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YX1C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曹勤洪;刘福坤;姚学权;陈彻

关键词:胃肿瘤/病理学, DYX1C1, 基因表达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10例正常胃组织和40例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DYX1C1基因V2剪切体在正常胃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32.5%,72.5%,V3剪切体在上述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0%及40.0%;V2,V3剪切体在各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YX1C1基因V2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有关,与肿瘤细胞分化无关;V3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均无关.结论 DYX1C1基因mRNA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移植物抗肿瘤效应及其应用于大肠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从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经验的新数据表明,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产生类似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R)的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VT),并对实体瘤如大肠癌有治疗作用.笔者就allo-HSCT中产生GVT及其GVT的免疫机制和近几年本allo-HSCT在大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肠梗阻的临床诊治:附268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6年来收治的268例不同类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8例中机械性肠梗阻216例(80.6%),其中肠粘连165例,肠道肿瘤25例,异物2例,粪块10例,肠套叠5例,肠扭转3例,腹内疝2例,腹外疝3例,柿石1例;动力性肠梗阻43例(16.0%),其中腹腔内急性炎症16例,低血钾21例,脊柱外伤6例;血运性肠梗阻9例(3.4%).本组268例非手术治疗211例(78.7%),1例血运性肠梗阻合并急性心梗入院后24 h内死亡,其余210非手术治疗者无死亡病例;手术57例(21.3%),术后死亡6例(2.2%).结论 各种原因所致肠粘连仍是肠梗阻常见的原因,其中以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多,在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非手术方法仍是治疗肠梗阻的首选方法,在动态观察症状、体征、腹部立位平片、腹部彩超的情况下,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死亡的发生率.

    作者:孙茂;周辉;牟洪超;郭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三管冲洗引流在预防直肠癌TME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管冲洗引流减压对预防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意义.方法 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外研究所3年间收治的332例TME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66例.A组放置自制三管行冲洗引流;B组用常规引流,两组引流管均置于直肠内吻合口上5 cm处.观察两组肛管直肠压力的变化及瘘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4天肛管直肠压力高.A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B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1例(6.62%,11/166),术后第4天瘘发生的例数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1.389,P=0.001).B组吻合口瘘中9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2例行近端肠造瘘转流术治愈.两组均无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三管冲洗引流减压能有效地预防TME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作者:马留学;李景永;王瑜;邹忠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次肝切除术的疗效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再次肝切除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次肝切除术和6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内科化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手术组和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51.1%,27.9%和65.7%,20.6%,3.0%(P<0.05或P<0.01).再次肝切除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6%.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脏复发转移灶个数,切缘情况,CEA,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有肝脏复发转移灶个数和肿瘤大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再次肝切除术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是安全的治疗方案,肿瘤负荷较小(癌直径<5 cm和转移灶<3个)的患者预后较好;再次手术可以延长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周进学;曹新广;陈小兵;韩风;丁月超;万百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奥沙利铂联合低分子柑橘果胶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LOHP)联合低分子柑橘果胶(LCP)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LOHP单药及LOHP联合LCP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仅检测以上两组给药处理HCT116细胞的凋亡比例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分析procaspase-3,-8,-9,PARP的变化.结果 两实验组对HCT116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组抑制作用较LOHP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均能使HCT116细胞凋亡比例增加;联合组较LOHP组细胞凋亡更显著(P<0.01).两组均出现G0/G1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加;联合组较LOHP组增加更为显著(P<0.01).两组均出现procaspase-3,-9,PARP蛋白的表达下调,联合组较LOHP组下调更加明显;两组间procaspase-8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LCP能增加LOHP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该效应可能与细胞周期的调节以及活化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汪峰;刘海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关于《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专家来信及意见

    编者:我刊2011年4月第20卷第4期第43 8页“病案报告”栏目刊登《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后,收到重庆医科大学时德教授来信,对该文提出了质疑及自己的意见.编者随即要求作者给予答复,并邀请相关专家对该文发表意见,现将各位专家的意见、观点及作者的回复全文照登,以飨读者.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临时性粪便转流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54例)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与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9%)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7.5%)(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0%)(P<0.05).结论 对于高危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推荐使用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来转流粪便.

    作者:崔伟;陈纲;左富义;孙亮;于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年7个月期间收治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症状以腹痛多见(54例),其次是以返酸、恶心、呕吐等症状(21例),主要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和内镜检查诊断.68例行保守治疗,其中1例出现病情反复,行憩室旷置术(胃大部切除、胃肠吻合术,Billroth Ⅱ).37例经外科治疗,其中22例因合并胆道系统疾病行相关手术;11例反复发作憩室炎行憩室旷置手术(5例)或切除手术(6例);4例行其他手术.105例均随访1年,未见明显不适.结论 十二指肠憩室的症状以腹痛为主,多经消化内镜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多数可以保守治疗,外科治疗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思珍;王新波;戴洪山;韩建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甲状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 男,50岁.患者20 d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肿块,大小似“杏仁”,有轻度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自觉肿块呈进行性增大趋势.我院门诊以“颈部肿块性质待查”收住我科.体检: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右叶可触及大小约5.0 cm×4.0 cm的肿块,质硬,表面光滑,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左侧甲状腺无肿大.双侧颈、锁骨上及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王旺;波拉提·沙依提;马依尔·马合木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碳酸酐酶Ⅸ与直肠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缺氧标记物碳酸酐酶Ⅸ(CA-Ⅸ)在直肠癌患者不同部位表达和对直肠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以及在直肠癌发生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Ⅸ在正常直肠组织,直肠腺瘤,直肠癌原发癌灶,系膜组织,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MTT法检测CA抑制剂乙酰唑胺对体外直肠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判断CA-IX作为直肠癌相关蛋白和转移相关因子的意义.结果 直肠癌癌灶CA-IX阳性率(74.2%)明显高于直肠腺瘤(16.7%)(P<0.01),而正常直肠组织无CA-Ⅸ表达.癌灶和系膜组织中CA-Ⅸ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N0组癌灶CA-Ⅸ阳性率(85.5%)高于N1组(66.7%)和N2组(64.5%)(均P<0.05);N0组系膜组织CA-Ⅸ阳性率(5.5%)低于N1组(26.2%)和N2组(29.0%)(均P<0.05).乙酰唑胺能提高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体外对直肠癌细胞杀伤能力(P<0.05).结论 CA-Ⅸ能促进直肠癌细胞增殖,与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直肠癌相关肿瘤标记物,但不宜作为癌转移相关因子.

    作者:张蓓;黄汉涛;王志刚;刘晓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环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物切除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痕隐蔽,维护体容效果肯定.结论 经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美观、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陆玉琴;宋勇罡;孙爱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超声刀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超声刀与电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使用超声刀(30例)与电刀(32例)行根治术两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超声刀组和电刀组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6 ±2)cm和(15±4)cm,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6)mL和(150±3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25)min和(145±30)min,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3±6)个和(12±5)个,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超声刀组术后镇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引流量优于电刀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无差异(均P>0.05).结论 开放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超声刀较使用电刀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刘细平;王劲;谭祥云;谢歌;刘立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应用双吻合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大出血病因及防治分析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应用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大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3月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经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大出血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为男性,吻合口出血时间术后6~16d,出血量均在1 000 mL以上,5例有出血性休克表现,其中5例有吻合口瘘.4例经二次手术横结肠造瘘好转,2例经肛门放置直肠支撑管压迫止血成功,1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1例死亡.结论 男性低位直肠癌患者是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大出血的高危因素;预防性结肠造瘘术可能是防治该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徐涛;李乐平;盛红光;苗瑞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肿瘤浸润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TL)表达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6年间收治的生存期≥5年及≤3年的大肠癌患者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CD4和CD8 T淋巴细胞在大肠癌组织内表达率分别为28.3%(17/60)及41.6%(25/60),大肠癌癌巢内的CD4和CD8表达均明显低于间质内(均P<0.05),癌组织中CD4和CD8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患者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相关;A+B期患者CD4和CD8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D期患者;而生存期≥5年组CD4和CD8表达率均明显高于≤3年死亡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大肠癌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有关(P<0.05).结论 大肠癌组织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指标;癌组织中TTL低密度浸润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杨伟明;赵洪远;王超宇;刘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在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 对比研究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和传统Hartmann术的优劣势.方法 对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2例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2例中有29例成功植入支架后行手术切除一期吻合;B组30例均行标准Hartmann术.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和随访期存活率等.采用x2检验和Log-ra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组32例中有3例结肠癌患者于肠道支架植入术后4~5d内出现肠道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余29例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治疗,术后10~18 d痊愈出院.B组与A组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随访存活率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支架减压在治疗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与传统Hartmann手术相比,短期优势明显,远期并无优势.

    作者:韩文健;王博;吴河水;杨再美;冉明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施行的直肠癌前切除术(AR)3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 36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3例(0.83%,3/360),吻合口瘘9例(2.5%,9/360),吻合口狭窄12例(3.33%,12/360).3例吻合口大出血立即再次手术止血,7例吻合口瘘经双引流管冲洗后治愈,1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均经扩肛后好转.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应重视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大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高志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外周血中生存素的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检测外周血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ELISA)方法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其中51例患者进行36个月随访,比较复发及转移时间与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95例结肠癌患者中35例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36.8%).肿瘤高中分化及低未分化患者survivin mRNA表达率分别为31.0%和45.0%(P<0.05),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者表达率为44.0%,高于侵及黏膜下层及肌层者(20.0%)(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表达率为47.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19.4%)(P<0.05).随访发现外周血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47.3%)明显高于阴性患者(16.6%).提示survivin mRNA在外周血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但与肿瘤部位无明显关系.结论 外周血survivin阳性患者易于复发或转移;外周血survivin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金龙;李森龙;李雪;张学军;孙志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肠肌纤维母细胞在克罗恩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肠肌纤维母细胞(IMF)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与上皮细胞损伤修复异常、细胞外基质沉积及纤维化效应有关,在克罗恩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笔者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肠肌纤维母细胞在克罗恩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郑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附15例报告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行胃癌或结肠癌切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0年12月15例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区域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或复发胃癌12例,结肠癌3例.结果 中位手术时间6 h(4~12 h),中位术后住院时间21 d(7~63 d).并发症发生率为46.7%(7/15),再手术率为6.7%(1/15),病死率为6.7%(1/15).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2%,44.4%,22.2%.结论 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区域患者的治疗选择.该术式可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肖卫东;李勇;蔡军;李学明;揭志刚;余永欢;李太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术前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意义

    目的 探讨CT仿真结肠镜(CTVC)对于大肠癌术前定性和定位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行CTVC和结肠镜检查并手术治疗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51例大肠癌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中证实CTVC的检出率为100%,结肠镜检查的检出率为92.0%.CTVC定位准确(100%),结肠镜检查定位符合率为93.6%.CTVC术前临床分期准确率是94.1%.结论 CTVC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判断肠外浸润转移范围、在重度肠腔狭窄时观察近端肠段,综合分析肿瘤的性质和确定肿瘤的部位,并与结肠镜检查形成互补,对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和选择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庄晓泉;林惠岚;李玉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