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刚;张军勇;陈宇东;刘伟英;王领军;王强;王志鹏;史建国;刘同伟;苑海波;殷晓松;李春吾;张倩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治疗后发生急性肾后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使用头孢曲松钠后出现急性肾后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37.1岁.Scr 423.6~ 1490.3 μmol/L,平均794.6 μmol/L,BUN 9.8~38.1 mmol/L,平均18.5 mmol/L.17例均经膀胱镜或输尿管镜放置输尿管导管或双J管治疗.结果 17例均恢复尿量,2~9d后复查血清尿素氮、肌酐正常或接近正常.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使用头孢曲松钠后可能发生急性肾后性肾功能不全,膀胱镜、输尿管镜技术治疗肾后性肾功能衰竭微创安全,效果明显.
作者:管永俊;石洪波;张雪军;孙晓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RNA干扰的方法确定佳靶点用于NRP-1基因功能研究.在两株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中采用慢病毒干扰NRP-1基因表达,探讨NRP-1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及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机制,转移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筛选出两株NRP-1表达丰度较高的细胞.设计NRP-1的RNA干扰靶点,构建干扰载体并包装至慢病毒载体中,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筛选出能同时在上述两株细胞中有效干扰NRP-1的佳靶点.分别感染两株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对照慢病毒和干扰NRP-1基因慢病毒载体,通过Transwell及血管新生法验证NRP-1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和促进周围血管新生能力.结果 通过Transwell小室法发现,对照慢病毒感染的两株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体外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地高于NRP-1干扰慢病毒感染的细胞,NRP-1干扰对T24细胞的体外侵袭和迁移抑制率分别为51%和72% (P <0.05),NRP-1干扰对5637细胞的体外侵袭和迁移抑制率分别为61%和65%(P<0.05);通过血管新生实验发现,相较于对照病毒感染组,NRP-1干扰组两株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影响降低,干扰组对血管新生的调控能力下降率在T24和5637细胞中分别为21%和28% (P <0.05).结论 NRP-1慢病毒RNA干扰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具有抑制能力,NRP-1干扰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周围血管新生能力具有抑制能力.
作者:张小颖;董洋;韩从辉;郝林;朱广远;李睿;刘颖;王洁;张培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老年肾脏病患者近10年肾活检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本院接受肾活检的40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按照肾活检时间分为A组(2005年11月至2010年10月接受肾活检的患者)和B组(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受肾活检的患者),比较两组的病理构成及变化.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61.8%)及慢性肾炎综合征(29.4%),近5年因急性肾功能不全接受肾活检比例减少(P<0.00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67.4%(275/408),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26.0%(106/408),两种肾病并存占3.2% (13/408),小管间质疾病占2.2%(9/408),小管间质疾病近5年比例减少(P<0.05).原发性肾小球病以膜性肾病(60.0%)及IgA(13.5%)肾病为主;继发性肾小球病以乙肝相关性肾炎(14.2%)、系统性血管炎肾损害(14.2%)为主;广东籍人群继发性肾小球病以乙肝相关性肾炎为主(15.6%);乙肝相关性肾炎近5年高于前5年(P<0.05).结论 肾活检老年人群病理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多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膜性肾病为主,继发性肾小球病以乙肝相关性肾炎为主.近5年因急性肾功能不全接受肾活检比例减少,可能是导致小管间质疾病诊断率降低的原因,应重视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活检;肾活检标本常规行乙肝抗原检测后诊断比例明显上升,为避免漏诊建议肾活检标本常规行乙肝抗原检测.
作者:余枫;胡文学;刘伟;方晓武;吴燕华;郝文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PEW)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与CKD疾病进展、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但引起和加剧PEW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CKD患者蛋白质摄入减少、能量消耗增加、蛋白质代谢异常等因素导致的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减少、降解增加有关,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PEW的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干预思路,改善CKD患者预后.
作者:刘雨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足细胞是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参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成.正常足细胞受损后可引起滤过屏障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蛋白尿的发生.前列腺素受体(EP)是一类G蛋白耦联的前列腺素受体,在体内主要通过COX-2/PGE2/EP轴发挥作用,介导肾脏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目前COX-2/PGE2/EP在足细胞损伤、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COX-2/PGE2/EP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结合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朱雪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中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华西医院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特点,探究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 纳入的499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中,93例(18.6%)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组肿瘤前列腺外浸润(pT3 ~4)的风险是非代谢综合组的2.2倍(OR=2.222,95% CI:1.349 ~3.661,P=0.0002),Gleason评分≥8分风险达到3倍(OR =3.061,95% CI:1.313~7.137,P=0.010).合并肥胖的前列腺患者肿瘤前列腺外浸润和Gleason评分≥8分风险分别是非肥胖患者的2倍(OR =2.000,95% CI:1.279~3.128,P=0.002)和2.4倍(OR=2.436,95% CI:1.068 ~5.555,P=0.034).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达到3个以上时,肿瘤前列腺外浸润的风险增加94%(OR=1.941,95% CI:1.093~3.449,P=0.024),Gleason评分≥8分的风险是无代谢综合组分患者的4.3倍(OR =4.316,95% CI:1.530~ 12.174,P=0.006).结论 代谢综合征与肿瘤前列腺外浸润和Gleason评分≥8分显著相关.肥胖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正相关,只有当代谢综合征组分累积到代谢综合征状态时才导致高危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
作者:郭耀川;陈鹏;曹德宏;黄煜;魏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治疗复杂性肾肿瘤患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泌尿外科收治的84例复杂性肾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肾肿瘤评分系统(R.E.N.A.L.)评分≥7分、肿瘤分期T1 aN0M0—T1 bN0M0(肿瘤直径≤7 cm且无转移).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LPN组、开放肾部分切除术(OPN)组,两组各42例,统计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并由本院同组经验医师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肾动脉阻断时间、引流时间、住院天数、治疗费用等基本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2年观察两组有无复发、转移等.结果 8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LPN组无中转开放术者;两组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引流时间方面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54.5 ±27.1)mL、住院天数(8.7±1.9)d、医疗费用(13582.3±2816.4)元分别较对照组患者的(163.4 ±34.7)mL、(10.8±2.1)d、(17855.4 ±3124.3)元低,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PN组、LPN组并发症率分别为2.38% (1/42)、9.52%(4/4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手术远期疗效满意.结论LPN治疗复杂性肾肿瘤具有同OPN相近的临床效果,且体现出手术出血量小、住院时间短、节约医疗成本等优点,是临床治疗安全、可行的有效术式.
作者:赵行兵;张先觉;王勇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铥激光剜除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67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单发,11例多发,肿瘤直径0.5~2.7 cm,平均(2.1±0.4)cm,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尿道铥激光剜除术治疗,术后接受吡柔比星即刻灌注治疗+维持灌注治疗,定期回院复查,长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67例均一次性成功剜除膀胱肿瘤,平均肿瘤剜除时间(17.3±6.8)min,术中出血量均不超过10 mL.无稀释性低钠血症、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出现.术后7例轻度血尿,2例尿路感染,1例尿道狭窄,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6~24个月,平均(13.6±3.4)个月,其中5例失访,8例复发(12.9%),1例进展(1.6%),13例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期间曾出现过Ⅰ级不良反应.结论 经尿道铥激光剜除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平秦榕;颜汝平;王剑松;柯昌兴;平艳芳;梁琪鑫;王宇扬;刘杨文易;王海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经尿道1470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en blo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EB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院64例NMI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EBRBT组29例,TURBT组35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所有患者均随机选取,所有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外科医师主刀.结果 6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BRBT组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和平均住院日明显少于TURBT组(P<0.05).结论 经尿道1470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可有效进行创面止血,降低术后血尿的发生率,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安全性高,创伤更小,便于术后护理,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王敏;高超;钱卫红;张德珍;鲍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球囊扩张筋膜扩张器治疗外伤性前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外伤性前尿道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等离子电切联合球囊扩张筋膜扩张器电切术,对照组采用等离子电切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平均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等.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程、平均大尿流率、平均膀胱残余尿余量、狭窄长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留置尿管时间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平均尿流率、残余尿量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球囊扩张筋膜扩张器治疗外伤性前尿道狭窄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可加速患者临床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痛苦小、成功率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陈舜琦;谢家恩;张立冬;刘启祥;李永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iR-206对膀胱癌细胞T24和5637生长的影响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对膀胱癌细胞的不同处理,分为对照组(转染miR-NC)和实验组(转染miR-206).EdU增殖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膀胱癌细胞转染后的细胞周期分布.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DK4和GAK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EdU增殖实验显示转染miR-206的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集落形成实验显示,相比转染miR-NC组,miR-206组膀胱癌细胞形成的集落数数量更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转染miR-206后膀胱癌细胞在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而在G0/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升高.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miR-NC,转染miR-206后T24和5637中CDK4和GAK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miR-206可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其机制为miR-206干扰CDK4和GAK的表达,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细胞周期进展.
作者:黄耿;姜卫东;毛青;桂定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软镜鞘外持续引流技术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中应用,对预防术后尿源性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55例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术中使用4F输尿管导管于输尿管软镜鞘外持续引流减轻肾盂压力,使用钬激光10 ~ 12 Hz,0.8~1.2 J,尽量将结石击碎至0.1 ~0.2 mm,碎石过程以手压法低速冲洗,较大残石者以网篮取出,检视无大于2 mm残石后留置双J管及尿管.结果 手术时间为52 ~108 min,平均(64±15) min;碎石时间为25 ~52 min,平均(40.3±8.5)min,术中无明显出血,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寒战、发热、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出院前1d复查泌尿系平片,提示均未见有意义结石碎片残留,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2~5d,平均(2.3±0.5)d.术后3~4周返院复查取出D-J管.结论 本研究初步表明,使用输尿管软镜鞘外持续引流术后相关感染发生率低,手术过程安全,碎石效果良好.
作者:何士尧;丁克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外泌体(Exosome)是起源于多泡体的一类直径约30~100 nm的细胞外囊泡,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各种体液中.其富含脂质、蛋白质及核酸等物质,不仅能作为生物学标记物,同时还具有生物学功能.既往外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学和肿瘤学,其在肾脏病领域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本文就外泌体在肾脏生理功能中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伍志泓;杨陈;安宁;王淑君;刘华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尿沉渣变化在慢性肾小球疾病(chronic glomerular disease,CGD)基础上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acute tubular interstitial lesion,ATIL)中的意义.方法 观察39例患者在CGD基础上ATIL前后尿沉渣评分的变化,并分析尿沉渣评分差值与ATIL诊断、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分期、肾脏预后的关系.结果 39例CGD患者ATIL前的尿沉渣评分显著低于ATIL后的评分[(0.69±0.57)与(2.56±0.88),P<0.05)].ATIL前后的尿沉渣评分差值与AKI分期、Scr高值、器官损伤数目和肾脏预后均呈正相关(r=0.656、0.806、0.850、0.821,P<0.01),与基础eGFR呈负相关(r=-0.746,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向前法)提示Scr高值、尿沉渣评分差值均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尿沉渣评分差值预测CGD发生ATIL后的肾脏不恢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2,特异性达73%.结论 CGD基础上发生ATIL前后尿沉渣评分的变化可作为预测ATIL、评估肾脏损伤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刘亚红;朱雅;高倩;郑慧霄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内双“J”管滞留继发结石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12例输尿管内双“J”管滞留继发结石临床资料,总结处理经验及预防措施.结果 本组12例,所有输尿管内双“J”管均被成功完整取出,继发结石均被成功碎石,术后第3天复查泌尿系平片及彩超,所有患者肾盂内残留结石均<2 mm,其中1例因肾积脓,二期行PCNL术清除残余结石及双“J”管,1个月后再复查残留结石全部排出,拔管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为100%,手术时间35~128(64.0 ±4.3)min,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 输尿管硬、软镜及PCNL术处理输尿管内双“J”管滞留继发结石,具有损伤小,拔管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
作者:王海峰;赖建平;傅光华;杨宇;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Angptl4)是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家族中重要一员,与葡萄糖、脂类代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生成及细胞分化等密切相关.肾病综合征以蛋白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外周血中Angptl4是连接这两大临床表现的关键分子,足细胞Angptl4在MCD、MN的蛋白尿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Angptl4也与足细胞损伤相关的肾小球硬化、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有望成为这类足细胞病的特异性标志蛋白.An-gptl4参与肾脏疾病尤其是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为足细胞损伤相关的肾脏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刘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本科室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例影像学考虑巨大腹膜后肉瘤,2例患者均行腹膜后包块探查加切除术.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两例患者肿瘤均完整剥离、切除,术后组织化学病理染色均提示脂肪源性肿瘤.结论 肾脏的巨大脂肪肉瘤临床较少见,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相关文献复习提示术前CT及增强检查是诊断腹膜后肿瘤的佳方法,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途径,预后差.
作者:孙涛;贾洪涛;王秀新;罗茂华;罗文;周浴;杨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1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结核性腹膜炎发病隐匿,继往有结核病史4例(33%),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1×109/L10例(83%),腹腔积液细胞分类以淋巴为主,腹腔积液蛋白、腹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腹腔积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均显著升高,其中所有病例腹腔积液蛋白>2.5 g/dL,9例(75%)腹腔积液ADA> 30 U/L,所有病例腹腔积液LDH> 90 U/L.12例患者均接受二联(异烟肼+利福平)或三联(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每日单次给药法,治疗9个月.10例(83%)好转出院.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结核性腹膜炎的患者给予积极抗结核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宋彩霞;钱阳晶;晏珍元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我国肥胖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有关,而前列腺癌正在我国造成越来越大的疾病负担.本文结合近期的流行病学及基础研究文献,对肥胖与前列腺癌的关系进行综述.本文重点阐述脂肪组织对前列腺癌发生发展造成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包括细胞因子、外泌体和信号通路等方面,旨在引起对肥胖和前列腺癌联系的重视,以及为前列腺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作者:李佳琦;林天海;孙晟;刘畅;余叶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电切术中丢失输尿管开口后寻找输尿管开口及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双J管)的处理技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累及输尿管口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42例及腺性膀胱炎患者18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32 ~81岁,平均55岁.其中膀胱肿瘤患者单发23例,多发19例,初发37例,复发5例.膀胱肿瘤及腺性膀胱炎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证实输尿管均无扩张、积水.60例均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切除范围达深肌层,其中膀胱肿瘤患者均将患侧输尿管口完全切除,腺性膀胱炎患者切除输尿管口18例,术中切除输尿管开口后,在寻找输尿管开口的时候,循输尿管蠕动走行的方向逐层电切,寻及“同心圆”样改变肌层组织后使用斑马导丝作为指引寻找输尿管黏膜,循斑马导丝置入F6双J管.60例患者术毕均于切除输尿管口侧留置双J管1根.所有患者术后即可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50 mg,后根据病理结果制定膀胱灌注化疗方案.术后8~10周行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术,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结果 6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随访4~ 60个月,60例留置双J管者均未发生肾积水或输尿管狭窄,复查膀胱镜见输尿管开口呈电切术后改变,喷尿正常,均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累及输尿管口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及腺性膀胱炎的过程中,常常因病情需要需切除输尿管开口,循输尿管蠕动走行方向寻找输尿管开口方法确切,留置双J管可减少术后输尿管狭窄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肿瘤细胞逆行种植的风险.
作者:马嘉兴;张涛;谢栋栋;王毅;毕良宽;于德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