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友元;林永堃;石铮;李良庆
患者女,3岁.因右上腹闷胀2月余,皮肤巩膜黄染20余天以阻塞性黄疸原因待查住院.入院后B超检查显示胆总管明显增粗约8cm,下段内有约10cm×10cm×8cm巨大结石影.给予抗菌、解痉、消炎、利胆治疗.入院第3天,患者出现中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肛门排气停止.体查:腹胀,似可扪及肠型,腹部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肠鸣亢进,有气过水声.腹部平片显示:小肠梗阻.B超示胆总管较前次检查缩小约4cm,结石消失.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中上段明显充气膨胀,于小肠中段腔内有约拳头大小,质硬的团块状物阻塞小肠腔导致小肠梗阻.
作者:梅庄;王鸿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 例1 男,52岁.发现右腹股沟部直疝5年入院,无排尿不畅史.B超检查前列腺无肥大,残余尿80ml,术前准备后择期手术,术中反复在Hesselbach三角、精索内寻找疝囊均未能找到,嘱患者增加腹压包块不能突出.
作者:杨爱国;邹耀祥;陈达丰;周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5岁.因腹痛器闹不安2d入当地医院治疗2d无好转而转入我院治疗.体查:体温39.5℃.呼吸急促,巩膜黄染,肝区叩痛征阳性,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右下腹部压痛稍明显,有直肠刺激症状.白细胞19.7×109/L.中性粒细胞0.97,肝功能检查: 总胆红素50mmol/L. 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作者:吕忠船;郭吉田;孙洪臣;荆鹏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估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吻合器在9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应用的临床资料.结果男63例,女33例,年龄22~84(平均57.7)岁.肿瘤下缘距齿状线的距离为4~7cm.A期24例,B期30例,C期30例,D期12例.组织学分型:高分化型腺癌47例,中分化型腺癌27例,低分化型腺癌17例,粘液腺癌5例.无没有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2例(12.5%),均经治疗后痊愈,吻合口狭窄5例(5.2%);经扩肛处理后治愈.结论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吻合口漏及狭窄采用保守治疗可获较好的效果.
作者:余元龙;胡泽民;陈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肝损伤对小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 A1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通过四氯化碳灌胃建立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30只昆明鼠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实验1组(给药1个月时),实验2组(给药2个月时).检测肝功能,并以RT-PCR技术检测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肝脏UGT1A1 mRNA表达的差异. 结果各组间UGT1A1 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UGT1A1 mRNA表达比正常组降低,且肝损伤程度越严重表达越低. 结论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损伤能降低小鼠肝UGT1A1 mRNA的表达.
作者:莫隽全;区庆嘉;何劲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例1 男,60岁.无症状,体查偶然发现,1991年10月3日住院,B超示肝右叶4.6cm×4.4cm实性占位,CT示肝右后叶类圆形低密度影,强化不均匀灶.癌胚抗原及肝功能正常.诊断:右肝癌.手术所见右后叶有完整包膜6cm×3cm肿物,手术方式:肝右叶部分切除术.标本剖面灰黄色,质均.病理诊断:肝细胞腺瘤.术后14d出院,生存良好.例2 女,24岁.间断上腹痛15个月于1996年3月入院.无长期口服避孕药史.癌胚抗原(
作者:王昭法;宋义光;张黎明;尹继香;王秋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肠脂肪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0年间手术治疗的15例大肠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和黏液血便.术前均经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术前诊断为结肠良性肿瘤1例,大肠恶性肿瘤14例.15 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报告为大肠脂肪瘤. 结论大肠脂肪瘤易误诊为大肠恶性肿瘤,临床上当病人全身情况良好,且并发慢性肠套叠可考虑到有大肠脂肪瘤的可能.
作者:张思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47例腹部闭合性损伤伴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7例均在入院48h内手术治疗,其中20例单纯行腹部手术,27例与胸心外科、骨外科、脑外科、泌尿外科联合手术.术前主要疾病确诊38例(80.8%).治愈39例(83.0%),死亡8例(17.0%).作者认为对腹部闭合性损伤伴严重多发伤应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术式,及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李英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确定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体外培养诱导其分化为肝细胞.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多种大鼠肝损伤模型骨髓中干细胞标记的细胞群体的数量变化,寻找可能的肝干细胞,免疫磁珠分离各骨髓干细胞标记的细胞群体,进行体外培养诱导分化,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清蛋白(白蛋白),AFP,CK8/18等肝细胞标记的表达. 结果各模型大鼠骨髓内β2微球蛋白阴性(β2m-)细胞显著增高,体外培养经诱导后呈多角形细胞表现,清蛋白,AFP,CK8/18表达阳性.其他干细胞类型细胞数量变化小,体外培养未见肝细胞样变化. 结论β2m-细胞的数量随肝损伤而变化,在体外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能力,可能成为肝干细胞的标记物.
作者:蔡云峰;闵军;何劲松;魏菁;莫隽全;陈积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复习有关文献,就如何早期发现小肠肿瘤,讨论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特点和诊断率.检查时应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有怀疑而仍不能确诊时应考虑手术探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方式不同.淋巴瘤术后应辅助化疗.恶性肿瘤的预后比较差.早期诊断、早期恰当的治疗仍是改善小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
作者:陈子华;伍韶斌;吕新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小肠移植的外科手术导致移植物淋巴管引流的完全离断,淋巴管的再生能力及其对小肠移植后移植物生存及功能的影响仍不十分清楚.作者回顾了小肠移植后淋巴管系统的再生,淋巴管重建的技术和影响因素以及小肠淋巴管重建对移植肠功能及生存的意义.分析了小肠移植后淋巴管显微外科重建在临床仍未被应用的原因.
作者:董光龙;李开宗;王为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诊断和治疗手段.结果病理类型为腺癌42例、平滑肌肉瘤4例、类癌1例;好发部位为降段(35例),尤其是乳头区(28例).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上腹疼痛、黄疸、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体重减轻.诊断手段为纤维胃十二指肠内镜、胃肠钡餐、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B超及CT检查.本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5例和姑息性手术20例.手术死亡率2.2%(1/45),术后并发症20.0%(9/4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Ⅰ~Ⅲ期腺癌治疗效果好,3,5年生存率分别达50.0%和31.8%,姑息性手术无获得长期生存者.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以腺癌为主,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据B超、CT和ERCP诊断,对无远处转移的肿瘤应积极争取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晚期肿瘤可行姑息性手术.
作者:刘全达;蔡志民;何振平;姜军;吴国庆;董家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对1971~2001年收治的40例成人肠套叠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胀、呕吐、腹部肿块、血便或便秘.全组病例有腹痛、腹块、血便三联症者仅占17.4%(7/40) .急性肠套叠者易发生肠绞窄,慢性肠套叠者多表现为不全性肠梗阻,早期易于误诊.本组39例行手术治疗,治愈37例,死亡1例;另1例钡灌肠复位成功.结论 B超检查对早期诊断有帮助.肠道肿瘤、息肉、炎症和解剖学异常为本病的主要诱因.肠切除术是根除病因、防止复发的主要手段.
作者:张泳;张学渊;王治全;张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胰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体外诱导抗胰癌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化、增殖出DC,经胰癌细胞裂解物修饰,并与T细胞体外共培养(分为致敏DC组、未致敏DC组、肿瘤裂解物组、对照组),检测了各组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与IFN-γ的浓度和T细胞的反应性增殖,并评估激活的T细胞对胰腺癌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致敏DC组中IL-12与IFN-γ的浓度[(1 161±239)pg/ml和(1 044±312pg/ml)]与未致敏DC组及肿瘤裂解物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P<0.01);在致敏DC组中T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激活的T细胞对胰腺癌细胞有高效、特异的细胞毒作用.结论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可高效的诱发机体T细胞(Th1和CTL)多重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作者:唐朝晖;邹声泉;邱文洪;杨想平;裘法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外科诊治经验,以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2年收治的7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中,良性肿瘤占20.8%(15/72),恶性肿瘤占79.2%(57/72).良性肿瘤以腺瘤及平滑肌瘤多见,各占40.0%(6/15).恶性肿瘤以腺癌多见,占36.8%(21/57),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占30.0%(17/57).X线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B超、CT、内镜、肠系膜血管造影也有助于诊断.本组术前误诊率为62.5%.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率为33.3%(25/72),术前主要以急性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穿孔、急性阑尾炎等为主要诊断.本组无手术死亡.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5%,47.5%,25.0%.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与急诊手术率高.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小肠分段造影是空回肠肿瘤的重要诊断手段;低张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佳选择.一经诊断,手术治疗是佳选择.
作者:曾连山;刘运奇;包仕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均经手术和/或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其中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39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术前确诊20例,其余均误诊,误诊率65.5%.本组均手术治疗,19例良性肿瘤均行肿瘤及局部肠管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28例,姑息性切除6例,捷径手术5例.术后近期死亡1例,其余均出院.恶性肿瘤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28.6%,9.5%.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少见,容易误诊.上消化道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和BUS,CT及胶囊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一经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邱云峰;许世吾;陈晓军;范晓峰;周远航;杨维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回顾性总结腹茧症7例的临床资料,7例腹茧症术前全部被误诊.术中见小肠部分(4例)或全部(3例)被一层灰白色光滑的、质韧而厚的纤维膜包裹,纤维膜与肠管及肠管与肠管之间粘连疏松;大网膜缺如;手术松解粘连,切除部分纤维包膜;切除的包膜术后作病理检查,7例均为纤维组织.提示:腹茧症术前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术中可见为小肠全部或部分被一层灰白或淡黄色的质韧而厚的纤维膜包裹,切除的包膜术后作病理检查,如为纤维组织,即可确诊.治疗方法为手术松解粘连,切除部分纤维包膜.
作者:何博华;高洁贤;薛福龙;朱永湘;谭国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63岁.因发作性胸背部疼痛10年,加重3h入院.即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在150/90mmHg左右.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30年,未正规治疗.体查:急性痛苦病容,血压150/100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罗音.心率64次/min,胸骨右缘第二肋间闻及舒张期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化验检查: ALT 10.7U/L,SAT 24.3U/L,LDH163U/L,CK69U/L,CK-MB8.0U/L,Cr85.8μmol/L, 肌钙蛋白0.05μg/L.辅助检查: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心电图:ST-T波改变.心脏彩超:左室增大,左室顺应性降低,室间隔增厚,主动脉瓣中度反流,三尖瓣,肺动脉瓣轻度反流.胃镜:胃体小弯侧见2.0cm×3.0cm溃疡型肿物,底覆白苔.病理活检:胃腺癌.CT:降主动脉内壁呈新月形低密度区,无造影剂充盈,提示血管内膜血肿.
作者:蒋会勇;韩雅玲;张雪峰;宗修锟;王希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TGFβⅡ和c-erbB-2的表达.结果示2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TGFβⅡ和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57.7%和46.2%,癌旁组织中分别为15.4%和7.7%.两指标分别在两种组织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TGFβⅡ和c-erbB-2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志刚;黄文广;李杰;王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小肠占胃肠道全长的70%~80%,其黏膜表面积逾胃肠道总面积的90%,而小肠肿瘤却少见,仅占胃肠道肿瘤的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也仅有1.4%~2%起源于小肠.导致小肠肿瘤发生率低的可能因素:(1)小肠内容物呈流体,不仅刺激小而且稀释了内含潜在的致癌物质,因小肠蠕动快,又减少了致癌物质与黏膜的接触时间;(2)小肠菌群少,减少了由厌氧菌参与胆酸的代谢而使之转化为潜在的致癌物质;(3)亚硝胺(nitrosamines)是强烈的致癌物质,它须在酸性环境中合成,但小肠内容物为碱性;(4)小肠黏膜内含有高浓度苯并芘羟化酶(benzopyrene hydroxylase)可降解苯并芘化合物(benzopyrene),后者是强烈的致癌物质;(5)小肠富含淋巴组织,具有特殊的免疫功能.因小肠肿瘤少见,而目前尚无理想的检查方法,常导致误诊误治或贻误手术时机,故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殊为重要.
作者:蔡成机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