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华;洪富源;吴家斌;林苗
目的 研究血清电解质及尿比重、PH值与上尿路结石的相关性,初步探讨青年战士结石的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3月至2014年3月因上尿路结石住院治疗的129例青年战士临床资料,另选192例青年战士健康体检资料作为对照,比较两者血清钾(K)、钠(Na)、氯(Cl)、钙(Ca)、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尿比重(SG)和PH值的差异,并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Y=exp(-128.67-1.91×K+0.35 × Na +4.42×Ca-1.75 ×PH +82.89×SG)/[1+exp(-128.67-1.91×K+0.35×Na+4.42×Ca-1.75×PH+82.89×SG)].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结石组血清钾和尿PH值明显偏低,而血清钠、钙和尿比重明显偏高.经过Lo-gistic回归后得到青年战士上尿路结石的风险方程.结论 血清钾、钠、钙、尿比重和PH值可能参与上尿路结石的发生过程.风险方程的应用有助于该疾病的个体化防治.
作者:韩刚;张军勇;陈宇东;刘伟英;王领军;王强;王志鹏;史建国;刘同伟;苑海波;殷晓松;李春吾;张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间歇性内分泌疗法治疗局部中高危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列腺癌患者25例,年龄64~ 85岁,平均年龄75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0.3 ~354.8 ng/mL,Gleason评分:7~9分,临床分期T2~ T3N0M0.椎管内麻醉,截石位,直肠超声从前列腺基底到尖部进行扫描,图像传送至计算机计划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和术中计划,根据计划行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后联合全部雄激素阻断疗法.当PSA达到0 ng/mL,并稳定2个月后停止内分泌治疗,当PSA连续3次上升,则重新开始内分泌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植入粒子85 ~ 110粒,平均93粒.术后随访8~ 20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3~6个月所有患者的PSA都降到正常范围,其中10例患者PSA未达到0 ng/mL,未停药.5例患者术后5~16个月,出现PSA反弹,再次用药3~5个月PSA值达到0 ng/mL.2例患者转变为激素非依赖性并出现骨转移.目前17例患者的PSA值在0~1.2 ng/mL之间,其中10患者PSA<0.2 ng/mL.近期出现的并发症有轻至中度尿路刺激征24%(6/25),急性尿潴留8%(2/25),直肠刺激征和血便16%(4/25),多数患者症状随访1年后缓解.结论 对于局部晚期中高危前列腺癌,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联合间歇性内分泌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云炎;杨晓松;孟峻嵩;候佩金;冀鲁;王功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足细胞是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参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成.正常足细胞受损后可引起滤过屏障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蛋白尿的发生.前列腺素受体(EP)是一类G蛋白耦联的前列腺素受体,在体内主要通过COX-2/PGE2/EP轴发挥作用,介导肾脏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目前COX-2/PGE2/EP在足细胞损伤、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COX-2/PGE2/EP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结合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朱雪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老年肾脏病患者近10年肾活检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本院接受肾活检的40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按照肾活检时间分为A组(2005年11月至2010年10月接受肾活检的患者)和B组(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受肾活检的患者),比较两组的病理构成及变化.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61.8%)及慢性肾炎综合征(29.4%),近5年因急性肾功能不全接受肾活检比例减少(P<0.00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67.4%(275/408),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26.0%(106/408),两种肾病并存占3.2% (13/408),小管间质疾病占2.2%(9/408),小管间质疾病近5年比例减少(P<0.05).原发性肾小球病以膜性肾病(60.0%)及IgA(13.5%)肾病为主;继发性肾小球病以乙肝相关性肾炎(14.2%)、系统性血管炎肾损害(14.2%)为主;广东籍人群继发性肾小球病以乙肝相关性肾炎为主(15.6%);乙肝相关性肾炎近5年高于前5年(P<0.05).结论 肾活检老年人群病理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多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膜性肾病为主,继发性肾小球病以乙肝相关性肾炎为主.近5年因急性肾功能不全接受肾活检比例减少,可能是导致小管间质疾病诊断率降低的原因,应重视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活检;肾活检标本常规行乙肝抗原检测后诊断比例明显上升,为避免漏诊建议肾活检标本常规行乙肝抗原检测.
作者:余枫;胡文学;刘伟;方晓武;吴燕华;郝文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后肾腺瘤是肾脏罕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不明显,目前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常常被误诊或漏诊.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检测BRAF V600E突变或应用BRAF V600E特异性免疫组化与检测钙黏蛋白17(Cadherin17,CDH17)在后肾腺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后肾腺瘤预后良好,治疗上肾部分切除术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赛孜木·阿合孜木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膀胱黏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合并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女性OAB合并CG患者40例,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20例)和B组(20例),A组行经尿道膀胱病灶电灼联合膀胱黏膜下注射BTX-A,其中BTX-A注射剂量为100 U;B组行经尿道膀胱病灶电灼联合口服托特罗定.记录两组治疗14 d后及治疗3个月后24 h平均排尿减少次数、24 h平均尿失禁减少次数及初始尿意时膀胱增加容量、膀胱大增加容量;观察口干、尿潴留、排尿困难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及治疗3个月后A组24 h平均排尿减少次数、24 h平均尿失禁减少次数及初始尿意时膀胱增加容量、膀胱大增加容量均显著大于B组(P<0.05);治疗14d后,A组有4例泌尿系感染患者,B组有3例泌尿系感染,9例口干,5例便秘,3例视物模糊,两组均无尿潴留及排尿困难出现.结论 膀胱黏膜下注射BTX-A为治疗OAB合并CG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对患者的尿急,尿频症状改善尤为显著.
作者:罗勇;赵建华;王晨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lexible ureteroscope,FUSL)治疗2~4 cm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直径2~4 cm肾结石65例的患者,其中MPCNL 31例,FUSL 34例,比较两者结石清除率(stone free rate,SFR)、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MPCNL组和FURS组的SFR分别为90.3% (28/31)和79.4% (27/34),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MPCNL组和FUSL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6.8±25.3) min和(103.8 ±33.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5±1.6)d和(3.2±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CNL组术后感染性休克2例,出血1例,尿外渗1例,3周后肾自发性破裂出血1例;FUSL组术后发热1例,均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后缓解.MPCN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1)较高,但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CNL与FUSL均是治疗2~4 cm肾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FUSL具有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耿和;施华娟;吴宗林;朱洪炜;唐炯;张涛;刘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Mcl-1和Caspase-3在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分析30例BPH和35例不同病理分级的PCa组织切片Mcl-1、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PCa组Mcl-1阳性表达率为82.86% (29/35),显著高于BPH组13.33% (4/30,P<0.05);PCa组Caspase-3阳性表达率为25.71% (9/35),显著低于BPH组73.33% (22/30)(P<0.05).Mcl-1、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与PCa患者术前PSA值、有无远处转移、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等临床资料无关(P>0.05).在PCa组织中Mcl-1的表达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s=-0.748,P<0.05).结论 Mcl-1、Caspase-3在PCa的发生、发展中可能相互影响.
作者:高庆强;陈仁富;朱海涛;孙晓磊;孙晓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了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on-2,Mfn2)在肾癌中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肾癌患者86例,另取同期本院肾脏穿刺活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均病理排除肾癌.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fn-2基因的表达.结果 Mfn-2基因在肾癌组织中表达量为(0.175±0.036),显著低于对照肾组织的(0.341±0.052,P<0.01).Ⅰ、Ⅱ临床分期患者Mfn-2表达量为(0.196±0.041),显著高于Ⅲ、Ⅳ临床分期患者的(0.142±0.023,P<0.05).无淋巴结转移患者Mfn-2表达量为(0.216±0.044),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0.162±0.030,P<0.05).高分化患者Mfn-2表达量为(0.224±0.046),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的(0.161±0.029,P<0.05).结论 Mfn-2基因在肾癌组织中低表达,可发挥肿瘤抑制作用,Mfn-2基因的表达缺失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符津山;梁培育;欧善际;周治彦;彭晓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急性泌尿系感染患者实施五水头孢唑林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促进临床更合理的选择和应用药物.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泌尿系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收治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按照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50例,常规组50例.常规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实施五水头孢唑林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五水头孢唑林钠和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细菌清除率疗效、血清及尿液IL-8表达水平、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评分相比 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的症状评分、细菌清除率以及IL-8表达下降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97.6% (41/42),常规组77.8% (3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43,P=0.0208);常规组细菌清除率为75.6%(34/45),而观察组细菌清除率为95.23%(40/45),观察组治疗方式显著优于常规组(X2=6.622,P=0.0365);观察组不反应发生率2.3% (1/42);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 (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99,P=0.4277).结论 急性泌尿系感染患者经头孢唑林钠联合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等级改善效果更佳,能够降低炎症水平,下调IL-8的表达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雪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进一步探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基因rs2294008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索并筛选数据库中2016年10月之前的有关PSCA基因rs2294008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相关的研究.严格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提取数据,采用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 CI,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8篇,包括13个病例-对照研究,涉及12349病例及24836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按种族及病例来源分层分析,在5基因模型中等位基因频率模型(TvsC)[OR=1.15>1,95%CI=1.12~1.19,P=0.000 <0.001,I2=0.0%];显性模型(CT+ TTvsCC)=[OR=1.27> 1,95% CI=1.20 ~ 1.33,P =0.000 <0.001,I2 =0.0%],隐性(TFvsCC+ CT)=[OR=1.15> 1,95% CI=1.08 ~ 1.21,P =0.000 <0.001,I2 =0.0%]及杂合子(CTvsCC)模型=[OR=1.25,95%CI=1.18~ 1.32,P =0.000 <0.001,I2 =0.0%],以上模型分析结果均说明:PSCArs2294008(C>T)多态性与膀胱癌显著相关.结论 PSCArs2294008(C>T)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的易感性显著相关,且与种族及病例来源无关;突变型T等位基因可能为膀胱癌的易感基因位点,PSCA有望成为膀胱癌遗传易感性的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徐自然;任小强;辛士永;程涛;李亮亮;张建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治疗后发生急性肾后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使用头孢曲松钠后出现急性肾后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37.1岁.Scr 423.6~ 1490.3 μmol/L,平均794.6 μmol/L,BUN 9.8~38.1 mmol/L,平均18.5 mmol/L.17例均经膀胱镜或输尿管镜放置输尿管导管或双J管治疗.结果 17例均恢复尿量,2~9d后复查血清尿素氮、肌酐正常或接近正常.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使用头孢曲松钠后可能发生急性肾后性肾功能不全,膀胱镜、输尿管镜技术治疗肾后性肾功能衰竭微创安全,效果明显.
作者:管永俊;石洪波;张雪军;孙晓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电切术中丢失输尿管开口后寻找输尿管开口及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双J管)的处理技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累及输尿管口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42例及腺性膀胱炎患者18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32 ~81岁,平均55岁.其中膀胱肿瘤患者单发23例,多发19例,初发37例,复发5例.膀胱肿瘤及腺性膀胱炎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证实输尿管均无扩张、积水.60例均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切除范围达深肌层,其中膀胱肿瘤患者均将患侧输尿管口完全切除,腺性膀胱炎患者切除输尿管口18例,术中切除输尿管开口后,在寻找输尿管开口的时候,循输尿管蠕动走行的方向逐层电切,寻及“同心圆”样改变肌层组织后使用斑马导丝作为指引寻找输尿管黏膜,循斑马导丝置入F6双J管.60例患者术毕均于切除输尿管口侧留置双J管1根.所有患者术后即可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50 mg,后根据病理结果制定膀胱灌注化疗方案.术后8~10周行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术,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结果 6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随访4~ 60个月,60例留置双J管者均未发生肾积水或输尿管狭窄,复查膀胱镜见输尿管开口呈电切术后改变,喷尿正常,均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累及输尿管口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及腺性膀胱炎的过程中,常常因病情需要需切除输尿管开口,循输尿管蠕动走行方向寻找输尿管开口方法确切,留置双J管可减少术后输尿管狭窄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肿瘤细胞逆行种植的风险.
作者:马嘉兴;张涛;谢栋栋;王毅;毕良宽;于德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内双“J”管滞留继发结石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12例输尿管内双“J”管滞留继发结石临床资料,总结处理经验及预防措施.结果 本组12例,所有输尿管内双“J”管均被成功完整取出,继发结石均被成功碎石,术后第3天复查泌尿系平片及彩超,所有患者肾盂内残留结石均<2 mm,其中1例因肾积脓,二期行PCNL术清除残余结石及双“J”管,1个月后再复查残留结石全部排出,拔管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为100%,手术时间35~128(64.0 ±4.3)min,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 输尿管硬、软镜及PCNL术处理输尿管内双“J”管滞留继发结石,具有损伤小,拔管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
作者:王海峰;赖建平;傅光华;杨宇;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一次包皮环切缝合术(缝合组)与一次性环切吻合术(套环组)两种术式在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4年4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期间来本院就诊的372例包茎及包皮过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86例),分别采用一次包皮环切缝合器、一次性环切吻合器对两组包茎及包皮过长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水肿、愈合时间、术中及术后疼痛程度、包皮畸形等,并作比较.结果 缝合组与套环组相比,手术时间、术中疼痛评分、术中失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0 d疼痛评分低,包皮创口愈合时间短,包皮外观满意率高,但手术及相关治疗的总费用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一次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虽然价格昂贵,但其较采用一次性环切吻合器包皮环切术操作更简单、更安全、更美观,术后疗效更加满意,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张国海;游云超;杨烁;陈建友;杨天;吴明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深化对其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影像学表现为肾盂肿瘤的肾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诊断、手术及预后.结果 本例患者术前诊断为右肾盂肿瘤,先行右输尿管肾盂镜检及病变活检术,术中见右肾盂中下部有一占位.术后3d出现右腰部剧烈疼痛及肉眼血尿,行后腹腔镜右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现随访14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肾孤立性纤维瘤较为罕见,其中个别病例影像学可表现为肾盂肿瘤,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输尿管镜检是有效的鉴别手段,确定诊断需结合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相关结果.
作者:张志宏;孟军;王刚;赵文锋;孙国锋;李宁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中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华西医院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特点,探究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 纳入的499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中,93例(18.6%)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组肿瘤前列腺外浸润(pT3 ~4)的风险是非代谢综合组的2.2倍(OR=2.222,95% CI:1.349 ~3.661,P=0.0002),Gleason评分≥8分风险达到3倍(OR =3.061,95% CI:1.313~7.137,P=0.010).合并肥胖的前列腺患者肿瘤前列腺外浸润和Gleason评分≥8分风险分别是非肥胖患者的2倍(OR =2.000,95% CI:1.279~3.128,P=0.002)和2.4倍(OR=2.436,95% CI:1.068 ~5.555,P=0.034).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达到3个以上时,肿瘤前列腺外浸润的风险增加94%(OR=1.941,95% CI:1.093~3.449,P=0.024),Gleason评分≥8分的风险是无代谢综合组分患者的4.3倍(OR =4.316,95% CI:1.530~ 12.174,P=0.006).结论 代谢综合征与肿瘤前列腺外浸润和Gleason评分≥8分显著相关.肥胖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正相关,只有当代谢综合征组分累积到代谢综合征状态时才导致高危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
作者:郭耀川;陈鹏;曹德宏;黄煜;魏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r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在高血压早期肾损伤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微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已被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107例,按照尿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s,UAER)标准又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A)3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39例,临床白蛋白尿组(CN)38例;另随机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尿NGAL由ELISA法检测,血清肌酐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以Cockroff-Gauh公式计算eGFR.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尿NGA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A组相比,MA组和CN组尿NGAL水平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NGAL与eGFR呈负相关(r=-0.403,P<0.01),与血hsCRP呈正相关(r=0.451,P<0.01).结论 尿NGAL水平在高血压肾病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肾损伤程度和炎症指标成正相关,故尿NGAL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微炎症状态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卫华;洪富源;吴家斌;林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iR-206对膀胱癌细胞T24和5637生长的影响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对膀胱癌细胞的不同处理,分为对照组(转染miR-NC)和实验组(转染miR-206).EdU增殖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膀胱癌细胞转染后的细胞周期分布.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DK4和GAK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EdU增殖实验显示转染miR-206的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集落形成实验显示,相比转染miR-NC组,miR-206组膀胱癌细胞形成的集落数数量更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转染miR-206后膀胱癌细胞在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而在G0/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升高.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miR-NC,转染miR-206后T24和5637中CDK4和GAK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miR-206可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其机制为miR-206干扰CDK4和GAK的表达,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细胞周期进展.
作者:黄耿;姜卫东;毛青;桂定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常见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患病率逐年提高,成为严重威胁男性健康第2大恶性肿瘤.本文就近年来可能有较高临床应用前景的前列腺肿瘤标志物,如DD3、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来丽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