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癌中HSP70和HSP90α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东星;郎力;于万军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病理学, 热休克蛋白70, 热休克蛋白90α,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α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SP 70和HSP 90α在58例大肠癌和24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HSP 70和HSP 90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和77.6%,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5).两种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浸润肌层的深度有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31,P<0.05).HSP 70和HSP 90α表达阳性者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 HSP 70和HSP 90α的异常表达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对两者的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手术组医师施行的38例腹腔镜与70例开腹切除术治疗局部再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前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剂用量、切口感染数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7%和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安全有效,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更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吾买尔江·买买提;段绍斌;居来提艾力;杨东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在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 对比研究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和传统Hartmann术的优劣势.方法 对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2例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2例中有29例成功植入支架后行手术切除一期吻合;B组30例均行标准Hartmann术.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和随访期存活率等.采用x2检验和Log-ra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组32例中有3例结肠癌患者于肠道支架植入术后4~5d内出现肠道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余29例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治疗,术后10~18 d痊愈出院.B组与A组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随访存活率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支架减压在治疗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与传统Hartmann手术相比,短期优势明显,远期并无优势.

    作者:韩文健;王博;吴河水;杨再美;冉明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382例胆道疾病的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道疾病的手术要点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南地区藏医医院382例胆道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包括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探查及保胆取石手术.结果 382例患者中胆囊结石380例,其中充填型结石11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另胆囊息肉2例(占0.52%).平均胆囊壁厚(4.1 ±1.3)mm.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79例,中转开腹17例,LC成功率(95.5%);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1例;保胆取石2例.胆总管损伤3例,经及时处理均痊愈.结论 西藏地区的胆囊结石多合并有明显炎症,胆囊壁厚,充填型结石多.手术操作较困难,但只要重视Calot三角的操作,腹腔镜下治疗胆道疾病是安全、有效、可靠的.

    作者:巴桑;巴桑旺堆;刘合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末端回肠双腔造口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临时性粪便转流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分为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54例)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与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9%)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7.5%)(P<0.05);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0.0%)明显低于横结肠双腔造口组(32.0%)(P<0.05).结论 对于高危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推荐使用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来转流粪便.

    作者:崔伟;陈纲;左富义;孙亮;于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附8例报告

    目的 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8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59岁(48 ~69岁).有垂体瘤肢端肥大病史10 ~30年,2例已行垂体瘤治疗.术前检测激素水平和MRI及CT影像学检查.经纤维结肠镜活检确定为结直肠癌.所有患者均按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分期为Dukes B,C期.术后均辅以化疗.术后并发症有肺部感染,高血压,高血糖,低钾血症等,均经对症处理好转,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1例自动出院(后失访).7例随访2 ~44个月,均健在.结论 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应先按结直肠癌进行综合治疗,视情况处理垂体腺瘤.

    作者:伍韶斌;陈志康;陈晋湘;葛杰;袁伟杰;裴海平;陈子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Bmi-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4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Bmi-1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Bmi-1mRNA阳性表达率为72.7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3.64%)(P<0.05);Bmi-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患者中Bmi-1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阴性患者(P<0.05).但Bmi-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1的表达上升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杨国保;王洪华;张志强;陆飞;戴存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附214例报告

    目的 探讨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式对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4例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结果 采用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式对肛周脓肿一次性治愈率达到96.7%;术后形成肛瘘7例(3.2%),其中3例属于患者术后没有及时换药而形成皮下瘘,另4例则是没有找到真正内口切开而造成肛瘘复发.术后有较明显肛门疼痛6例(2.8%),使用镇痛药经止痛泵静滴或肌注后缓减.发热体温> 38°患者23例(10.7%),采用先锋必或两种抗生素联合静滴,加强局部伤口护理,均在3~5d内得到控制.结论 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能够有效地一次性根治坐骨直肠间隙、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术后并发症少,再形成肛瘘的机率低.

    作者:罗永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奥沙利铂联合低分子柑橘果胶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LOHP)联合低分子柑橘果胶(LCP)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LOHP单药及LOHP联合LCP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仅检测以上两组给药处理HCT116细胞的凋亡比例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分析procaspase-3,-8,-9,PARP的变化.结果 两实验组对HCT116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组抑制作用较LOHP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均能使HCT116细胞凋亡比例增加;联合组较LOHP组细胞凋亡更显著(P<0.01).两组均出现G0/G1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加;联合组较LOHP组增加更为显著(P<0.01).两组均出现procaspase-3,-9,PARP蛋白的表达下调,联合组较LOHP组下调更加明显;两组间procaspase-8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LCP能增加LOHP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该效应可能与细胞周期的调节以及活化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汪峰;刘海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附15例报告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行胃癌或结肠癌切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0年12月15例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区域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或复发胃癌12例,结肠癌3例.结果 中位手术时间6 h(4~12 h),中位术后住院时间21 d(7~63 d).并发症发生率为46.7%(7/15),再手术率为6.7%(1/15),病死率为6.7%(1/15).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2%,44.4%,22.2%.结论 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区域患者的治疗选择.该术式可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肖卫东;李勇;蔡军;李学明;揭志刚;余永欢;李太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外周血中生存素的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检测外周血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ELISA)方法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其中51例患者进行36个月随访,比较复发及转移时间与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95例结肠癌患者中35例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36.8%).肿瘤高中分化及低未分化患者survivin mRNA表达率分别为31.0%和45.0%(P<0.05),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者表达率为44.0%,高于侵及黏膜下层及肌层者(20.0%)(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表达率为47.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19.4%)(P<0.05).随访发现外周血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47.3%)明显高于阴性患者(16.6%).提示survivin mRNA在外周血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但与肿瘤部位无明显关系.结论 外周血survivin阳性患者易于复发或转移;外周血survivin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金龙;李森龙;李雪;张学军;孙志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甲状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 男,50岁.患者20 d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肿块,大小似“杏仁”,有轻度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自觉肿块呈进行性增大趋势.我院门诊以“颈部肿块性质待查”收住我科.体检: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右叶可触及大小约5.0 cm×4.0 cm的肿块,质硬,表面光滑,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左侧甲状腺无肿大.双侧颈、锁骨上及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王旺;波拉提·沙依提;马依尔·马合木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胃癌腹膜转移相关基因的检测

    目的 筛选与胃癌腹膜转移相关的基因,为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裸鼠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皮下移植瘤模型,鼠间传3代后移植小瘤块到裸鼠胃壁,收集原发灶和转移灶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胃癌原发灶和转移灶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RT-PCR法检验基因芯片的结果.结果 共建立胃癌原位移植裸鼠15只,胃壁成瘤率为100%(15/15),腹膜转移发生率为40.0%(6/15).芯片杂交分析筛选出192个上调基因和139个下调基因;RT-PCR验证高表达的再生基因Ⅳ(Reg Ⅳ),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情况相符.结论 胃癌原发灶与腹膜转移灶之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可能在胃癌的腹膜转移中起了促进作用.

    作者:段树全;刘琳;王殿栋;王小利;何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在晚期食管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在治疗晚期食管癌中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笔者收治的15例晚期食管癌患者行X-线引导胃造瘘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一次顺利完成操作,用时约5~10 min.术后出现造瘘管周渗血l例,术后出现造瘘口感染3例,均经及时处理后治愈;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发症.结论 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作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食管癌患者行胃肠道营养的途径.

    作者:张志伟;尹昌生;王守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施行的直肠癌前切除术(AR)3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 36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3例(0.83%,3/360),吻合口瘘9例(2.5%,9/360),吻合口狭窄12例(3.33%,12/360).3例吻合口大出血立即再次手术止血,7例吻合口瘘经双引流管冲洗后治愈,1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均经扩肛后好转.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应重视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大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高志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DYX1C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10例正常胃组织和40例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DYX1C1基因V2剪切体在正常胃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32.5%,72.5%,V3剪切体在上述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0%及40.0%;V2,V3剪切体在各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YX1C1基因V2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有关,与肿瘤细胞分化无关;V3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均无关.结论 DYX1C1基因mRNA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曹勤洪;刘福坤;姚学权;陈彻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直肠癌局部切除术进展

    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排便及性功能影响小等优点.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的选择、辅助性放化疗的应用、补救性手术的实施,以及远期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焦点,笔者就此进行综述.

    作者:宁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间收治的7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患者性别、年龄、肝转移部位、肝转移时间、转移灶数目、转移灶大小、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肝外转移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10个因素,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结直肠癌肝转移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对有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7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时间为(16.5±5.3)个月,3年生存率为12.7%.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部位、转移灶数目、转移灶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肝外转移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7个因素与预后有关,它们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1.279,9.600,8.076,17.376,19.817,24.310,32.267;P<0.05).Cox回归模型表明原发肿瘤分化程度(RR=1.671,95%CI 1.236 ~2.345,P=0.026),淋巴转移(RR=1.658,95% CI1.214 ~2.286,P=0.010),有无肝外转移(RR =2.586,95% CI 1.758 ~6.326,P=0.000)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RR=6.846,95%CI3.624~13.032,P=0.000)与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有密切关系.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肝外转移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是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柯恩明;邹耀祥;何宁;张雪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中HSP70和HSP90α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90α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SP 70和HSP 90α在58例大肠癌和24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HSP 70和HSP 90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0%和77.6%,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5).两种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浸润肌层的深度有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31,P<0.05).HSP 70和HSP 90α表达阳性者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 HSP 70和HSP 90α的异常表达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对两者的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东星;郎力;于万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肠梗阻的临床诊治:附268例分析

    目的 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6年来收治的268例不同类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8例中机械性肠梗阻216例(80.6%),其中肠粘连165例,肠道肿瘤25例,异物2例,粪块10例,肠套叠5例,肠扭转3例,腹内疝2例,腹外疝3例,柿石1例;动力性肠梗阻43例(16.0%),其中腹腔内急性炎症16例,低血钾21例,脊柱外伤6例;血运性肠梗阻9例(3.4%).本组268例非手术治疗211例(78.7%),1例血运性肠梗阻合并急性心梗入院后24 h内死亡,其余210非手术治疗者无死亡病例;手术57例(21.3%),术后死亡6例(2.2%).结论 各种原因所致肠粘连仍是肠梗阻常见的原因,其中以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多,在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非手术方法仍是治疗肠梗阻的首选方法,在动态观察症状、体征、腹部立位平片、腹部彩超的情况下,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死亡的发生率.

    作者:孙茂;周辉;牟洪超;郭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治疗直肠肛管疾病:附51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治疗直肠肛管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51例不同肛管直肠病变,采用渐进性“掘进式”操作行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不同的直肠病变采用了本术式,包括了直肠狭窄5例,良性肿瘤2例,广基息肉2例,直肠脱垂10例,早期直肠癌8例,严重痔疮15例,盆底综合征6例,直肠阴道瘘3例.随访5年以上,未见病灶复发,无并发症,效果良好.结论 该术式可作为肛门直肠良性病变及早期恶性病变外科治疗的一种选择方法,治疗重度痔疮亦优于其他术式.

    作者:唐贤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