留少量结石,留待术中取石。其中12例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检查,发现2例总胆管结石,胆管切开取石治愈。2例总胆管下端梗阻确诊为肿瘤。术后48例中,14例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11例一次取净,3例分3次取净。纤维胆道镜应用非胆道疾病22例,均一次使用确诊、治愈。结论:纤维胆道镜不仅可用于胆道疾病围手术期的检查与治疗。亦可用于处理非胆道疾病疑难问题。
作者:仇方信;王俊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三管一孔一脏器”技术在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自制免气腹装置应用“三管一孔一脏器”技术完成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例并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除1例中转气腹外,11例均顺利完成LC手术,无胆道损伤,无胆漏。结论:“三管一孔一脏器”技术方法适用于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作者:俞金龙;方驰华;黄淑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名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多发生于婴幼儿,西欧国家少见,而在亚洲其发病率相对较高,男女比率约为1∶3。近年来由于胆道影像学的发展,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检出率增加,手术方式经历了较大的革新,有了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病因、分型、诊断技术及手术治疗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轶群;姚礼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支气管结核纤维支气管镜表现与确诊前的临床诊断。方法:选择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前未能诊断的支气管结核患者145例,对其镜下表现与确诊前和临床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5例支气管结核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主要特征为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伴表面糜烂、坏死物复盖或肉芽肿、管壁肿块突起,致管腔不同程度狭窄。47%的患者病理确诊前诊断为肺癌;30%的患者因X线胸片显示的病变不在结核好发部位而诊断为细菌性肺炎;7.5%的患者因慢性咳,X线胸片又无明显异常而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结论:支气管结核的临床诊断并不容易,对临床及胸部X线表现可疑者,应及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活检病理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作者:陈琼;邱万服;海镇环;翟素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解决传统十二指肠液引流置管费时、费力和成功率低的问题。方法:对申请进行十二指肠液引流置管的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实施胃镜介导十二指肠内置管方法,B组实施传统十二指肠液引流置管方法,对置管成功率,置管需用时间,置管过程中明显恶心呕吐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118例病例纳入研究范围。胃镜介导十二指肠内置管成功率100%,置管需用时间平均缩短至5.02±0.24min,置管过程中明显恶心呕吐反应出现率减少至14.29%,均与传统十二指肠液引流置管方法相比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镜介导十二指肠内置管方法,在置管成功率、置管节省时间、置管过程中减少明显恶心、呕吐反应方面,均优于传统十二指肠液引流置管方法。
作者:王恩平;王士玲;徐萌;时建华;蔡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原因,结合文献探讨如何避免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2000年12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8例资料。结果:40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横断1例,术中发现并剖腹行胆总管断端吻合T管引流。结论:胆道损伤是LC的严重并发症、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诊断和治疗也不同,其后果对病人和术者都是灾难性的。
作者:夏存林;朱月清;王源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1174例(192膝)膝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随机分组进行膝关节镜下清理术(A组)、膝关节镜下清理术+术后透明质酸钠(其胜)膝关节内注射(B组)以及单独应用透明质酸钠膝关节内注射(C组)三种方法治疗。术后随访1~4年,采用相关标准记分以确定各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别(α<0.05),但都优于C组。远期疗效以B组佳,优于其他两组(α<0.05)。结论:膝关节镜下清理术结合术后透明质酸钠膝关节内注射是治疗膝关节OA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贵清;蔡道章;戎利民;王昆;金文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自1999年10月~2000年3月采用此法对经常规胃镜检查发现的12例共16颗息肉进行了结扎治疗,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20~62岁,平均48.5岁,均因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或外院已确诊为息肉而来我院诊治者。16颗息肉位于食道下段2颗,贲门口3颗,胃窦大弯6颗,胃角1颗,胃幽门区2颗,幽门缘及十二指肠各1颗。息肉直径在4~12mm之间。按日本山田氏分型Ⅰ型10颗,Ⅱ型6颗,病检示腺瘤样息肉6颗,增生型息肉3颗,炎性息肉7颗。
作者:李超民;刘佳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大出血时行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分析90例腹腔镜下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法、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结果:90例均在腹腔镜下手术,无术时术后并发症,临床治愈率100%。90例中,按术前腹腔内积血量分为两组:腹腔内积血量300~2*!800ml者42例(Ⅰ组),腹腔内积血量<300ml者48例(Ⅱ组)。分别比较Ⅰ组和Ⅱ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位妊娠大出血不是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腹腔大量积血给手术增加了难度,只要术中处理得恰当,均能成功完成手术。
作者:罗丽莉;左绪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汽化电切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汽化切割电极对35例重度BPH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术。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8min,出血量平均55ml,术后留置尿管平均4.2d,术后平均住院7d。术后3个月评价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标准,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尿道汽化电切治疗重度BPH,手术安全、出血少,疗效确切。
作者:孟晓;唐利生;王梅叶;程红梅;鲁乃恩;尹继云;管淑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胃肠道病变(包括癌症)的高发病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诊治手段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常规胃肠内镜诊断是基于粘膜和粘膜下异常的总体形态特征而做出的。现有内镜靠肉眼在白光照射下观察,只能发现形态或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的病灶,如突起的肿块、凹陷的溃疡,且能被察觉的腺瘤样息肉的直视差别准确性也较低。而对于微小的、扁平病变或慢性肠炎、Barret食管等没有显著表征的病变,根本无法发生,常导致漏诊。
作者:张阳德;唐贵林;刘东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应用腹腔镜诊断技术,探讨继发不孕症的病因,评价腹腔镜对继发不孕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腹腔镜,对136例继发不孕症妇女的盆腔疾病和不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检查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134例,检查阳性率为98.5%。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继发不孕症的第1位病因,占53.6%(73/136),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第2位病因,占41.2%(56/136),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患者中90.4%有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仅7.2%有输卵梗阻。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者多无急性盆腔炎病史,60.2%(44/73)没有自觉症状。结论:生殖道炎症和节育手术引起盆腔感染是继发不孕的重要原因。且以亚临床感染为主,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应用腹腔镜技术对继发不孕症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对继发不孕的盆腔疾病分出亚类,便于针对性地治疗,并可在直视下通液,动态观察输卵管通畅度和形态。
作者:唐均英;徐小蓉;姜淑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