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尹昌生;王守彪
目的 研究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肿瘤相关糖蛋白72(TAG72)和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将49例胃癌,20例癌旁组织,36例淋巴结转移灶及80例不同类型胃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或胃镜活检标本行常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AG72和GRP94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TAG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及各类型胃良性病变(P<0.05或P<0.01);TAG72和/或GRP94阳性表达的癌旁组织及胃良性病变黏膜上皮均呈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胃癌原发灶与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之间TAG 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浸润深度T1+T2者、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器官转移者TAG 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浸润深度T3 +T4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者(P<0.05或P<0.01);组织学分级Ⅱ级及N1站淋巴结转移者TAG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低于组织学Ⅲ+ Ⅳ级及N2+N3站淋巴结转移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AG72和GRP94表达水平对胃癌发生、进展和临床生物学行为方面可能有促进作用,TAG72和/或GRP94阳性表达的胃癌预后不良.
作者:刘栋才;周建平;袁联文;舒国顺;任峰;周家鹏;杨竹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物切除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痕隐蔽,维护体容效果肯定.结论 经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美观、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陆玉琴;宋勇罡;孙爱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伴有出血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5月收治的6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表现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病变部位以降部和球部多见,分别经内镜、上消化道钡餐及上腹CT检查确诊.免疫组化检测示:CD117阳性6例,CD34阳性4例,S-100均为阴性,Dog1阳性5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消化道出血可以是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的临床表现并往往是其首发症状,合理选择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检出率.早期根治性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手段.
作者:姜洋;高宇飞;孔大亮;任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在治疗晚期食管癌中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笔者收治的15例晚期食管癌患者行X-线引导胃造瘘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一次顺利完成操作,用时约5~10 min.术后出现造瘘管周渗血l例,术后出现造瘘口感染3例,均经及时处理后治愈;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发症.结论 X-线引导下胃造瘘术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作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食管癌患者行胃肠道营养的途径.
作者:张志伟;尹昌生;王守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4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Bmi-1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Bmi-1mRNA阳性表达率为72.7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3.64%)(P<0.05);Bmi-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患者中Bmi-1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阴性患者(P<0.05).但Bmi-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1的表达上升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杨国保;王洪华;张志强;陆飞;戴存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10例正常胃组织和40例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DYX1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DYX1C1基因V2剪切体在正常胃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32.5%,72.5%,V3剪切体在上述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0%及40.0%;V2,V3剪切体在各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YX1C1基因V2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有关,与肿瘤细胞分化无关;V3剪切体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均无关.结论 DYX1C1基因mRNA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曹勤洪;刘福坤;姚学权;陈彻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者 男,50岁.患者20 d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肿块,大小似“杏仁”,有轻度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自觉肿块呈进行性增大趋势.我院门诊以“颈部肿块性质待查”收住我科.体检: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右叶可触及大小约5.0 cm×4.0 cm的肿块,质硬,表面光滑,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左侧甲状腺无肿大.双侧颈、锁骨上及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王旺;波拉提·沙依提;马依尔·马合木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缺氧标记物碳酸酐酶Ⅸ(CA-Ⅸ)在直肠癌患者不同部位表达和对直肠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以及在直肠癌发生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Ⅸ在正常直肠组织,直肠腺瘤,直肠癌原发癌灶,系膜组织,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MTT法检测CA抑制剂乙酰唑胺对体外直肠癌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判断CA-IX作为直肠癌相关蛋白和转移相关因子的意义.结果 直肠癌癌灶CA-IX阳性率(74.2%)明显高于直肠腺瘤(16.7%)(P<0.01),而正常直肠组织无CA-Ⅸ表达.癌灶和系膜组织中CA-Ⅸ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N0组癌灶CA-Ⅸ阳性率(85.5%)高于N1组(66.7%)和N2组(64.5%)(均P<0.05);N0组系膜组织CA-Ⅸ阳性率(5.5%)低于N1组(26.2%)和N2组(29.0%)(均P<0.05).乙酰唑胺能提高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体外对直肠癌细胞杀伤能力(P<0.05).结论 CA-Ⅸ能促进直肠癌细胞增殖,与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直肠癌相关肿瘤标记物,但不宜作为癌转移相关因子.
作者:张蓓;黄汉涛;王志刚;刘晓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道疾病的手术要点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南地区藏医医院382例胆道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包括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探查及保胆取石手术.结果 382例患者中胆囊结石380例,其中充填型结石11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另胆囊息肉2例(占0.52%).平均胆囊壁厚(4.1 ±1.3)mm.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79例,中转开腹17例,LC成功率(95.5%);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1例;保胆取石2例.胆总管损伤3例,经及时处理均痊愈.结论 西藏地区的胆囊结石多合并有明显炎症,胆囊壁厚,充填型结石多.手术操作较困难,但只要重视Calot三角的操作,腹腔镜下治疗胆道疾病是安全、有效、可靠的.
作者:巴桑;巴桑旺堆;刘合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TL)表达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6年间收治的生存期≥5年及≤3年的大肠癌患者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CD4和CD8 T淋巴细胞在大肠癌组织内表达率分别为28.3%(17/60)及41.6%(25/60),大肠癌癌巢内的CD4和CD8表达均明显低于间质内(均P<0.05),癌组织中CD4和CD8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患者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相关;A+B期患者CD4和CD8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D期患者;而生存期≥5年组CD4和CD8表达率均明显高于≤3年死亡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大肠癌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有关(P<0.05).结论 大肠癌组织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指标;癌组织中TTL低密度浸润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杨伟明;赵洪远;王超宇;刘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肠肌纤维母细胞(IMF)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与上皮细胞损伤修复异常、细胞外基质沉积及纤维化效应有关,在克罗恩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笔者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肠肌纤维母细胞在克罗恩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郑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慢性传输性便秘(STC)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结肠雌激素受体β(ERβ)的分布与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STC大鼠模型,以电化学发光法、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STC大鼠与正常大鼠血清性激素及结肠ERβ的分布与表达.结果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发现,STC大鼠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及睾酮(Testo)与正常大鼠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ERβ主要分布于大鼠结肠的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且STC大鼠ERβ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大鼠.Western blot显示,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表达较正常大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 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表达量降低,ERβ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STC的发病机制.
作者:张广军;王崇树;魏寿江;夏术森;童卫东;刘宝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施行的直肠癌前切除术(AR)3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 36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3例(0.83%,3/360),吻合口瘘9例(2.5%,9/360),吻合口狭窄12例(3.33%,12/360).3例吻合口大出血立即再次手术止血,7例吻合口瘘经双引流管冲洗后治愈,1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均经扩肛后好转.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应重视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大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高志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检测外周血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ELISA)方法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其中51例患者进行36个月随访,比较复发及转移时间与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95例结肠癌患者中35例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36.8%).肿瘤高中分化及低未分化患者survivin mRNA表达率分别为31.0%和45.0%(P<0.05),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者表达率为44.0%,高于侵及黏膜下层及肌层者(20.0%)(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表达率为47.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19.4%)(P<0.05).随访发现外周血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47.3%)明显高于阴性患者(16.6%).提示survivin mRNA在外周血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但与肿瘤部位无明显关系.结论 外周血survivin阳性患者易于复发或转移;外周血survivin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金龙;李森龙;李雪;张学军;孙志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行胃癌或结肠癌切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0年12月15例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区域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或复发胃癌12例,结肠癌3例.结果 中位手术时间6 h(4~12 h),中位术后住院时间21 d(7~63 d).并发症发生率为46.7%(7/15),再手术率为6.7%(1/15),病死率为6.7%(1/15).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2%,44.4%,22.2%.结论 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区域患者的治疗选择.该术式可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肖卫东;李勇;蔡军;李学明;揭志刚;余永欢;李太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治疗直肠肛管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51例不同肛管直肠病变,采用渐进性“掘进式”操作行经肛门直肠肠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例不同的直肠病变采用了本术式,包括了直肠狭窄5例,良性肿瘤2例,广基息肉2例,直肠脱垂10例,早期直肠癌8例,严重痔疮15例,盆底综合征6例,直肠阴道瘘3例.随访5年以上,未见病灶复发,无并发症,效果良好.结论 该术式可作为肛门直肠良性病变及早期恶性病变外科治疗的一种选择方法,治疗重度痔疮亦优于其他术式.
作者:唐贤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研究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支架植入一期吻合术和传统Hartmann术的优劣势.方法 对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2例左侧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32例中有29例成功植入支架后行手术切除一期吻合;B组30例均行标准Hartmann术.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和随访期存活率等.采用x2检验和Log-ra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组32例中有3例结肠癌患者于肠道支架植入术后4~5d内出现肠道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余29例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治疗,术后10~18 d痊愈出院.B组与A组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受益反应、复发转移率、随访存活率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支架减压在治疗左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与传统Hartmann手术相比,短期优势明显,远期并无优势.
作者:韩文健;王博;吴河水;杨再美;冉明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手术组医师施行的38例腹腔镜与70例开腹切除术治疗局部再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前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剂用量、切口感染数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7%和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安全有效,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更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吾买尔江·买买提;段绍斌;居来提艾力;杨东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式对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4例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结果 采用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式对肛周脓肿一次性治愈率达到96.7%;术后形成肛瘘7例(3.2%),其中3例属于患者术后没有及时换药而形成皮下瘘,另4例则是没有找到真正内口切开而造成肛瘘复发.术后有较明显肛门疼痛6例(2.8%),使用镇痛药经止痛泵静滴或肌注后缓减.发热体温> 38°患者23例(10.7%),采用先锋必或两种抗生素联合静滴,加强局部伤口护理,均在3~5d内得到控制.结论 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能够有效地一次性根治坐骨直肠间隙、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术后并发症少,再形成肛瘘的机率低.
作者:罗永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仿真结肠镜(CTVC)对于大肠癌术前定性和定位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行CTVC和结肠镜检查并手术治疗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51例大肠癌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中证实CTVC的检出率为100%,结肠镜检查的检出率为92.0%.CTVC定位准确(100%),结肠镜检查定位符合率为93.6%.CTVC术前临床分期准确率是94.1%.结论 CTVC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判断肠外浸润转移范围、在重度肠腔狭窄时观察近端肠段,综合分析肿瘤的性质和确定肿瘤的部位,并与结肠镜检查形成互补,对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和选择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庄晓泉;林惠岚;李玉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