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吾买尔江·买买提;段绍斌;居来提艾力;杨东鹰

关键词:直肠肿瘤, 肿瘤复发, 局部/外科学, 腹腔镜术, 开腹手术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手术组医师施行的38例腹腔镜与70例开腹切除术治疗局部再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前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剂用量、切口感染数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7%和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安全有效,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更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手术组医师施行的38例腹腔镜与70例开腹切除术治疗局部再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前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剂用量、切口感染数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7%和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安全有效,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更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吾买尔江·买买提;段绍斌;居来提艾力;杨东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382例胆道疾病的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道疾病的手术要点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南地区藏医医院382例胆道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包括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探查及保胆取石手术.结果 382例患者中胆囊结石380例,其中充填型结石115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另胆囊息肉2例(占0.52%).平均胆囊壁厚(4.1 ±1.3)mm.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79例,中转开腹17例,LC成功率(95.5%);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1例;保胆取石2例.胆总管损伤3例,经及时处理均痊愈.结论 西藏地区的胆囊结石多合并有明显炎症,胆囊壁厚,充填型结石多.手术操作较困难,但只要重视Calot三角的操作,腹腔镜下治疗胆道疾病是安全、有效、可靠的.

    作者:巴桑;巴桑旺堆;刘合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TAG72和GRP94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研究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肿瘤相关糖蛋白72(TAG72)和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将49例胃癌,20例癌旁组织,36例淋巴结转移灶及80例不同类型胃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或胃镜活检标本行常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AG72和GRP94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TAG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及各类型胃良性病变(P<0.05或P<0.01);TAG72和/或GRP94阳性表达的癌旁组织及胃良性病变黏膜上皮均呈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胃癌原发灶与相应淋巴结转移灶之间TAG 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浸润深度T1+T2者、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器官转移者TAG 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浸润深度T3 +T4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者(P<0.05或P<0.01);组织学分级Ⅱ级及N1站淋巴结转移者TAG72和GRP94表达阳性率低于组织学Ⅲ+ Ⅳ级及N2+N3站淋巴结转移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AG72和GRP94表达水平对胃癌发生、进展和临床生物学行为方面可能有促进作用,TAG72和/或GRP94阳性表达的胃癌预后不良.

    作者:刘栋才;周建平;袁联文;舒国顺;任峰;周家鹏;杨竹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肿瘤浸润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TL)表达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6年间收治的生存期≥5年及≤3年的大肠癌患者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大肠癌组织中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CD4和CD8 T淋巴细胞在大肠癌组织内表达率分别为28.3%(17/60)及41.6%(25/60),大肠癌癌巢内的CD4和CD8表达均明显低于间质内(均P<0.05),癌组织中CD4和CD8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患者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相关;A+B期患者CD4和CD8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D期患者;而生存期≥5年组CD4和CD8表达率均明显高于≤3年死亡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大肠癌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与肿瘤Dukes分期及预后有关(P<0.05).结论 大肠癌组织肿瘤浸润CD4和CD8 T淋巴细胞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指标;癌组织中TTL低密度浸润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杨伟明;赵洪远;王超宇;刘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三管冲洗引流在预防直肠癌TME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管冲洗引流减压对预防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意义.方法 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外研究所3年间收治的332例TME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66例.A组放置自制三管行冲洗引流;B组用常规引流,两组引流管均置于直肠内吻合口上5 cm处.观察两组肛管直肠压力的变化及瘘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4天肛管直肠压力高.A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B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1例(6.62%,11/166),术后第4天瘘发生的例数多,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1.389,P=0.001).B组吻合口瘘中9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2例行近端肠造瘘转流术治愈.两组均无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三管冲洗引流减压能有效地预防TME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作者:马留学;李景永;王瑜;邹忠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超声刀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超声刀与电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使用超声刀(30例)与电刀(32例)行根治术两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超声刀组和电刀组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6 ±2)cm和(15±4)cm,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6)mL和(150±3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25)min和(145±30)min,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3±6)个和(12±5)个,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超声刀组术后镇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引流量优于电刀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无差异(均P>0.05).结论 开放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超声刀较使用电刀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刘细平;王劲;谭祥云;谢歌;刘立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奥沙利铂联合低分子柑橘果胶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LOHP)联合低分子柑橘果胶(LCP)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LOHP单药及LOHP联合LCP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仅检测以上两组给药处理HCT116细胞的凋亡比例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分析procaspase-3,-8,-9,PARP的变化.结果 两实验组对HCT116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组抑制作用较LOHP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均能使HCT116细胞凋亡比例增加;联合组较LOHP组细胞凋亡更显著(P<0.01).两组均出现G0/G1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加;联合组较LOHP组增加更为显著(P<0.01).两组均出现procaspase-3,-9,PARP蛋白的表达下调,联合组较LOHP组下调更加明显;两组间procaspase-8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LCP能增加LOHP对HCT11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该效应可能与细胞周期的调节以及活化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作者:汪峰;刘海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施行的直肠癌前切除术(AR)3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 36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3例(0.83%,3/360),吻合口瘘9例(2.5%,9/360),吻合口狭窄12例(3.33%,12/360).3例吻合口大出血立即再次手术止血,7例吻合口瘘经双引流管冲洗后治愈,1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均经扩肛后好转.结论 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应重视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大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高志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Wnt/β-catenin通路与KLF4在胃肠道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β-catenin作为Wnt通路的核心蛋白,调节Wnt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参与细胞增殖的调控和转录,介导同型细胞间的黏附从而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β-catenin基因突变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其功能激活和在核内聚积,调节肿瘤发生发展、弥散甚至转移.转录因子KLF4主要在分化期的胃肠道上皮等细胞内高表达,主要生理功能为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KLF4在多种胃肠道肿瘤中表达降低,且敲除胃肠道上皮KLF4后,胃肠道上皮呈增殖及分化改变,这表明KLF4是维持胃肠道上皮稳态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对β-catemn与KLF4相互作用对胃肠道肿瘤生物行为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张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Bmi-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44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Bmi-1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Bmi-1mRNA阳性表达率为72.7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3.64%)(P<0.05);Bmi-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患者中Bmi-1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阴性患者(P<0.05).但Bmi-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该4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1的表达上升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

    作者:杨国保;王洪华;张志强;陆飞;戴存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术前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意义

    目的 探讨CT仿真结肠镜(CTVC)对于大肠癌术前定性和定位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行CTVC和结肠镜检查并手术治疗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51例大肠癌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中证实CTVC的检出率为100%,结肠镜检查的检出率为92.0%.CTVC定位准确(100%),结肠镜检查定位符合率为93.6%.CTVC术前临床分期准确率是94.1%.结论 CTVC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判断肠外浸润转移范围、在重度肠腔狭窄时观察近端肠段,综合分析肿瘤的性质和确定肿瘤的部位,并与结肠镜检查形成互补,对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和选择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庄晓泉;林惠岚;李玉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次肝切除术的疗效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再次肝切除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次肝切除术和6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内科化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再手术组和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51.1%,27.9%和65.7%,20.6%,3.0%(P<0.05或P<0.01).再次肝切除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6%.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脏复发转移灶个数,切缘情况,CEA,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有肝脏复发转移灶个数和肿瘤大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再次肝切除术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是安全的治疗方案,肿瘤负荷较小(癌直径<5 cm和转移灶<3个)的患者预后较好;再次手术可以延长结直肠癌肝转移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周进学;曹新广;陈小兵;韩风;丁月超;万百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笔者就目前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进展,从病因、肉芽肿形成的条件和成分、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牛洪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附8例报告

    目的 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8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59岁(48 ~69岁).有垂体瘤肢端肥大病史10 ~30年,2例已行垂体瘤治疗.术前检测激素水平和MRI及CT影像学检查.经纤维结肠镜活检确定为结直肠癌.所有患者均按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分期为Dukes B,C期.术后均辅以化疗.术后并发症有肺部感染,高血压,高血糖,低钾血症等,均经对症处理好转,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1例自动出院(后失访).7例随访2 ~44个月,均健在.结论 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应先按结直肠癌进行综合治疗,视情况处理垂体腺瘤.

    作者:伍韶斌;陈志康;陈晋湘;葛杰;袁伟杰;裴海平;陈子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大肠癌组织中硒蛋白-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硒蛋白-P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大肠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和2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硒蛋白-P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和55.7%,在正常黏膜组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后者明显高于前两者(P<0.05),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其他病理学因素无关.结论 硒蛋白-P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提示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姜甦;桑温昌;崔萌;李兆德;房玉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伴有消化道出血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伴有出血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5月收治的6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表现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病变部位以降部和球部多见,分别经内镜、上消化道钡餐及上腹CT检查确诊.免疫组化检测示:CD117阳性6例,CD34阳性4例,S-100均为阴性,Dog1阳性5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消化道出血可以是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的临床表现并往往是其首发症状,合理选择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检出率.早期根治性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手段.

    作者:姜洋;高宇飞;孔大亮;任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环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乳晕切口在乳腺良性肿物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物切除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痕隐蔽,维护体容效果肯定.结论 经乳晕切口行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美观、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作者:陆玉琴;宋勇罡;孙爱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慢性传输性便秘模型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结肠雌激素受体β的分布与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传输性便秘(STC)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结肠雌激素受体β(ERβ)的分布与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STC大鼠模型,以电化学发光法、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STC大鼠与正常大鼠血清性激素及结肠ERβ的分布与表达.结果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发现,STC大鼠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及睾酮(Testo)与正常大鼠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ERβ主要分布于大鼠结肠的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且STC大鼠ERβ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大鼠.Western blot显示,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表达较正常大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 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表达量降低,ERβ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STC的发病机制.

    作者:张广军;王崇树;魏寿江;夏术森;童卫东;刘宝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间收治的7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患者性别、年龄、肝转移部位、肝转移时间、转移灶数目、转移灶大小、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肝外转移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10个因素,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结直肠癌肝转移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对有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7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时间为(16.5±5.3)个月,3年生存率为12.7%.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部位、转移灶数目、转移灶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肝外转移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7个因素与预后有关,它们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1.279,9.600,8.076,17.376,19.817,24.310,32.267;P<0.05).Cox回归模型表明原发肿瘤分化程度(RR=1.671,95%CI 1.236 ~2.345,P=0.026),淋巴转移(RR=1.658,95% CI1.214 ~2.286,P=0.010),有无肝外转移(RR =2.586,95% CI 1.758 ~6.326,P=0.000)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RR=6.846,95%CI3.624~13.032,P=0.000)与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有密切关系.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有无肝外转移以及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是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柯恩明;邹耀祥;何宁;张雪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外周血中生存素的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检测外周血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ELISA)方法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其中51例患者进行36个月随访,比较复发及转移时间与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95例结肠癌患者中35例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36.8%).肿瘤高中分化及低未分化患者survivin mRNA表达率分别为31.0%和45.0%(P<0.05),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者表达率为44.0%,高于侵及黏膜下层及肌层者(20.0%)(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表达率为47.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19.4%)(P<0.05).随访发现外周血survivin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47.3%)明显高于阴性患者(16.6%).提示survivin mRNA在外周血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但与肿瘤部位无明显关系.结论 外周血survivin阳性患者易于复发或转移;外周血survivin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金龙;李森龙;李雪;张学军;孙志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