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Wnt/β-catenin通路与KLF4在胃肠道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张能

关键词:胃肠肿瘤, Wnt/β-catenin, Krüppel样因子4(KLF4), 综述文献
摘要:β-catenin作为Wnt通路的核心蛋白,调节Wnt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参与细胞增殖的调控和转录,介导同型细胞间的黏附从而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β-catenin基因突变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其功能激活和在核内聚积,调节肿瘤发生发展、弥散甚至转移.转录因子KLF4主要在分化期的胃肠道上皮等细胞内高表达,主要生理功能为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KLF4在多种胃肠道肿瘤中表达降低,且敲除胃肠道上皮KLF4后,胃肠道上皮呈增殖及分化改变,这表明KLF4是维持胃肠道上皮稳态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对β-catemn与KLF4相互作用对胃肠道肿瘤生物行为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空、回肠癌的诊治:附14例报告

    目的 探讨原发性空、回肠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其主要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01医院2000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4例空、回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空、回肠癌男女均可发病,全组男:女为1:6;临床以腹痛、腹胀、便血、贫血、腹部包块及肠梗阻等症状为其主要表现.全组空肠癌9例,回肠癌5例,13例行癌肿切除术,其中5例行术后化疗2~6个周期,1例伴肝转移并腹水,仅行活检术并术后支持治疗.全组术前诊断率低于50%,术后3年生存率为50.0%;肿瘤分化程度越高、淋巴转移越少、距屈氏韧带越远,其术后生存率越高,反之则越低.结论 空、回肠癌的术前诊断困难,需要B超,CT,内镜等辅助检查,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肿瘤切除术后生存率高.

    作者:朱延朋;李伟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关于《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专家来信及意见

    编者:我刊2011年4月第20卷第4期第43 8页“病案报告”栏目刊登《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全身多器官转移1例》后,收到重庆医科大学时德教授来信,对该文提出了质疑及自己的意见.编者随即要求作者给予答复,并邀请相关专家对该文发表意见,现将各位专家的意见、观点及作者的回复全文照登,以飨读者.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组织中硒蛋白-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硒蛋白-P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大肠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和2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硒蛋白-P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和55.7%,在正常黏膜组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后者明显高于前两者(P<0.05),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其他病理学因素无关.结论 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提示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姜甦;桑温昌;崔萌;李兆德;房玉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Wnt/β-catenin通路与KLF4在胃肠道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β-catenin作为Wnt通路的核心蛋白,调节Wnt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参与细胞增殖的调控和转录,介导同型细胞间的黏附从而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β-catenin基因突变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其功能激活和在核内聚积,调节肿瘤发生发展、弥散甚至转移.转录因子KLF4主要在分化期的胃肠道上皮等细胞内高表达,主要生理功能为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KLF4在多种胃肠道肿瘤中表达降低,且敲除胃肠道上皮KLF4后,胃肠道上皮呈增殖及分化改变,这表明KLF4是维持胃肠道上皮稳态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对β-catemn与KLF4相互作用对胃肠道肿瘤生物行为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张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Ⅲ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比率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索Ⅲ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比率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47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比率(MLR)的中位数分为3个组:低比率组(≤0.21),中比率组(>0.21 ~0.42),高比率组(>0.42).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病理因素和5年生存率的差别,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247例Ⅲ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比率为0.02~1.00,中位数为0.21,在低比率组中,高中分化的结直肠癌的所占比例(57.9%,113/195)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的比例(23.1%,12/52)(P<0.01);≥12枚病检淋巴结的结直肠癌所占比例(56.5%,95/168)明显高于<12枚淋巴结的比例(38.0%,30/79)(P<0.05).低比率组、中比率组、高比率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7.4%,28.8%,6.3%,3组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比率是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MLR是判断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邱成志;吴友谊;王春晓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中HSP70和HSP90α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α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SP 70和HSP 90α在58例大肠癌和24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HSP 70和HSP 90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和77.6%,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5).两种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浸润肌层的深度有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31,P<0.05).HSP 70和HSP 90α表达阳性者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 HSP 70和HSP 90α的异常表达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对两者的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东星;郎力;于万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胃癌腹膜转移相关基因的检测

    目的 筛选与胃癌腹膜转移相关的基因,为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裸鼠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皮下移植瘤模型,鼠间传3代后移植小瘤块到裸鼠胃壁,收集原发灶和转移灶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胃癌原发灶和转移灶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RT-PCR法检验基因芯片的结果.结果 共建立胃癌原位移植裸鼠15只,胃壁成瘤率为100%(15/15),腹膜转移发生率为40.0%(6/15).芯片杂交分析筛选出192个上调基因和139个下调基因;RT-PCR验证高表达的再生基因Ⅳ(Reg Ⅳ),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情况相符.结论 胃癌原发灶与腹膜转移灶之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可能在胃癌的腹膜转移中起了促进作用.

    作者:段树全;刘琳;王殿栋;王小利;何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施行的直肠癌前切除术(AR)3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 36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3例(0.83%,3/360),吻合口瘘9例(2.5%,9/360),吻合口狭窄12例(3.33%,12/360).3例吻合口大出血立即再次手术止血,7例吻合口瘘经双引流管冲洗后治愈,1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均经扩肛后好转.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应重视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大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高志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肠梗阻的临床诊治:附268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6年来收治的268例不同类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8例中机械性肠梗阻216例(80.6%),其中肠粘连165例,肠道肿瘤25例,异物2例,粪块10例,肠套叠5例,肠扭转3例,腹内疝2例,腹外疝3例,柿石1例;动力性肠梗阻43例(16.0%),其中腹腔内急性炎症16例,低血钾21例,脊柱外伤6例;血运性肠梗阻9例(3.4%).本组268例非手术治疗211例(78.7%),1例血运性肠梗阻合并急性心梗入院后24 h内死亡,其余210非手术治疗者无死亡病例;手术57例(21.3%),术后死亡6例(2.2%).结论 各种原因所致肠粘连仍是肠梗阻常见的原因,其中以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多,在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非手术方法仍是治疗肠梗阻的首选方法,在动态观察症状、体征、腹部立位平片、腹部彩超的情况下,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死亡的发生率.

    作者:孙茂;周辉;牟洪超;郭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治疗直肠肛管疾病:附51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治疗直肠肛管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51例不同肛管直肠病变,采用渐进性“掘进式”操作行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不同的直肠病变采用了本术式,包括了直肠狭窄5例,良性肿瘤2例,广基息肉2例,直肠脱垂10例,早期直肠癌8例,严重痔疮15例,盆底综合征6例,直肠阴道瘘3例.随访5年以上,未见病灶复发,无并发症,效果良好.结论 该术式可作为肛门直肠良性病变及早期恶性病变外科治疗的一种选择方法,治疗重度痔疮亦优于其他术式.

    作者:唐贤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碳酸酐酶Ⅸ与直肠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缺氧标记物碳酸酐酶Ⅸ(CA-Ⅸ)在直肠癌患者不同部位表达和对直肠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以及在直肠癌发生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Ⅸ在正常直肠组织,直肠腺瘤,直肠癌原发癌灶,系膜组织,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MTT法检测CA抑制剂乙酰唑胺对体外直肠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判断CA-IX作为直肠癌相关蛋白和转移相关因子的意义.结果 直肠癌癌灶CA-IX阳性率(74.2%)明显高于直肠腺瘤(16.7%)(P<0.01),而正常直肠组织无CA-Ⅸ表达.癌灶和系膜组织中CA-Ⅸ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N0组癌灶CA-Ⅸ阳性率(85.5%)高于N1组(66.7%)和N2组(64.5%)(均P<0.05);N0组系膜组织CA-Ⅸ阳性率(5.5%)低于N1组(26.2%)和N2组(29.0%)(均P<0.05).乙酰唑胺能提高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体外对直肠癌细胞杀伤能力(P<0.05).结论 CA-Ⅸ能促进直肠癌细胞增殖,与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直肠癌相关肿瘤标记物,但不宜作为癌转移相关因子.

    作者:张蓓;黄汉涛;王志刚;刘晓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肿瘤浸润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TL)表达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6年间收治的生存期≥5年及≤3年的大肠癌患者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CD4和CD8 T淋巴细胞在大肠癌组织内表达率分别为28.3%(17/60)及41.6%(25/60),大肠癌癌巢内的CD4和CD8表达均明显低于间质内(均P<0.05),癌组织中CD4和CD8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患者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相关;A+B期患者CD4和CD8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D期患者;而生存期≥5年组CD4和CD8表达率均明显高于≤3年死亡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大肠癌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有关(P<0.05).结论 大肠癌组织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指标;癌组织中TTL低密度浸润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杨伟明;赵洪远;王超宇;刘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附214例报告

    目的 探讨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式对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4例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结果 采用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式对肛周脓肿一次性治愈率达到96.7%;术后形成肛瘘7例(3.2%),其中3例属于患者术后没有及时换药而形成皮下瘘,另4例则是没有找到真正内口切开而造成肛瘘复发.术后有较明显肛门疼痛6例(2.8%),使用镇痛药经止痛泵静滴或肌注后缓减.发热体温> 38°患者23例(10.7%),采用先锋必或两种抗生素联合静滴,加强局部伤口护理,均在3~5d内得到控制.结论 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能够有效地一次性根治坐骨直肠间隙、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术后并发症少,再形成肛瘘的机率低.

    作者:罗永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382例胆道疾病的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道疾病的手术要点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南地区藏医医院382例胆道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包括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探查及保胆取石手术.结果 382例患者中胆囊结石380例,其中充填型结石11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另胆囊息肉2例(占0.52%).平均胆囊壁厚(4.1 ±1.3)mm.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79例,中转开腹17例,LC成功率(95.5%);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1例;保胆取石2例.胆总管损伤3例,经及时处理均痊愈.结论 西藏地区的胆囊结石多合并有明显炎症,胆囊壁厚,充填型结石多.手术操作较困难,但只要重视Calot三角的操作,腹腔镜下治疗胆道疾病是安全、有效、可靠的.

    作者:巴桑;巴桑旺堆;刘合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Bmi-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4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Bmi-1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Bmi-1mRNA阳性表达率为72.7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3.64%)(P<0.05);Bmi-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患者中Bmi-1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阴性患者(P<0.05).但Bmi-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1的表达上升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杨国保;王洪华;张志强;陆飞;戴存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外周血中生存素的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检测外周血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ELISA)方法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其中51例患者进行36个月随访,比较复发及转移时间与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95例结肠癌患者中35例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36.8%).肿瘤高中分化及低未分化患者survivin mRNA表达率分别为31.0%和45.0%(P<0.05),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者表达率为44.0%,高于侵及黏膜下层及肌层者(20.0%)(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表达率为47.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19.4%)(P<0.05).随访发现外周血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47.3%)明显高于阴性患者(16.6%).提示survivin mRNA在外周血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但与肿瘤部位无明显关系.结论 外周血survivin阳性患者易于复发或转移;外周血survivin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金龙;李森龙;李雪;张学军;孙志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在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 对比研究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和传统Hartmann术的优劣势.方法 对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2例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2例中有29例成功植入支架后行手术切除一期吻合;B组30例均行标准Hartmann术.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和随访期存活率等.采用x2检验和Log-ra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组32例中有3例结肠癌患者于肠道支架植入术后4~5d内出现肠道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余29例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治疗,术后10~18 d痊愈出院.B组与A组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随访存活率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支架减压在治疗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与传统Hartmann手术相比,短期优势明显,远期并无优势.

    作者:韩文健;王博;吴河水;杨再美;冉明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环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物切除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痕隐蔽,维护体容效果肯定.结论 经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美观、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陆玉琴;宋勇罡;孙爱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年7个月期间收治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症状以腹痛多见(54例),其次是以返酸、恶心、呕吐等症状(21例),主要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和内镜检查诊断.68例行保守治疗,其中1例出现病情反复,行憩室旷置术(胃大部切除、胃肠吻合术,Billroth Ⅱ).37例经外科治疗,其中22例因合并胆道系统疾病行相关手术;11例反复发作憩室炎行憩室旷置手术(5例)或切除手术(6例);4例行其他手术.105例均随访1年,未见明显不适.结论 十二指肠憩室的症状以腹痛为主,多经消化内镜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多数可以保守治疗,外科治疗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思珍;王新波;戴洪山;韩建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三管冲洗引流在预防直肠癌TME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管冲洗引流减压对预防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意义.方法 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外研究所3年间收治的332例TME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66例.A组放置自制三管行冲洗引流;B组用常规引流,两组引流管均置于直肠内吻合口上5 cm处.观察两组肛管直肠压力的变化及瘘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4天肛管直肠压力高.A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B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1例(6.62%,11/166),术后第4天瘘发生的例数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1.389,P=0.001).B组吻合口瘘中9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2例行近端肠造瘘转流术治愈.两组均无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三管冲洗引流减压能有效地预防TME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作者:马留学;李景永;王瑜;邹忠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