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空、回肠癌的诊治:附14例报告

朱延朋;李伟华

关键词:小肠肿瘤, 原发性/诊断, 原发性/外科学,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空、回肠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其主要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01医院2000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4例空、回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空、回肠癌男女均可发病,全组男:女为1:6;临床以腹痛、腹胀、便血、贫血、腹部包块及肠梗阻等症状为其主要表现.全组空肠癌9例,回肠癌5例,13例行癌肿切除术,其中5例行术后化疗2~6个周期,1例伴肝转移并腹水,仅行活检术并术后支持治疗.全组术前诊断率低于50%,术后3年生存率为50.0%;肿瘤分化程度越高、淋巴转移越少、距屈氏韧带越远,其术后生存率越高,反之则越低.结论 空、回肠癌的术前诊断困难,需要B超,CT,内镜等辅助检查,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肿瘤切除术后生存率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 男,50岁.患者20 d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肿块,大小似“杏仁”,有轻度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自觉肿块呈进行性增大趋势.我院门诊以“颈部肿块性质待查”收住我科.体检: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右叶可触及大小约5.0 cm×4.0 cm的肿块,质硬,表面光滑,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左侧甲状腺无肿大.双侧颈、锁骨上及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王旺;波拉提·沙依提;马依尔·马合木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DYX1C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10例正常胃组织和40例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DYX1C1基因V2剪切体在正常胃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32.5%,72.5%,V3剪切体在上述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0%及40.0%;V2,V3剪切体在各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YX1C1基因V2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有关,与肿瘤细胞分化无关;V3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均无关.结论 DYX1C1基因mRNA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曹勤洪;刘福坤;姚学权;陈彻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移植物抗肿瘤效应及其应用于大肠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从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经验的新数据表明,异基因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产生类似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R)的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VT),并对实体瘤如大肠癌有治疗作用.笔者就allo-HSCT中产生GVT及其GVT的免疫机制和近几年本allo-HSCT在大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Bmi-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4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Bmi-1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Bmi-1mRNA阳性表达率为72.7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3.64%)(P<0.05);Bmi-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患者中Bmi-1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阴性患者(P<0.05).但Bmi-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1的表达上升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杨国保;王洪华;张志强;陆飞;戴存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临时性粪便转流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54例)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与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9%)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7.5%)(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0%)(P<0.05).结论 对于高危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推荐使用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来转流粪便.

    作者:崔伟;陈纲;左富义;孙亮;于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关于《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专家来信及意见

    编者:我刊2011年4月第20卷第4期第43 8页“病案报告”栏目刊登《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后,收到重庆医科大学时德教授来信,对该文提出了质疑及自己的意见.编者随即要求作者给予答复,并邀请相关专家对该文发表意见,现将各位专家的意见、观点及作者的回复全文照登,以飨读者.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TAG72和GRP94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研究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肿瘤相关糖蛋白72(TAG72)和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将49例胃癌,20例癌旁组织,36例淋巴结转移灶及80例不同类型胃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或胃镜活检标本行常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AG72和GRP94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TAG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及各类型胃良性病变(P<0.05或P<0.01);TAG72和/或GRP94阳性表达的癌旁组织及胃良性病变黏膜上皮均呈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胃癌原发灶与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之间TAG 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浸润深度T1+T2者、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器官转移者TAG 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浸润深度T3 +T4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者(P<0.05或P<0.01);组织学分级Ⅱ级及N1站淋巴结转移者TAG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低于组织学Ⅲ+ Ⅳ级及N2+N3站淋巴结转移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AG72和GRP94表达水平对胃癌发生、进展和临床生物学行为方面可能有促进作用,TAG72和/或GRP94阳性表达的胃癌预后不良.

    作者:刘栋才;周建平;袁联文;舒国顺;任峰;周家鹏;杨竹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笔者就目前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进展,从病因、肉芽肿形成的条件和成分、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牛洪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附8例报告

    目的 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8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59岁(48 ~69岁).有垂体瘤肢端肥大病史10 ~30年,2例已行垂体瘤治疗.术前检测激素水平和MRI及CT影像学检查.经纤维结肠镜活检确定为结直肠癌.所有患者均按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分期为Dukes B,C期.术后均辅以化疗.术后并发症有肺部感染,高血压,高血糖,低钾血症等,均经对症处理好转,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1例自动出院(后失访).7例随访2 ~44个月,均健在.结论 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应先按结直肠癌进行综合治疗,视情况处理垂体腺瘤.

    作者:伍韶斌;陈志康;陈晋湘;葛杰;袁伟杰;裴海平;陈子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施行的直肠癌前切除术(AR)3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 36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3例(0.83%,3/360),吻合口瘘9例(2.5%,9/360),吻合口狭窄12例(3.33%,12/360).3例吻合口大出血立即再次手术止血,7例吻合口瘘经双引流管冲洗后治愈,1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均经扩肛后好转.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应重视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大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高志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术前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意义

    目的 探讨CT仿真结肠镜(CTVC)对于大肠癌术前定性和定位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行CTVC和结肠镜检查并手术治疗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51例大肠癌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中证实CTVC的检出率为100%,结肠镜检查的检出率为92.0%.CTVC定位准确(100%),结肠镜检查定位符合率为93.6%.CTVC术前临床分期准确率是94.1%.结论 CTVC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判断肠外浸润转移范围、在重度肠腔狭窄时观察近端肠段,综合分析肿瘤的性质和确定肿瘤的部位,并与结肠镜检查形成互补,对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和选择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庄晓泉;林惠岚;李玉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次肝切除术的疗效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再次肝切除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次肝切除术和6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内科化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手术组和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51.1%,27.9%和65.7%,20.6%,3.0%(P<0.05或P<0.01).再次肝切除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6%.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脏复发转移灶个数,切缘情况,CEA,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有肝脏复发转移灶个数和肿瘤大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再次肝切除术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是安全的治疗方案,肿瘤负荷较小(癌直径<5 cm和转移灶<3个)的患者预后较好;再次手术可以延长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周进学;曹新广;陈小兵;韩风;丁月超;万百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Wnt/β-catenin通路与KLF4在胃肠道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β-catenin作为Wnt通路的核心蛋白,调节Wnt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参与细胞增殖的调控和转录,介导同型细胞间的黏附从而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β-catenin基因突变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其功能激活和在核内聚积,调节肿瘤发生发展、弥散甚至转移.转录因子KLF4主要在分化期的胃肠道上皮等细胞内高表达,主要生理功能为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KLF4在多种胃肠道肿瘤中表达降低,且敲除胃肠道上皮KLF4后,胃肠道上皮呈增殖及分化改变,这表明KLF4是维持胃肠道上皮稳态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对β-catemn与KLF4相互作用对胃肠道肿瘤生物行为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张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治疗直肠肛管疾病:附51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治疗直肠肛管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51例不同肛管直肠病变,采用渐进性“掘进式”操作行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不同的直肠病变采用了本术式,包括了直肠狭窄5例,良性肿瘤2例,广基息肉2例,直肠脱垂10例,早期直肠癌8例,严重痔疮15例,盆底综合征6例,直肠阴道瘘3例.随访5年以上,未见病灶复发,无并发症,效果良好.结论 该术式可作为肛门直肠良性病变及早期恶性病变外科治疗的一种选择方法,治疗重度痔疮亦优于其他术式.

    作者:唐贤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奥沙利铂联合低分子柑橘果胶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LOHP)联合低分子柑橘果胶(LCP)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LOHP单药及LOHP联合LCP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仅检测以上两组给药处理HCT116细胞的凋亡比例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分析procaspase-3,-8,-9,PARP的变化.结果 两实验组对HCT116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组抑制作用较LOHP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均能使HCT116细胞凋亡比例增加;联合组较LOHP组细胞凋亡更显著(P<0.01).两组均出现G0/G1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加;联合组较LOHP组增加更为显著(P<0.01).两组均出现procaspase-3,-9,PARP蛋白的表达下调,联合组较LOHP组下调更加明显;两组间procaspase-8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LCP能增加LOHP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该效应可能与细胞周期的调节以及活化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汪峰;刘海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环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物切除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痕隐蔽,维护体容效果肯定.结论 经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美观、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陆玉琴;宋勇罡;孙爱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肿瘤浸润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TL)表达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6年间收治的生存期≥5年及≤3年的大肠癌患者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CD4和CD8 T淋巴细胞在大肠癌组织内表达率分别为28.3%(17/60)及41.6%(25/60),大肠癌癌巢内的CD4和CD8表达均明显低于间质内(均P<0.05),癌组织中CD4和CD8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患者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相关;A+B期患者CD4和CD8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D期患者;而生存期≥5年组CD4和CD8表达率均明显高于≤3年死亡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大肠癌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有关(P<0.05).结论 大肠癌组织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指标;癌组织中TTL低密度浸润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杨伟明;赵洪远;王超宇;刘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肠梗阻的临床诊治:附268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6年来收治的268例不同类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8例中机械性肠梗阻216例(80.6%),其中肠粘连165例,肠道肿瘤25例,异物2例,粪块10例,肠套叠5例,肠扭转3例,腹内疝2例,腹外疝3例,柿石1例;动力性肠梗阻43例(16.0%),其中腹腔内急性炎症16例,低血钾21例,脊柱外伤6例;血运性肠梗阻9例(3.4%).本组268例非手术治疗211例(78.7%),1例血运性肠梗阻合并急性心梗入院后24 h内死亡,其余210非手术治疗者无死亡病例;手术57例(21.3%),术后死亡6例(2.2%).结论 各种原因所致肠粘连仍是肠梗阻常见的原因,其中以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多,在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非手术方法仍是治疗肠梗阻的首选方法,在动态观察症状、体征、腹部立位平片、腹部彩超的情况下,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死亡的发生率.

    作者:孙茂;周辉;牟洪超;郭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外周血中生存素的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检测外周血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ELISA)方法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其中51例患者进行36个月随访,比较复发及转移时间与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95例结肠癌患者中35例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36.8%).肿瘤高中分化及低未分化患者survivin mRNA表达率分别为31.0%和45.0%(P<0.05),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者表达率为44.0%,高于侵及黏膜下层及肌层者(20.0%)(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表达率为47.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19.4%)(P<0.05).随访发现外周血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47.3%)明显高于阴性患者(16.6%).提示survivin mRNA在外周血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但与肿瘤部位无明显关系.结论 外周血survivin阳性患者易于复发或转移;外周血survivin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金龙;李森龙;李雪;张学军;孙志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在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 对比研究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和传统Hartmann术的优劣势.方法 对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2例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2例中有29例成功植入支架后行手术切除一期吻合;B组30例均行标准Hartmann术.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和随访期存活率等.采用x2检验和Log-ra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组32例中有3例结肠癌患者于肠道支架植入术后4~5d内出现肠道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余29例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治疗,术后10~18 d痊愈出院.B组与A组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随访存活率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支架减压在治疗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与传统Hartmann手术相比,短期优势明显,远期并无优势.

    作者:韩文健;王博;吴河水;杨再美;冉明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