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树突状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

张艳亮;涂植光;戴勇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树突细胞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遗传性复杂性自身免疫疾病,表现出树突状细胞(DEs)、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异常.DCs是免疫反应和免疫耐受的调控者,骨髓树突状细胞和淋巴树突状细胞的异常能够通过一系列机制和促炎途径打破免疫耐受,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在其他因素如病原体感染的作用妹下,自身免疫反应又能得以维持和放大,不断地引起机体的免疫损伤,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相关文献
  • 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机制研究进展

    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在临床非常常见,目前研究认为其主要与肾脏水钠潴留及外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两者综合作用相关,本文拟就目前这两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鹏;牛建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阴茎肉瘤

    阴茎肉瘤是临床罕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以阴茎肿块、阴茎疼痛、阴茎异常勃起等症状为临床表现,诊断依靠病理,治疗的关键是彻底完整切除肿瘤,本文将结合文献,对这一罕见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郭君平;朱选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膀胱癌与染色体畸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为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常存在染色体的改变,是一系列遗传物质畸变积累的结果.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有助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及随访.

    作者:罗彬;戴宇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女性控尿解剖机制的多层螺旋CT研究

    目的 研究女性控尿解剖机制在16层螺旋CT上的表现和价值.方法 对正常控尿的20位女性的下尿路、盆底肌肉进行16层螺旋cT的横截位连续增强扫描.在层距1mm、层厚2mm、螺距1.5、床进速度4.5mm/s的条件下,注射优维显后28s~35s进行连续扫描.结果 在增强的16层螺旋CT影像上,可以区分女性尿道与阴道等尿道周围组织;与控尿有关的盆底肌肉也能够清楚显示;CT观察证实女性尿道的肌肉是独立的,与盆底其他肌肉并不相连.结论 增强的16层螺旋CT可作为观察女性尿道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方克伟;苏云衫;杨达宽;李泽惠;徐鸿毅;邱学德;李志鹏;何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肾移植受者术后生育问题

    肾移植受者术后生育一直是移植界和生殖界专家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目前文献重点对生育时机的选择、生育对移植肾以及免疫抑制剂对生育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金丽明;许龙根;郑树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膀胱癌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的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长期以来一直是泌尿外科领域研究的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膀胱肿瘤标志物被发现,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术后复发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熟悉和了解膀胱癌生物标志的研究进展,更好地选择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的膀胱肿瘤标志物运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丰丰;杨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肾脏疾病与遗传

    慢性肾脏疾病在世界各地均有较高发病率;可能与家族遗传有一定关系;其发病及进展可能与DNA甲基化这样的表观遗传因素有关;还可能与血管损伤与调节因子、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繁杂的细胞因子网络的遗传学特征相关;地域种族等潜在的影响因素仍有待研究;新的基于家系的研究手段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者:薛超;廖蕴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拉曼光谱分析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研究

    拉曼光谱是一种基于非弹性散射所形成的分子振动光谱,能反映被检样品中分子组成和结构方面的信息.组织细胞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必然伴随着细胞内外分子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在拉曼光谱上,从而为肿瘤及其他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本文就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原理、意义及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许乐;林宗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足细胞骨架稳定性的调控

    足细胞骨架(the cytoskeleton of podocyte)遍及足细胞体和足突,其中足突骨架是足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中心,它与部分裂孔隔膜蛋白、足突顶端膜蛋白,黏附分子等相连,涉及的蛋白质分子有α-acti-nin-4、CD2AP、α3β1整合素等,正常足细胞骨架可通过自身调控机制抵抗外力干扰,维护骨架的结构稳定,但当足细胞骨架发生严重病理改变时,足细胞则将变形,消失,进而产生大量的蛋白尿.本文将以足突骨架稳定性相关蛋白如α-actinin-4、CD2AP和α3β1整合素为基点,对足突骨架结构稳定性的维护与调控作一综述.

    作者:康郁林;朱光华;何威逊;吴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AGE-RAGE系统及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人发病率及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形成及发展的两大主要机制是:晚期糖基化及氧化应激.晚期糖基化受体(RAGE)与AGEs作用可激活多种信号转导级联及下传通路,其中包括活性氧族(ROS)的产生.当活性氧族产物与抗氧化剂作用失衡时就产生了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姚美芬;沈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锂中毒肾损害-附9例报道

    目的 分析总结接受碳酸锂治疗导致的锂肾病并发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初步探讨其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9例碳酸锂治疗导致的锂肾病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在对症治疗同时,对其中并发肾病综合征的5例患者给予0.5~1mg·(kg·d)-1强的松口服治疗,其中3例并发肾病综合征患者为排除原发肾小球疾病接受了肾穿刺活检.结果 并发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平均接受锂制剂治疗时间为10.2±3.2年,显著长于无肾病综合征的患者(4.3±2.2年);两组患者血清锂浓度无显著意义;非肾病综合征组脱水病例多于肾病综合征组.并发肾病综合征患者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间质白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小管变性和局灶坏死,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病理改变.全部患者临床痊愈,肾病综合征均获得缓解.未观察到强的松治疗的副作用.结论 碳酸锂治疗导致的锂肾病并发肾病综合征并不少见,与血清锂浓度无明显关系,长期接受锂制剂治疗是其危险因素,对于强的松口服治疗有效,而腹泻和脱水是无肾病综合征锂肾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朝晖;赖小红;眭维国;邹贵勉;邹和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上尿路结石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药物治疗上尿路结石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许多药物既可用于上尿路结石的保守治疗,还可作为结石碎石术后的辅助排石用药,为提高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

    作者:傅长德;叶烈夫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神经途径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新进展

    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其治疗有多种方法,本文从经神经途径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方法作一综述,同时对膀胱神经再支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新进展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梁耿祺;周兴;潘建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介导的足细胞损伤

    肾小球足细胞既是免疫介导,也是非免疫介导损伤耙点,足细胞的损伤是导致大量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关键,机制十分复杂.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在介导足细胞凋亡、脱落及功能异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向少伟;王小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基因芯片在膀胱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空间上的多中心与时间上的反复发作为其生物学特点,其发生由多个基因控制、多步骤进行.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基因分析平台,现已广泛用于疾病机制的研究、疾病的分类和诊断、疾病的预测和治疗,并用于膀胱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筛选、分子治疗靶点的筛选、寻找膀胱癌亚型的分子标记以及肿瘤预后分类的研究.

    作者:颜汝平;王剑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睾丸细胞间隙连接通道的研究进展

    睾丸里的生殖细胞从增殖、减数分裂到分化成熟是一个受到严格调控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睾丸细胞间密切的联系.间隙连接是位于细胞膜上连接相邻细胞间的通路,在精子发生的启动和维持上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哺乳动物睾丸中细胞的间隙连接通道,连接蛋白的分布、其对精子发生的重要作用以及连接蛋白的调控因子等.并对病理状态下睾丸组织细胞间的间隙连接和连接蛋白的变化进行概要介绍.

    作者:周德荣;桂耀庭;蔡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元醇代谢途径异常、蛋白非酶糖化和大分子糖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细胞因子的异常及基因多态性、细胞凋亡、脂代谢紊乱、钙分布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深入研究DN的发病机制,对于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薇;黄安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DOC-2/DAB2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DOC-2/DAB2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综述DOC-2/DAB2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希锋;段建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2X受体在膀胱中的研究进展

    P2X受体是细胞外非选择性门控阳离子通道,细胞外ATP是其天然配体,目前研究发现P2X受体有7个亚型,即P2X1-P2X7,它们在膀胱上的表达和分布各不相同,与膀胱的收缩功能关系密切,当膀胱发生病理改变时,它们在膀胱上的表达和功能也会发生改变.特别是P2X1,P2X3受体亚型目前的研究提示它们可能是起作用的主要受体亚型.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育霖;中吉泓;刘孝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的腔内灌注治疗进展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绝大多数来自上皮组织,其中超过90%为移行上皮肿瘤,约70%表现为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NMIBC).防止肿瘤发生、进展和侵袭转移是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关键.膀胱腔内灌注治疗的目的主要有:杀灭残余肿瘤,预防复发和延缓进展.本文对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许文平;林宗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