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对比研究

崔伟;陈纲;左富义;孙亮;于波

关键词:直肠肿瘤/外科学,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 横结肠双腔造口, 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临时性粪便转流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54例)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与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9%)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7.5%)(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0%)(P<0.05).结论 对于高危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推荐使用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来转流粪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手术组医师施行的38例腹腔镜与70例开腹切除术治疗局部再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前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剂用量、切口感染数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7%和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安全有效,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更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吾买尔江·买买提;段绍斌;居来提艾力;杨东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笔者就目前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进展,从病因、肉芽肿形成的条件和成分、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牛洪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关于《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专家来信及意见

    编者:我刊2011年4月第20卷第4期第43 8页“病案报告”栏目刊登《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后,收到重庆医科大学时德教授来信,对该文提出了质疑及自己的意见.编者随即要求作者给予答复,并邀请相关专家对该文发表意见,现将各位专家的意见、观点及作者的回复全文照登,以飨读者.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超声刀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超声刀与电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使用超声刀(30例)与电刀(32例)行根治术两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超声刀组和电刀组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6 ±2)cm和(15±4)cm,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6)mL和(150±3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25)min和(145±30)min,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3±6)个和(12±5)个,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超声刀组术后镇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引流量优于电刀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无差异(均P>0.05).结论 开放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超声刀较使用电刀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刘细平;王劲;谭祥云;谢歌;刘立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慢性传输性便秘模型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结肠雌激素受体β的分布与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传输性便秘(STC)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结肠雌激素受体β(ERβ)的分布与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STC大鼠模型,以电化学发光法、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STC大鼠与正常大鼠血清性激素及结肠ERβ的分布与表达.结果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发现,STC大鼠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及睾酮(Testo)与正常大鼠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ERβ主要分布于大鼠结肠的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且STC大鼠ERβ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大鼠.Western blot显示,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表达较正常大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 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表达量降低,ERβ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STC的发病机制.

    作者:张广军;王崇树;魏寿江;夏术森;童卫东;刘宝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附214例报告

    目的 探讨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式对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4例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结果 采用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式对肛周脓肿一次性治愈率达到96.7%;术后形成肛瘘7例(3.2%),其中3例属于患者术后没有及时换药而形成皮下瘘,另4例则是没有找到真正内口切开而造成肛瘘复发.术后有较明显肛门疼痛6例(2.8%),使用镇痛药经止痛泵静滴或肌注后缓减.发热体温> 38°患者23例(10.7%),采用先锋必或两种抗生素联合静滴,加强局部伤口护理,均在3~5d内得到控制.结论 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能够有效地一次性根治坐骨直肠间隙、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术后并发症少,再形成肛瘘的机率低.

    作者:罗永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中HSP70和HSP90α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α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SP 70和HSP 90α在58例大肠癌和24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HSP 70和HSP 90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和77.6%,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5).两种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浸润肌层的深度有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31,P<0.05).HSP 70和HSP 90α表达阳性者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 HSP 70和HSP 90α的异常表达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对两者的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东星;郎力;于万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在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 对比研究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和传统Hartmann术的优劣势.方法 对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2例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2例中有29例成功植入支架后行手术切除一期吻合;B组30例均行标准Hartmann术.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和随访期存活率等.采用x2检验和Log-ra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组32例中有3例结肠癌患者于肠道支架植入术后4~5d内出现肠道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余29例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治疗,术后10~18 d痊愈出院.B组与A组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随访存活率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支架减压在治疗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与传统Hartmann手术相比,短期优势明显,远期并无优势.

    作者:韩文健;王博;吴河水;杨再美;冉明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肠肌纤维母细胞在克罗恩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肠肌纤维母细胞(IMF)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与上皮细胞损伤修复异常、细胞外基质沉积及纤维化效应有关,在克罗恩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笔者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肠肌纤维母细胞在克罗恩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郑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施行的直肠癌前切除术(AR)3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 36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3例(0.83%,3/360),吻合口瘘9例(2.5%,9/360),吻合口狭窄12例(3.33%,12/360).3例吻合口大出血立即再次手术止血,7例吻合口瘘经双引流管冲洗后治愈,1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均经扩肛后好转.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应重视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大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高志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肠梗阻的临床诊治:附268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6年来收治的268例不同类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8例中机械性肠梗阻216例(80.6%),其中肠粘连165例,肠道肿瘤25例,异物2例,粪块10例,肠套叠5例,肠扭转3例,腹内疝2例,腹外疝3例,柿石1例;动力性肠梗阻43例(16.0%),其中腹腔内急性炎症16例,低血钾21例,脊柱外伤6例;血运性肠梗阻9例(3.4%).本组268例非手术治疗211例(78.7%),1例血运性肠梗阻合并急性心梗入院后24 h内死亡,其余210非手术治疗者无死亡病例;手术57例(21.3%),术后死亡6例(2.2%).结论 各种原因所致肠粘连仍是肠梗阻常见的原因,其中以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多,在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非手术方法仍是治疗肠梗阻的首选方法,在动态观察症状、体征、腹部立位平片、腹部彩超的情况下,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死亡的发生率.

    作者:孙茂;周辉;牟洪超;郭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胃癌腹膜转移相关基因的检测

    目的 筛选与胃癌腹膜转移相关的基因,为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裸鼠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皮下移植瘤模型,鼠间传3代后移植小瘤块到裸鼠胃壁,收集原发灶和转移灶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胃癌原发灶和转移灶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RT-PCR法检验基因芯片的结果.结果 共建立胃癌原位移植裸鼠15只,胃壁成瘤率为100%(15/15),腹膜转移发生率为40.0%(6/15).芯片杂交分析筛选出192个上调基因和139个下调基因;RT-PCR验证高表达的再生基因Ⅳ(Reg Ⅳ),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情况相符.结论 胃癌原发灶与腹膜转移灶之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可能在胃癌的腹膜转移中起了促进作用.

    作者:段树全;刘琳;王殿栋;王小利;何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382例胆道疾病的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道疾病的手术要点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南地区藏医医院382例胆道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包括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探查及保胆取石手术.结果 382例患者中胆囊结石380例,其中充填型结石11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另胆囊息肉2例(占0.52%).平均胆囊壁厚(4.1 ±1.3)mm.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79例,中转开腹17例,LC成功率(95.5%);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1例;保胆取石2例.胆总管损伤3例,经及时处理均痊愈.结论 西藏地区的胆囊结石多合并有明显炎症,胆囊壁厚,充填型结石多.手术操作较困难,但只要重视Calot三角的操作,腹腔镜下治疗胆道疾病是安全、有效、可靠的.

    作者:巴桑;巴桑旺堆;刘合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组织中硒蛋白-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硒蛋白-P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大肠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和2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硒蛋白-P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和55.7%,在正常黏膜组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后者明显高于前两者(P<0.05),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其他病理学因素无关.结论 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提示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姜甦;桑温昌;崔萌;李兆德;房玉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原发性空、回肠癌的诊治:附14例报告

    目的 探讨原发性空、回肠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其主要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01医院2000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4例空、回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空、回肠癌男女均可发病,全组男:女为1:6;临床以腹痛、腹胀、便血、贫血、腹部包块及肠梗阻等症状为其主要表现.全组空肠癌9例,回肠癌5例,13例行癌肿切除术,其中5例行术后化疗2~6个周期,1例伴肝转移并腹水,仅行活检术并术后支持治疗.全组术前诊断率低于50%,术后3年生存率为50.0%;肿瘤分化程度越高、淋巴转移越少、距屈氏韧带越远,其术后生存率越高,反之则越低.结论 空、回肠癌的术前诊断困难,需要B超,CT,内镜等辅助检查,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肿瘤切除术后生存率高.

    作者:朱延朋;李伟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DYX1C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10例正常胃组织和40例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DYX1C1基因V2剪切体在正常胃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32.5%,72.5%,V3剪切体在上述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0%及40.0%;V2,V3剪切体在各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YX1C1基因V2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有关,与肿瘤细胞分化无关;V3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均无关.结论 DYX1C1基因mRNA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曹勤洪;刘福坤;姚学权;陈彻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在晚期食管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在治疗晚期食管癌中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笔者收治的15例晚期食管癌患者行X-线引导胃造瘘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一次顺利完成操作,用时约5~10 min.术后出现造瘘管周渗血l例,术后出现造瘘口感染3例,均经及时处理后治愈;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发症.结论 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作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食管癌患者行胃肠道营养的途径.

    作者:张志伟;尹昌生;王守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Ⅲ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比率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索Ⅲ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比率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47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比率(MLR)的中位数分为3个组:低比率组(≤0.21),中比率组(>0.21 ~0.42),高比率组(>0.42).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病理因素和5年生存率的差别,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247例Ⅲ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比率为0.02~1.00,中位数为0.21,在低比率组中,高中分化的结直肠癌的所占比例(57.9%,113/195)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的比例(23.1%,12/52)(P<0.01);≥12枚病检淋巴结的结直肠癌所占比例(56.5%,95/168)明显高于<12枚淋巴结的比例(38.0%,30/79)(P<0.05).低比率组、中比率组、高比率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7.4%,28.8%,6.3%,3组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比率是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MLR是判断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邱成志;吴友谊;王春晓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临时性粪便转流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54例)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与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9%)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7.5%)(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0%)(P<0.05).结论 对于高危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推荐使用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来转流粪便.

    作者:崔伟;陈纲;左富义;孙亮;于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环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物切除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痕隐蔽,维护体容效果肯定.结论 经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美观、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陆玉琴;宋勇罡;孙爱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