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子发生中几个关键基因的研究进展

李泽廷;桂耀庭;蔡志明

关键词:精子, 基因
摘要:精子发生是由初的生殖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系统的变化,终分化形成高度特异性的一类细胞--精子的生理过程.其中一些基因或基因家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改变或缺失能够造成精子发生阻断或异形精子的生成,终导致不育或生殖能力显著下降,如SCF/c-kit系统、HSP70-2、CREM、TBP及TLF等.本文将针对这几个基因或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相关文献
  • 阴茎癌的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清扫手术是治愈阴茎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很多的并发症.临床的争论在于如何选择性的施行手术,制定合理的手术范围,减少手术并发症.本文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

    作者:朱耀;叶定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放射治疗处于重要的地位.早期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疗效与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相近.而局部晚期的前列腺癌以放射治疗为主,有远处转移者放疗也可减轻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等.本文主要对前列腺癌放疗新应用情况及技术新发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晓毅;洪宝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epsin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Hepsin是近筛查发现的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的基因,其编码一种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有可能成为前列腺癌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就Hepsin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范志强;徐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分型治疗进展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HRPC)病人包括单纯高PSA水平患者、高PSA伴稳定性转移灶患者和高PSA伴进展性转移灶患者等多种类型.本文就近年来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试验的设计与评估指标、不同类型治疗方案以及新的化疗试验结果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温星桥;高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精子发生中几个关键基因的研究进展

    精子发生是由初的生殖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系统的变化,终分化形成高度特异性的一类细胞--精子的生理过程.其中一些基因或基因家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改变或缺失能够造成精子发生阻断或异形精子的生成,终导致不育或生殖能力显著下降,如SCF/c-kit系统、HSP70-2、CREM、TBP及TLF等.本文将针对这几个基因或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泽廷;桂耀庭;蔡志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条件增殖性腺病毒及其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条件增殖性腺病毒(conditionally replicative adenovirus,CRAds)以其只能在肿瘤细胞内特异性地增殖并裂解肿瘤细胞的特性,而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其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已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现就CRAds的发现、分子结构与功能特点、肿瘤靶向性的机理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郑典宝;郑骏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两种非铝非钙新型磷结合剂的药理与临床

    尿毒症所致高磷血症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肾性骨营养不良,并与维持性血透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相关,目前的治疗主要包括限制磷摄入、充分透析、应用磷结合剂以及必要时采用甲状旁腺切除术.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非铝非钙新型磷结合剂司维拉姆及碳酸镧可安全有效地降低尿毒症患者的高磷血症,而很少引起高钙血症,更适合于尿毒症、特别是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治疗.

    作者:黄新忠;范亚平;蒋季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GSTP1过甲基化与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癌是泌尿系统肿瘤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长趋势.因此,寻找一种特异的诊断指标以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显得尤为重要.近年发现在前列腺癌中由于DNA过度甲基化造成失活的基因很多,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目前研究较多,有希望成为一个新的前列腺癌标志物.本文就近年来有关GSTPl过甲基化与前列腺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鸿杰;王民三;张殿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机制

    在欧美国家,前列腺癌(PCa)是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也明显呈上升趋势.内分泌治疗是前列腺癌治疗的主要途径,其机制主要是降低循环中雄激素的水平.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上任一环节都能影响雄激素的产生,本文分别从下丘脑-垂体、垂体-睾丸、睾丸-前列腺三个水平来阐述前列腺内分泌治疗的机制,同时对近两年来出现的新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方向进行相应的叙述.

    作者:王永辉;赵明明;宋永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是两种常见的前列腺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良性前列腺增生常与炎症改变并存,并且具有相互诱导的关系.本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炎的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王龙;王维佳;杨金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α-甲基-辅酶A消旋酶与前列腺癌

    α-甲基-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enzyme A racemase,AMACR)是近通过大规模cDNA组织微阵技术发现的一种前列腺癌特异性标记物,它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它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深入了解该蛋白,可能有助于了解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

    作者:季涌;王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PDEF及其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表达的关系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是由前列腺上皮分泌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前列腺癌临床筛查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具备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多种因素在不同阶段发挥着对PSA的调控作用.PDEF是Ets家族成员之一,它通过多种途径对PSA的表达进行调控,特别是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PSA表达中,通过PSA启动子及雄激素受体(AR androgen receptor)发挥其对PSA表达的正向调控作用.本文就PDEF结构及其与PSA表达关系及相关研究进展做作一综述.

    作者:黄建华;许云飞;黄国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髓干细胞移植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骨髓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成为多种细胞类型,即也具有多项分化潜能和可塑性.本文将就骨髓干细胞的相关知识以及在肾脏疾病中的探索作一综述.

    作者:张懿;李保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肾脏在特发性高钙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特发性高钙尿是草酸钙结石病人常见的代谢异常,而肾脏在特发性高钙尿形成中的作用较复杂,本文从肾脏维生素D受体、钙敏感受体和氯离子通道等几个方面讨论了肾脏对钙的转运异常与特发性高钙尿的关系.

    作者:席启林;王少刚;叶章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药物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前列腺内药物消融治疗前列腺增生有望成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并已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外关于良性前列腺增生药物消融研究进展.

    作者:陈晖;詹炳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清PSA与前列腺癌分级、分期的关系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自前列腺上皮分泌后,以高浓度储存于导管腔内,极少部分通过组织屏障进入血循环,成为血清PSA.随着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的升高,组织的恶性度升高,组织屏障受破坏加重,同时组织中血管分布更丰富,更多的PSA漏(leakage)到和/或转运(transport)到周围血循环中,导致血清PSA水平升高.分期越晚,血清PSA水平越高.可将血清PSA与GS、临床分期等影响分期的因素联合起来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终病理分期.

    作者:宋刚;周利群;那彦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信号通路药物治疗非雄激素依赖前列腺癌进展

    肿瘤发展过程中生长信号起着重要作用.用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方法来洞察信号通路已经改变了新型抗癌剂的研制.临床前的数据显示多种生长因子和它们的受体如ET、PDGF和VEGF在前列腺癌中上调,提示作用于特殊的生长信号通路的药物会对治疗有效,尤其可能成为治疗非雄激素依赖前列腺癌的突破口.我们把有关前列腺癌生长信号作用靶点临床前的论证和第一手的临床资料作一综述.

    作者:费正磊;沈周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肾间质纤维化动物实验研究进展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基因治疗

    肾间质纤维化是肾脏疾病进展的关键过程,并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多种实验模型研究目前主要认为,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细胞、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炎症介质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外基质(ECM)代谢失衡,在间质异常积聚所致.以基因技术为基础的治疗方法能阻断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

    作者:李萍;刘伏友;刘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外科手术治疗仍有应用价值;微创治疗损伤小,经尿道手术是发展方向.本文就该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文峰;宋永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管活性物质对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随着对肾小球硬化机制研究的深入,血管活性物质越来越体现其重要作用.本文就几类与肾小球硬化机制密切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进行,旨在为临床防治肾小球硬化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吴丽丹;刘华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