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如海
你知道一天需要多少钙吗?以及除了乳制品以外,钙还可以从何而来?我们习惯于认为钙与如牛奶、酸奶和乳酪等的乳制品有关.虽然这些都是构建骨骼的优质矿物质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如果你是素食主义者、乳糖不耐受或不喜欢牛奶和酸奶等食品,其他的一些食物可以或者取代它补充钙的摄入.哈佛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营养部主任沃尔特·威利特博士说:“除了奶制品外,通过饮食你可以获得足够的钙”.
作者:唐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想认真对待运动?可使用心脏监测器.大化你的运动,通过将心率控制在“安全区间范围”.大多数患有心脏疾病的人需要鼓励,获得健康所需的小运动量.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文章关注于在生活方式中添加少许运动的一些小方法,本文章则与其不同.许多心脏疾病患者确实有健身,并且获得医生的批准可进行激烈运动.
作者:那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心房颤动患者改善生活带来治疗的选择.多种治疗选择可使房颤的致命性风险降低.心房颤动(AFib)本身并不总是患者的重大问题,一些患者同样有卒中高风险.在心房颤动患者中,心脏本应该是搏动的,但却变成颤动,当血液本应被泵送至全身时,部分却在心脏聚积.当停滞的血液加多厚时,形成凝块运送至脑部时,卒中便易发生.
作者:施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应激和心脏病之间有实实在在地联系,如果你遭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你该怎么办.例如你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约会,但却以为堵车而迟到了.你的呼吸因此而加快、心跳加快、肌肉绷紧.当你的焦虑感形成时,你甚至会觉得你处在心脏病将要发作的边缘.你此时的感受正是哈佛生理学家坎农·沃尔特曾经所谓的“或战斗或逃跑”反应的现象.在一个压力重重的情况下,你的身体会释放出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样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为你的身体应激需要.如果你面前的汽车爆炸着火燃烧起来,你会准备弃车而逃.但是当你在等待交通堵塞疏通的时候这个反应刚好与之其反.
作者:赵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老人节前夕,王教授回家去探望父母.隔壁的张大伯闻讯也来到了王教授家.一见面,他就拉住王教授的手,嚷嚷着:“你终于回来了,你终于回来了,我可盼望你回来好久了啊!”奇怪啊?这次张大伯怎么这么热情和客气啊?王教授心中有些狐疑着,嘴上与他客套着:“来来来,张大伯,快坐,快坐.”等他落座后,王教授一边泡茶,一边对张大伯说:“大伯,气色不错啊,红光满面的!”
作者:严雪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看电视的时候可在沙发所在范围内进行股四头肌、小腿和握力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活动性.如果你不想离开沙发进行锻炼,试试这个解决方案:在沙发所在范围内锻炼.工作间隙在沙发上或在沙发周围进行锻炼.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的物理治疗师凯琳·科林斯说:“越来越多的文献把花在坐着不动上的时间与生病甚至死亡互相关联起来.把不活动的时间缩短到尽可能像工间操这样的锻炼,有助于减少你受伤害的风险,甚至可能延长你的寿命”.
作者:洪伟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荷夫曼(Jeffery C.Huffman)博士是哈佛附属麻省总医院精神病学副教授,以及近关于抑郁症和心脏疾病关系研究综述的第一作者.他说:“心脏疾病患者同时有抑郁症很常见,但常常未被发现,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心脏疾病患者常常未被发现患有抑郁症.心脏病和抑郁症这是一条双行道:心脏疾病使抑郁症的风险增加至原来的三倍,已经有抑郁症的患者心脏疾病风险大大增加.抑郁症不加治疗使人死于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加大,但常常被忽视.
作者:罗中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减少情绪紧张有时可以避免心脏病发作.情绪紧张使70%心脏疾病患者陷入危险之中.临床研究发现10个心脏疾病患者中有7个经历情绪紧张时发生心脏血流不足的事件.这种情况有专门的医学术语:简称为精神紧张诱发的心肌缺血,或短时间内的精神紧张引起的缺血.情绪和精神紧张的作用方式与身体受压力引起血流不足相同,可能触发心脏病发作.它是非常真实特有的身体现象,并非只存在于脑海中.
作者:叶子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现在咖啡因会出现在止痛药、糖果、饮用水甚至是你的早餐食品中.咖啡因是在如茶叶、可可豆等超过60种植物中发现一种天然的兴奋剂.但目前它常出现在你可能不知道的非天然的地方.哈佛医学院的公共卫生副教授埃里克·瑞姆博士说:“越来越多的广告中含咖啡饮料被用咖啡因取代,导致咖啡因被添加到点心、能量棒及其他加工过的食品中.”
作者:梁乐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如果你在了解了紧张、偏头痛和鼻源性头痛和卒中时的症状之后,可以更快地获得缓解.不同类型的头痛对不同的治疗有应答,因此学会鉴别疼痛的类别是个好策略.“知道你需要对付的头痛类型指明先使用哪些药物.你可以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将会发生什么.”哈佛医学院神经病学助理教授,头痛专家波·李冲利(Paul Rizzoli)博士说道.
作者:何正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心脏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糖尿病药物可降低血糖,现在FDA要求提供这样的评估,它是必须权衡对心脏的益处和危害.碟柏·卑克教授(Deepak L.Bhatt)带头进行了糖尿病药物对心脏影响的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全面研究.沙格列汀(商品名:Onglyza)这一药物于2009年获批用于糖尿病患者,临床试验显示其能提高血糖控制,试验数据显示它可以减少心脏疾病.
作者:周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影响寿命的饮食因素膳食营养因素对健康寿命的影响高达13%,仅次于遗传因素.也有认为,饮食因素对于寿命的影响力可能高达50~70%.蜜蜂里的工蜂和蜂王是由一母所生,遗传信息、生物钟程序都是一样的,但工蜂的寿命仅仅3~5个月,而蜂王的寿命长达5年.蜂王的寿命为工蜂的10倍以上的原因是两者的食物不一样.充分说明,合理的膳食可以延年益寿.营养成分的过多或缺乏,都将造成营养失衡以及长期摄取含有农药超标的、多种毒素的不洁食物或污染水源都会影响健康和寿命.
作者:徐南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许多女性并不知道自己有患糖尿病风险.需弄清楚自己是否是其中之一,以及采取措施预防这种疾病.目前,许多人面临罹患可以影响他们视力、损害神经、破坏肾脏、导致心脏病发作或卒中的疾病的风险,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二分之一有这样的风险.另外,超过一半有风险的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健康受到威胁.许多人有前驱糖尿病,一种血糖高于正常值但仍未达到认为2型糖尿病水平的疾病.
作者:杜叶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编辑部医生:我丈夫的身体总是暖暖的,但我的体温总是很低,不管是一年中的什么时间.是不是女性的体温比男性低?还是我可能有什么异常?读者:周女士周女士:您好.你描述的情况可能是完全正常的.你感到体温低的原因,是与我们身体有自我保护机制有关.当体温下降时,皮肤下称为毛细血管的微血管收缩,手和脚的血液被重新分布到包括心脏、肺部等对我们尤其重要的器官里.对女性来说,这一过程发生的速度比男性更快,这就是为什么女性感觉比男性更冷的一个原因.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编辑部医生:我被告知有高血压,收缩压范围是135至145mmHg,我不想吃药,请问我还有其他选择吗?读者:孙先生孙先生:您好.从你的描述来看,似乎你有轻微的高血压.如果你的收缩压持续高于140 mm Hg,或许除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外,还需服药.高血压的自然病史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血压升高.你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如果这样做可以不吃药,或者延长往后吃药的时间,那是很好的.即使你需要开始服药,也仍然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服用更多的药物.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众多的心身疾病,大都与心理状态的好坏有着密切联系.有关专家指出,在临床上,85%的心血管疾病与A型人格有关,特别是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中A型人格达98%.具有A型人格的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要比其他性格的人高5倍.为什么A型人格的人易患心血管病呢?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分为内向稳定型、不稳定型、外向稳定型、不稳定型.A型性格更偏向于外向不稳定型,A型性格的人大都是很优秀的人才,争强好胜,雄心勃勃,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总是不停地要求自己进步,对己对人要求严格,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尤其喜欢迎接挑战,不满足现有工作取得的成就,常以出类拔萃为荣,以失败为耻辱.
作者:陈文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在你开始服用一种新的药物时,要尽量确保知道这些药物都适合你的病情.例如你每一天要服用多少种药物?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应用好几种药物来治疗几种不同的疾病.然而,不是我们服用的每一种药都是安全、有效或适合于我们的.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是治病开药不是像我们逐渐变老那么简单.一方面,我们身体对药物的代谢不同.另一方面,我们比过去服用的药品选择更多了,并且这些药物之间或者会发生相互作用.
作者:王少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临床实例张师傅近有点儿烦,前不久单位查体发现他血糖高,确诊为糖尿病.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先是大吃一惊,继而又疑惑不解.他心想,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只不过就是有点乏力,体重稍减而已,而且尿糖也是阴性,怎么会是糖尿病呢?于是张师傅改日又到另外一家大医院复查,诊断结果一样,并且医生还给他开了一大堆化验单,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血脂、肝肾功能、血流变、心电图、眼底检查等等.他心想,既然糖尿病已经诊断明确了,还有必要再做这么多检查吗?于是就光拿点药,化验检查干脆没做就回来了.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运动是可以强健心脏的处方.一天短短的15分钟体力活动可增加多达3年的寿命.每增加一分钟,益处又增加多一些.你不一定要成为运动员,来让你的心脏更加强健.只要你持之以恒,每天短短15分钟的运动可以让你的心脏受益.在一项持续8年的研究中,受试者每天运动15分钟,可将各种原因死亡率降低14%,增加3年寿命.在研究期间,每天多运动15分钟,可将死亡率再降低4%.
作者:洪芊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