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平;林宗明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一少见而凶险疾病,随着对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逐步提高,治疗上除了目前广泛采用的血浆置换,近年来的热点还关注于靶目标的治疗如研制防止志贺菌毒素攻击靶器官的新制剂、志贺菌毒素中和抗体、疫苗、补体抑制剂等,以及有争议的抗生素、肾移植的应用.本文就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治疗新进展研究中的关键与热点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李文娟;李荣山;乔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膀胱癌的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长期以来一直是泌尿外科领域研究的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膀胱肿瘤标志物被发现,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术后复发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熟悉和了解膀胱癌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更好地选择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的膀胱肿瘤标志物运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丰丰;杨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女性控尿解剖机制在16层螺旋CT上的表现和价值.方法 对正常控尿的20位女性的下尿路、盆底肌肉进行16层螺旋cT的横截位连续增强扫描.在层距1mm、层厚2mm、螺距1.5、床进速度4.5mm/s的条件下,注射优维显后28s~35s进行连续扫描.结果 在增强的16层螺旋CT影像上,可以区分女性尿道与阴道等尿道周围组织;与控尿有关的盆底肌肉也能够清楚显示;CT观察证实女性尿道的肌肉是独立的,与盆底其他肌肉并不相连.结论 增强的16层螺旋CT可作为观察女性尿道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方克伟;苏云衫;杨达宽;李泽惠;徐鸿毅;邱学德;李志鹏;何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阴茎肉瘤是临床罕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以阴茎肿块、阴茎疼痛、阴茎异常勃起等症状为临床表现,诊断依靠病理,治疗的关键是彻底完整切除肿瘤,本文将结合文献,对这一罕见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郭君平;朱选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s,PKDs)是人类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特点是进行性囊肿形成终致终末肾衰竭.目前,有关该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在PKD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中,囊肿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失控起了重要作用.现尚无可行的基因疗法,于是针对PKD的增殖与凋亡增加这一主要病理过程进行干预,成为其治疗性研究的主要方面.随着基础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干扰增殖与凋亡的治疗靶点,特异性作用于这些靶点的药物在动物实验中都取得了进展,如细胞周期阻滞剂roscovitine、雷帕霉素、半胱氨酸蛋白酶阻滞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
作者:刘畅;樊均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DNA是精子的遗传物质,其完整性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受损,继而影响精子质量、终导致不孕不育.其损伤机制涉及染色质组装异常、氧化应激、凋亡异常等.精子DNA完整性受损的患者,用传统的精液检查往往找不到不育原因,因此,对这部分患者进行精子DNA完整性检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建立了很多检测方法.现就精子DNA完整性受损的机制、常用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孙烁磊;蔡志明;来永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P2X受体是细胞外非选择性门控阳离子通道,细胞外ATP是其天然配体,目前研究发现P2X受体有7个亚型,即P2X1-P2X7,它们在膀胱上的表达和分布各不相同,与膀胱的收缩功能关系密切,当膀胱发生病理改变时,它们在膀胱上的表达和功能也会发生改变.特别是P2X1,P2X3受体亚型目前的研究提示它们可能是起作用的主要受体亚型.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育霖;中吉泓;刘孝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总结接受碳酸锂治疗导致的锂肾病并发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初步探讨其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9例碳酸锂治疗导致的锂肾病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在对症治疗同时,对其中并发肾病综合征的5例患者给予0.5~1mg·(kg·d)-1强的松口服治疗,其中3例并发肾病综合征患者为排除原发肾小球疾病接受了肾穿刺活检.结果 并发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平均接受锂制剂治疗时间为10.2±3.2年,显著长于无肾病综合征的患者(4.3±2.2年);两组患者血清锂浓度无显著意义;非肾病综合征组脱水病例多于肾病综合征组.并发肾病综合征患者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间质白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小管变性和局灶坏死,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病理改变.全部患者临床痊愈,肾病综合征均获得缓解.未观察到强的松治疗的副作用.结论 碳酸锂治疗导致的锂肾病并发肾病综合征并不少见,与血清锂浓度无明显关系,长期接受锂制剂治疗是其危险因素,对于强的松口服治疗有效,而腹泻和脱水是无肾病综合征锂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朝晖;赖小红;眭维国;邹贵勉;邹和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元醇代谢途径异常、蛋白非酶糖化和大分子糖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细胞因子的异常及基因多态性、细胞凋亡、脂代谢紊乱、钙分布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深入研究DN的发病机制,对于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薇;黄安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他汀类药物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经典和强效降脂药,近年的研究发现此类药物还具有不依赖于降脂作用的多方面肾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佳慧;程庆砾;叶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绝大多数来自上皮组织,其中超过90%为移行上皮肿瘤,约70%表现为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NMIBC).防止肿瘤发生、进展和侵袭转移是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关键.膀胱腔内灌注治疗的目的主要有:杀灭残余肿瘤,预防复发和延缓进展.本文对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许文平;林宗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Leydig细胞是睾丸组织中极其重要的体细胞,其分泌睾酮,对维持精子发生、刺激生殖器官发育等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Leydig细胞分化增殖过程中的细胞分型及其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李博;顾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拉曼光谱是一种基于非弹性散射所形成的分子振动光谱,能反映被检样品中分子组成和结构方面的信息.组织细胞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必然伴随着细胞内外分子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在拉曼光谱上,从而为肿瘤及其他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本文就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原理、意义及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许乐;林宗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血浆置换疗法广泛应用于肾移植术前术后治疗,但非病因治疗,须配合免疫抑制剂以及HLA配型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及长远的发展,在临床上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作者:周莉;刘乃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其治疗有多种方法,本文从经神经途径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方法作一综述,同时对膀胱神经再支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新进展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梁耿祺;周兴;潘建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因与多种炎症性疾病及肿瘤等密切相关而倍受关注.本文就MIF结构特点、来源,生物学特征、与多种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前列腺癌、膀胱癌)的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李虎;梁朝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肾小球足细胞既是免疫介导,也是非免疫介导损伤耙点,足细胞的损伤是导致大量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关键,机制十分复杂.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在介导足细胞凋亡、脱落及功能异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向少伟;王小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精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因而探讨糖尿病肾病治疗新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足细胞受损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而近年来足细胞成为糖尿病肾病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前沿,探讨足细胞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将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戴艳;于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草酸钙结石作为尿路结石成分之一,因为其在尿石成份中所占的比例大及复发率高的原因,成为泌尿系结石研究的重点.目前对于尿石的复发一直未找到好的办法,我国中草药在尿石症的防治上有着潜在的优势.金钱草作为治疗尿石的常用中药之一.被临床医师广泛使用,但其真正有效成份及作用机制却不明确.本文就广金钱草黄酮类化合物对草酸钙结石的防治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志辉;崔维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睾丸里的生殖细胞从增殖、减数分裂到分化成熟是一个受到严格调控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睾丸细胞间密切的联系.间隙连接是位于细胞膜上连接相邻细胞间的通路,在精子发生的启动和维持上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哺乳动物睾丸中细胞的间隙连接通道,连接蛋白的分布、其对精子发生的重要作用以及连接蛋白的调控因子等.并对病理状态下睾丸组织细胞间的间隙连接和连接蛋白的变化进行概要介绍.
作者:周德荣;桂耀庭;蔡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