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美国心脏病、中风近年死亡率下降

康金平

关键词:
摘要:根据美国心脏协会近公布的数据,美国心脏病和中风的死亡率有所下降,自1999年来下降了30%.专家指出,尽管美国人比以前更安逸更肥胖,但心脏病和中风的死亡率还是降低了.美国心脏协会的主席加德纳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因素并没有跟死亡率同步下降,而且有些危险因素甚至呈上升态势.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相关文献
  • 心率过快诱发肥胖和糖尿病

    近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成年期早期心率过快会增加老年后患心血管病的风险.该研究通过对日本一个农村中的614名居民进行长达多年的随访后发现:在1979年检查其心率>80次/分的受试者,其后发生肥胖和糖尿病的概率增高,而肥胖和糖尿病又都是诱发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宜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性别匹配使心脏移植预后更好

    美国的研究者比较分析了1998-2007年间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18240名患者.结果显示,如果器官捐助者和患者的性别匹配的话,患者手术后的短期和长期预后会比较好.

    作者:沈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不能预防心脏病

    近,通过对近15000名男性医师进行了长达8年之久的随访研究表明,维生素C和维生素E并不能预防心脏病和中风.过去,大家都认为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因为有动物试验表明,抗氧化剂可以通过减缓血管中粥样斑块的形成速度来预防心脏病.

    作者:康子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医的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人们都普遍认为:中医的医生或懂些中医的人都比较长寿,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合理有效的养生学说.

    作者:魏文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轮班工作,对健康的影响

    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即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但现实中,对于许多工厂的工人、医院的工作人员、警察、消防员、飞行员等来说,通常是需要进行日夜轮换,以保证24小时的正常运转.

    作者:肖欣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律失常可由治疗的药物引起

    李先生来信说他有颇发室性早搏,听别人说心律平治疗早搏效果特好,就到药店买了一并吃起来.吃了10多天早博基本消失,但总觉得胸部发闷,去了医院检查心电图,心电图结果是: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冯海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冷冻了16年的老鼠细胞克隆出活老鼠

    日本的研究者成功地用冷冻了16年的老鼠细胞克隆出老鼠.研究者表示,应用这些技术克隆恐龙恐怕不太可能,可能是距今太久了,但用于拯救和保留目前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是可行的.也有专家表示,掌握干细胞技术是一个重要的资本,但把这些技术用于恐龙,还是用于人类,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干细胞技术有很大的优点.如果科学家掌握了操控干细胞的技术,对于目前的临床问题将有很大的好处.

    作者:罗芸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再谈仿制药

    打开你的药盒子,很可能你至少可以找到一种仿制药.从经济角度来说是件好事,因为仿制药要比专利药便宜很多.但有人担心,这些知名度不高的仿制药效果和安全性或许不如知名品牌的专利产品.有分析对仿制药和专利药进行了对比,发现这种担心纯粹是多余的.

    作者:杨玉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对付心脑血管疾病,水蛭素的新希望独家专访: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黄仁彬教授

    在心脑血管疾病日益肆虑的今天,世界各国的专家和学者都在不断地努力寻找解决的有效方法.从对症药物的研究到外科手术的探索,已有不少的推进.但由于现代人的高脂饮食和生活环境、精神压力等方面的影响,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已患高血压及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已逾2亿人,这确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作者:方君;李为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女性患肺动脉高压的风险更高

    美国胸科医生学院的年会上公布一个研究显示,女性患者肺动脉高压的风险是男性的4倍.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可能致死的慢性进展性疾病.这种疾病是肺部动脉血压升高引起的.由于输送到肺部的血液减少,因而在肺部进行氧合的血液也减少,从而供应给全身的含氧量高的血液也相应减少.临床症状有疲倦,头晕和气促等.

    作者:孙艺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朱必特试验——扩展他汀的适用范围

    2008年11月,在美国心脏协会的年会上一项称为朱必特(JUPITER)的临床研究引起医学界很大的轰动.表面上,这个研究的结果只是支持扩大他汀的适应范围:目前来说,一般受检者如果血液胆固醇正常,那就没有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使胆固醇降低,但是,根据朱必特的试验结果,提示即使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也可以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也需要服用他汀;其次,这个研究结果也显示,应该在更大范围的人群内进行C-反应蛋白筛查.

    作者:蓝亦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史上第一例干细胞气管移植成功

    研究者用捐赠的器官以及患者自身的干细胞做出一段气管,然后将这段气管移植到患者体内,这是医学史上的第一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是一名30岁的女性,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位母亲名字叫卡斯XX,住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她接受气管移植后不需要服用抗排斥反应的药物.

    作者:洪德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饮酒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近,英国牛津大学的俄美艾兰(Naomi Allen)和其同事,通过对从1996年起收集了年龄介于50到64岁之间的128万女性的健康信息,分析发现:其中的68775例癌症患者与自己的饮酒习惯有关.艾兰和她同事得出结论认为,在那些每天平均饮酒一杯的女性中,酒精导致每千名女性中,增加11例乳腺癌;口腔癌、咽癌和直肠癌各一例以及0.7例的食管癌、喉癌和肝癌.

    作者:曾力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他汀类药物能否降低血压吗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C反应蛋白用作心脏检查日趋成熟

    血压以及各种血脂的检查帮助我们找到隐匿的心脏病,但也有很多将来会发生心脏病或者中风的人成为漏网之鱼.有证据显示,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大部分心脏病发作及中风的根源所在)不可分隔的一部分.这推广了一种反映炎症水平的检查--C反应蛋白(CRP).发生感染、组织损伤或者炎症的时候,肝脏就会合成这种蛋白.

    作者:姚惠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流感疫苗可降低血栓形成

    每年打流感疫苗,除了能帮助预防流感之后,可能还有意外收获: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在美国心脏协会年度科学论坛上发表的一个研究显示,这样的好处在52岁以下的人身上尤为明显.

    作者:袁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甘油三酯与缺血性中风

    一项丹麦的研究显示,高甘油三酯使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增加.其中一位研究者更表示,新的甘油三酯测量方法,可能会改变目前的一项基本的医疗操作.这项研究观察持续了31年,研究者观察了14000名丹麦的男女性患者.结果显示,高甘油三酯的患者,缺血性中风的风险也升高.缺血性中风,是指有血栓引起大脑动脉堵塞,导致大脑组织部分缺血死亡.这项研究的报告发表于近期的<美国医学会>杂志.

    作者:谢峻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维生素B12缺乏,可使婴儿出生缺陷增加

    近,来自美国和爱尔兰研究小组的关于维生素B12缺乏,可增加婴儿出生大脑或脊髓缺陷的报道,发表在09年3月份美国<儿科>杂志上.维生素B12是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及产生红血细胞所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因维生素B12存在于肉类及动物食品中较为常见;对素食主义女性来说,其机体的维生素B12的水平低,就不足为奇.

    作者:侯亚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阿司匹林无助糖尿病者预防心脏病

    近日发布的两个大型研究的结果,对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维生素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提出质疑.日本的研究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不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而在另外一个研究中,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维生素E和C并不能帮助低风险中年男性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施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冠脉搭桥术后,能行支架植入术吗?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