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痰通络汤中药浴足对亚健康吸烟人群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张清伟;方显明;潘朝锌;刘雪玲;吴海姗;黄明剑;卢健棋

关键词:化痰通络汤, 浴足, 一氧化氮, 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化痰通络汤浴足对亚健康吸烟人群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80例志愿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吸烟中药浴足干预组(60例),吸烟非中药干预组(60例),正常非吸烟对照组(60例)三组。吸烟中药浴足干预组给化痰通络汤浴足,非中药干预组给温水浴足,2个月后,检测三组志愿者 NO、FMD。结果吸烟中药浴足干预组 NO、FMD 高于非干预吸烟组。和非吸烟正常对照组接近。结论化痰通络汤浴足可有效改善亚健康吸烟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或阻止血栓发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接诊的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0.0%显著优于对照组74.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率4.0%显著优于对照组34.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时,采用常规疗法加用胺碘酮,不良反应少,医疗效果显著。

    作者:郭彩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赤首乌与白首乌的 HPLC 指纹图谱鉴定

    目的:分析研究白首乌和赤首乌的 HPLC 指纹图谱的鉴定方法。方法采取 DAD(RP-HPLC)方法,对赤首乌和白首乌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何首乌的各个样品指纹图谱相似,白首乌的指纹图谱有一定区别,两者加工之前和以后也有不同。结论对赤首乌和白首乌可以采取 HPLC 指纹图谱鉴定。

    作者:易远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08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信封法随机分组,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统计药物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脂水平均有所改善,他汀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为(4.31±0.69)mmol/L、(2.45±0.43)mmol/L、(1.58±0.69)mmol/L,均低于对照组,他汀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12.0% vs 32.0%,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可显著改善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临床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曾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高压的应用价值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高压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6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获得三尖瓣返流峰速及压差并测算肺动脉收缩压。结果62例肺动脉收缩压范围为35.5~105.5mmHg、肺动脉血流频谱发生匕首样变化,收缩期缩短;三尖瓣反流、右房室扩大、部分肺动脉增宽;肺动脉瓣示“W”样改变。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高压方法简单、无创伤、临床意义重要且值得推广。

    作者:王路;梅勇;周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45例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我院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25例,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加用舒血宁和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对照组15例患者治疗有效,5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24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患者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30%,死亡率为15%,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患者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2%,死亡率为4%,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舒血宁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张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了解中西医相结合对中风的后遗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2006年1月到2006年12月被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的78例患者,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39例为对照组,30例为治疗组。给予对照组患者西药治疗,将西药脑活素溶入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加脑复康进行静脉滴注,口服阿司匹林、维生素 B1、维生素 E。治疗组患者在进行西药治疗基础之上再给予其中医中药的配合进行针灸的综合治疗。结果对照组有8例痊愈,6例显效,6例好转,19例无效。有效率为51.3%。而治疗组有16例痊愈,9例显效,11例好转,3例无效。有效率为92.3%。通过对两组有效率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即 P 小于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来治疗中风的后遗症比单纯的进行西医治疗的有效率高,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

    作者:柳亮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孕妇营养知识水平和膳食行为关联分析

    目的:对孕妇营养知识水平与膳食行为之间的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3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及理想膳食模式来对这些孕妇营养知识水平以及膳食行为进行调查评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总体来说,营养知识以及理想膳食模式得分比较理想,但是标准差相对来说比较大。孕妇在营养知识水平上得分越高,孕妇的膳食行为与理想模式就越接近,膳食构成也就越合理,在饮食上也就越有规律,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营养保健存在突出问题,对孕妇营养保健知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应将各级的孕期保健体系建立并健全,使产科工作者的孕期营养知识水平提高,加强孕期营养,从而使孕产妇的病死率与病残儿的出生率降低。

    作者:马云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LEEP 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采用 LEEP 手术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妇科收治的69例患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患者临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分析术前术后的病理结果。结果69例患者的 LEEP 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为5~16min,平均为(7.8±1.4)min,术中出血量在11~22ml,平均为(9.8±0.8) ml;患者在手术前后的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的有60例,占总人数的86.96%;在术后检查出病理诊断级别提高的有9例,其中患有浸润癌的有6例,患有原位癌的有3例。在69例患者的病变组织病理检查中有67例显示其切缘或基底未见 CIN 病灶,LEEP 手术的病灶切除干净率达到了97.1%。结论 LEEP 手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以及治愈率较高等优点,是治疗 CIN 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作者:杨春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的急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的急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急性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经扩冠、解痉等急诊处理后,病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被转入专科病房,无死亡病例。结论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确诊后经积极治疗,可以大大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

    作者:周煜;周怡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0例研究

    目的:对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索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3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接诊的2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对观察组采取微创碎吸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出血率、死亡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再出血率11.0%显著优于对照组42.0%(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均优于对照组,在死亡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患者死亡率低,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兆兴;郭晓峰;汤敏;杨少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进行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随访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并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心功能、负面情绪情况等。结果(1)不同性别患者发生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例数无差异(P>0.05),不同年龄、治疗前心功能、负面情绪情况等患者发生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例数存在差异(P<0.05);(2)高龄、存在焦虑、抑郁负面情绪是发生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LVEDD、LVEF 正常是发生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结论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受到年龄、治疗前心功能、负面情绪情况等影响,在临床实践中,针对高龄、心功能不佳、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应更加重视。

    作者:陈兴峰;丁绍平;何明;徐安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球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病变主要损害直、结肠黏膜,临床主要表现明显,并发症多见。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为一些青壮年。近年来在我国的患病率也日益增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本文就 UC 的相关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柯红燕;冯义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19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单独使用胺碘酮治疗的98例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作为对照组,并以本院同一时期应用胺碘酮治疗和稳心颗粒辅助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联合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8%明显低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82.6%,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患者均发生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能较好的恢复心功能,且安全可靠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春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脑梗塞采用尼莫通结合复方丹参、右旋糖酐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脑梗塞采用尼莫通结合复方丹参、右旋糖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64例脑梗塞患者,按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复方丹参联合右旋糖酐治疗治疗,给予治疗组患者尼莫通结合复方丹参、右旋糖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3%,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6%。后者治疗效果更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通结合复方丹参、右旋糖酐治疗脑梗塞,效果满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成明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对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为了深入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到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病患80例,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将这些病患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病患40人,为治疗组中的病患静脉注射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为对照组中的病患静脉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连续治疗10天,治疗组中病患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比对照组72.5%的总有效率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病患时,单硝酸异山梨酯具有治疗效果好、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付金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老年高血压社区干预的效果研究

    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目前我国正逐步趋向老龄化社会,而老年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也在逐年成增长趋势。我国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了49.1%,居各国之首。年龄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但我国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仅有32.2%,且仅有7.6%得到了良好的控制[1]。现卫生部已将高血压控制列入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社区防治也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式之一[2]。高血压社区干预即是通过对社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一系列有计划和组织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改变居民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患病危险因素,以达到促进健康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3]。本研究旨在研究社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效果的评价。

    作者:罗继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抗病毒治疗90例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效果分析

    目的:对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患者依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对照组口服双环醇片+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分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分析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转阴率为8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HBV-DNA 转阴率为5%,两组差异显著(P<0.05);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血清白蛋白(ALB)等各项指标,分析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联合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控制乙肝病毒(HBV)复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G)下降恢复正常,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红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探析消化内科中存在的用药不合理现象及应对措施

    通过消化系统用药不合理分析,发现临床用药错误和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程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25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62例同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63例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3%、75.81%,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其治疗后 LVDD下降、LVEF 上升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加强临床观察,可提高护理效果,总有效率高,LVDD、LVEF 变化明显。

    作者:韦少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观察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

    目的:对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接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左心房内径缩小情况。结果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幅度明显差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进行联合治疗,其效果明显好于仅使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缩小患者的左心房内径,降低房颤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春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