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华
夏日来临,一些体质偏于阴虚内热的中老年人,难于适应高温暑热天气,慢性疾病容易受影响而加重.尤其阴虚津亏易于导致血液黏稠淤滞,可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阴虚内热的中老年人,应于初夏之时日及时调理体质,改善阴虚内热症状,为平安健康度夏做好准备.
作者:贺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癌症和饮食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肿瘤患者中,约1/3的人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即便食物不能代替药物,但适当的营养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还能提高肿瘤病人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许多蔬菜中含有抗癌物质,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下面,就为您介绍一下各种肿瘤患者适宜吃的蔬菜.
作者:柳朝应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我是一名退休医生,从66岁开始学习养生保健,订阅《健康指南》28年,参加老年学研究会探索长寿之路.80岁时总结出“全面锻炼功”,使自身的衰退性病症逐渐消失,身体进一步增强;90岁时编创“杨氏健身功”.现在的我已98岁,依然身形矫健、大脑思维敏捷.我的秘诀是每天练“杨氏健身功”,推迟了老年病的发生,延缓了衰老的进程.现将部分保健方法介绍如下:一、拍打功放松入静,自然站立,眼平视微闭,舌抵上颚,意守丹田,呼气9下.
作者:杨生权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近十年的研究显示,人体内部无痛性迁延不愈的炎症,是心肌梗死重要的诱发因素.炎症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参与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且是心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示因子.目前,心血管病除了传统的检查外,又有了新的检查指标——C反应蛋白.
作者:曹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得知患了肿瘤,患者和家属会很震惊,也会很迷茫.癌症究竟怎么治效果好?患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又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常识和方法呢?就诊时需要带什么资料?首先,要妥善保留病例资料,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某些资料丢失可能终生都无法弥补.患者的病情资料包括与肿瘤相关资料,如既往手术记录,手术后病理、化疗方案,药物不良反应记录,肿瘤指标化验报告,每次CT复查影像片以及病理切片(染色、未染色两种)等.还要包括冠心病、糖尿病等合并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情况,甚至数十年前的相关病史均要清楚提供.对于患者本人无法到场时,家属可以录制小段视频或携带近期照片就诊.
作者:张燕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人们普遍地认为,人越老大脑越不好用,但是,新的研究显示,“衰老”的大脑比以前想象得更加活跃、更加精力充沛.这是怎么回事?衰老的大脑依然可以良好地运作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学家阿尔伯特博士指出,无论我们多么衰老,我们的大脑都能应付各种改变.举一个例子,维克多·库其尼奥.2001年8月,这位70岁的老人击败了25岁的俄罗斯前冠军彼得·斯维德勒,赢得了在瑞士举行的贝尔国际象棋精英赛冠军.老人的胜利虽然使很多棋类爱好者感到惊讶,但对于研究大脑的学者来说,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一组新的研究显示,除了曾患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外,在一般人认为“衰老”的大脑中,语言技巧、情商、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均保持正常.实际上,从纯粹意义的思维敏捷度来说,人类大脑的能力随着生命的延长而不断增强.
作者:龚秀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作者自1951年从事微量元素研究至今60多年,1975年创立微量元素衰老与发病学说.微量元素及其蛋白质复合物,起着生命活力催化作用,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故有“生命的火花”的美称.微量元素不平衡可导致各种生命过程紊乱失调,是衰老的本源性主因.
作者:孔祥瑞;孔令晓;孔令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肥胖已成为全球爆发的流行性疾病,2016年一系列针对肥胖的重磅研究和指南出台,提示肥胖的干预和治疗迫在眉睫.2016年5月24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了主要针对肥胖患者的2型糖尿病代谢手术指南,强调了代谢手术可以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2016年5月27日,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发布了肥胖治疗的指南,正式提出了肥胖干预从以减重为目的治疗转变为以干预伴发疾病为中心的分期(度)治疗.2016年年6月14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5种减肥药物的临床疗效观察,证明这些药物可以很好地减轻体重,但不良反应仍不容轻视,临床上应酌情选用.与此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批准了负压胃内容物吸出泵作为减重措施进入临床,这种创伤性的治疗方法出台,也反映了当前对肥胖治疗的迫切和无奈之举.
作者:曲伸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夏季来临,热浪滚滚.室外人们挥汗如雨,室内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则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爽惬意.然而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生活也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调查发现,空调病的发病率与气温高低成正比,如今空调病已成了杀向夏季暑日里享受空调凉爽一族的“冷酷一刀”.
作者:常怡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一种情感性精神疾病,以精神抑郁,闷闷不乐,暮气沉沉,情绪低落,消极厌世为主要表现.我国60岁以上老人抑郁症发病率约为7.56%,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由于本病有失眠、早醒的表现,易被误为“神经衰弱”.新近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与饮食关系密切,饮食中色氨酸含量低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所以,食疗药膳对本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刘正才;赵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近年来,胆囊息肉似乎越来越多,尤其见于中青年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健康检查的普及,诊断方法的进步,特别是腹部B超的广泛应用,能发现过去难以发现的息肉,B超诚然功不可没.但仔细分析,其中显然还隐藏有另外的独立因素.由于营养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国人肥胖、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其对多种疾病造成的影响众所周知.从某些胆囊息肉发病机理看,高脂血症发生率升高不但会使胆固醇性息肉增多,还会使胆囊炎增多,自然也会使炎症性息肉增加,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作者:李增烈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肺心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临床上多见慢性肺心病.慢性肺心病是我国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除了积极做好防治外,日常饮食也应多加注意.
作者:田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易患的一种病.据英国诺丁汉大学专家观察,弹跳运动可助人一臂之力.他们发现,每天坚持上下跳跃的病人,一年后骨密度可增加,易发生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增加了3%.有条件的中老年人,每天做做弹跳锻炼,可谓好处多多.
作者:丹尼斯·福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退休多年来,我并未刻意讲究养生,却始终精神健旺,气色颇佳.除了高血压仍需药物控制外,其他状况基本正常.每当有朋友讨教所谓的“养生秘诀”时,我总会指着桌上的几本唐诗宋词,笑着说:“这就是我的‘本草纲目’”.我不反对老年人适度参加体育锻炼,但觉得必须量力而行,适合自己.对我而言,更觉得“健身先健心”,精神的调养可能比锻炼身体更为重要.刚退休时,我一度情绪很低落,焦虑、厌食、郁闷、失眠,各种症状接踵而至,跑了多家医院,吃了大把药片都无效.
作者:徐明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中医认为,舌好似外表露于口腔的脏器组织,是观察内部脏腑的窗口,舌诊是不可缺少的诊病方法.中老年人若学会观察自己舌质的颜色形态,就可以及时发现舌色的异常变化,交结身体的亚健康变化或疾病的病情变化.观察舌色诊察疾病的方法十分简便,非常易于大众自我保健、自我辅助治疗.
作者:周一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维生素C可防治坏血病,因此,又被称为抗坏血酸.维生素C不仅可以帮助中老年人延缓衰老,还能提高免疫力.那么,每天到底该服用多少维生素C?维生素C有安全剂量吗?鲍林博士的摄生法莱纳斯·鲍林博士是美国人,父亲是药剂师,本人是化学家.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又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一个人能两度单独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可谓凤毛麟角.
作者:黄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被公认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因能够有效降低LDL-C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已经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然而,尽管对心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已取得成效,但在经过以目前临床证据为指导的标准治疗后(包括治疗传统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生活方式、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等),患者仍然存在发生大血管及微血管事件的风险,即心血管剩留风险.高甘油三酯血症作为我国常见的血脂异常,与心血管剩留风险的相关性值得关注.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覆盖全国6个大区、27个省市、总计纳入25317例服用他汀至少3个月以上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仍有高达47.6%的患者伴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极高危患者人群中,其比例更高达74.2%.所以,对高甘油三酯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控.
作者: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太极内功是太极养生家修炼内气的方法.它的特点是以吐纳呼吸为主,配合意守重要部位,引导内气积聚,以强壮五脏、交通神气.所谓“平气定息,握固凝想,神光内视,五脏照彻”,也就是通过“意”和“息”来调控内气的聚散运行,畅通百脉,消除疾病,强壮身体.太极内功由我国著名的太极拳家、武术家和内功养生家李经梧先生推广整理.通过太极内功的锻炼,可以使机体内脏活动迅速增强,有形之精化气上行,充养脑神,使精气神全面旺盛,从根本上消除疾病,延缓和逆转衰老.
作者:李树峻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一、药食两用的蒲公英蒲公英入药的记载,首见于公元659年,由唐代医药学家苏敬等主持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中,称其味苦,性平,无毒,全草入药.五代时中药学家韩保升编著《蜀本草》,谓蒲公英“堪生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其嫩苗可食”.以上说明,蒲公英是一种亦药亦食之品.无怪乎现今的群众将它生吃、做汤、熬粥、炒肉丝、腌渍、泡酒,还有将它制成牙粉、面膜等等记述,得到广泛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3年,将蒲公英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作者:李春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