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钟;梁廷波;景泉荣;徐世忠;陈善良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P型空肠间置原位代胃术的效果.方法对15例符合全胃切除的病人,施行了全胃切除P型空肠间置原位代胃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切口、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进油腻性食物后恶心各1例,对症治疗缓解.15例均于术后0.5,1,6个月行钡餐检查,P型胃充盈良好,钡剂全部排空时间3~4h.术后6个月和1年病人饮食量、体重分别恢复到术前的82.5%,98%和89%,98.5% .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6.6%,60%和23%.结论全胃切除P型空肠间置原位代胃术,符合解剖生理规律,并发症少,代胃效果较理想.
作者:魏元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40岁.因饱餐后突起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16 h,于2000年11月11日12Am急诊入院,体查:体温36.5℃,呼吸30次/min,脉搏126次/min,血压60/40mmHg.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4例大肠癌,25例正常人的血清TGF-α含量,并比较42例大肠癌手术前后血清TGF-α水平. 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期患者较其它各期高(P<0.01);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明显高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好(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者(P<0.01);手术后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高水平TGF-α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病理有一定关系; 检测血清TGF-α水平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病情和预后.
作者:陈小东;梁启廉;揭育丽;梁伟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上部癌施行根治性切除和消化道重建的术式和治疗效果.方法随访1993~1996年完成的胃上部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共46例,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施行全胃切除D2,D2+根治,食管-空肠Roux-en-Y重建术者术后均存活,38例获1~7年长期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33例)、63.2%(24例)和42.1%(16例).生存5年至今的14例中,有上腹疼痛、饱胀4例,反流性食管炎1例,慢性营养不良2例,7例存活时间超过6年.结论对进展期胃上部癌施行全胃切除D2,D2+根治并食管-空肠Roux-en-Y重建消化道,淋巴结清除完全,并发症有所降低.如能规范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操作,术后5年生存率可望提高.
作者:齐海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索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后死亡的原因.方法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压、心脏病等与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在916例老年胆道疾病患者中,有高血压127例(13.86%),心脏病424例(46.29%),糖尿病173例(18.89%),贫血264例(28.82%),低蛋白血症255例(27.84%),慢性阻塞性肺病328例(35.81%),肾功能异常170例(18.56%),围手术期死亡23例,结果显示:术前低蛋白血症(P=0.0033,r=-0.2230)、心脏病(P=0.0333,r=0.1377)与围手术期死亡率有关. 结论手术前存在的低蛋白血症、心脏病与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后死亡率有关,应予重视.
作者:陈大伟;赵铭宁;李济宇;费哲为;全志伟;骆明德;张一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胆道穿孔的诊断和手术方式,提高婴幼儿胆道穿孔的诊治水平,改善预后.方法总结1985~2000年15年间5例胆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经腹腔穿刺液胆红素检查阳性而考虑胆道穿孔,行穿孔修补、胆道T管引流加腹腔引流,均治愈.术后随访时间1~9年,1例CT及B超提示左右肝管囊状扩张及胰管囊状扩张者术后9年出现胰腺炎再入院,治疗后痊愈;其余4例均无远期并发症,无胆道梗阻及结石形成.结论婴幼儿胆道穿孔为少见病,病情重,早期诊断为其关键,腹腔穿刺测胆红素及腹水病理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术,且术中处理与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王涛;陈雪玲;乐盛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明胶酶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明胶酶A的表达.结果明胶酶A在正常胃组织中表达极低(2/14),癌旁组织低表达(7/18),胃癌组织高表达(31/36).明胶酶A表达与胃癌大小、Lauren分型无关.早期胃癌不表达,进展期胃癌特别是有浆膜侵袭和转移者,其明胶酶A呈显著高表达.明胶酶A表达定位于胃癌基质,以巨噬细胞为主.结论明胶酶A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侵袭与转移的标志;巨噬细胞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周晓武;欧阳筥玺;王石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儿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腹肌紧张、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术前确诊10例,误诊16例.本组均行穿孔修补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1~2年,有2例(7.7%)溃疡复发.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早期诊断较为困难.X线和B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手术方式以选择穿孔修补术为宜.术后应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作者:李保东;卢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10多年来陆续有作者报告,胃近端癌(proximal gastric cancer, PGC)占所有胃癌的比率有上升趋势,PGC的临床问题备受关注.Kampschoer等(1989)和Siewert等(1995)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胃上1/3癌的发病率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男性尤为明显.Rohde等(1991)和Pacelli等(2001)报道,PGC的预后较胃远端癌(DGC)差.据推测,可能与PGC出现症状较晚,就诊时其病变属晚期者较多有关.但有关PGC和DGC预后差别的原因,文献报道甚少.研究PGC和DGC预后差别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詹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7例胃癌组织进行TIMP-1的检测.结果 TIMP-1主要表达于胃癌癌周基质细胞,癌细胞少量表达,TIMP-1的表达强度与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P<0.01)、浆膜浸润(P<0.01)、TNM分期(P<0.05)均相关.结论 TIMP-1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行为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周彦明;李玉民;曾峰;朱有全;石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手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同时施行LC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或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腹腔粘连松解术、消化性潰疡穿孔修补术等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 结果 LC的联合手术在术中、术后未增加痛苦,未延长住院时间,均顺利恢复出院. 结论 LC手术同时行其他腹腔镜手术,在减少病人痛苦及节约病人开支等方面都有其优越性.
作者:周荣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4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14例中,7例位于胃体底部,7例位于胃窦部;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均经胃镜、胃肠钡餐、CT及B超等检查发现.14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8例(57.1%),不确定型5例(35.7%),恶性1例(7.1%);术后复发3例,死亡1例.结论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对复发或转移者可多次行姑息切除.
作者:杨春康;许东坡;黄永健;戴起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后经胃左动脉灌注联合腹腔化疗和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远期疗效. 方法病人随机分为联合化疗组(63例)和静脉化疗组(53例),对比研究患者毒副反应及生存率. 结果毒副反应中肝、肾功能损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静脉化疗组比较,联合化疗组的恶心呕吐、脱发及骨髓抑制症状较轻,而腹痛腹胀较严重(均P<0.05);联合化疗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静脉化疗组(P<0.05). 结论对中晚期胃癌患者行胃左动脉灌注联合腹腔化疗,其毒副作用小,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岳奇俊;钱崇宽;张志强;罗先文;张蓓;赵端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CK19,细胞角蛋白CK20及CD44v6检测53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周围淋巴结509枚.结果 53例胃癌患者中21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9.6%).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P<0.05),PT3,PT4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低分化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5).结论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胃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作者:史良会;赵国海;黄文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比研究胃癌、胰腺癌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发展及其相应的临床监测和有效的临床干预.方法胃癌、胰腺癌患者各30例,随机分为4组;胃癌、胰腺癌患者各设对照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每组15例.两个LMWH组术后第1天开始预防性应用LMWH 5 000U/d×7d.各组均于术前、术后2周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观察血凝状态.结果 60例胃癌、胰腺癌患者术前全血还原黏度(BRV)低切、高切偏高,胃癌与胰腺癌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胃癌对照组BRV低切(20.32±5.42)mPa*s,高切(7.96±3.16)mPa*s,1例出现静脉血栓,占3.3%;LMWH组BRV低切(11.42±5.03)mPa*s,高切(3.96±3.07)mPa*s,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胰癌对照组BRV低切(21.82±6.17)mPa*s,高切(8.62±3.48)mPa*s,2例出现静脉血栓,占6.7%,胰癌LMWH组BRV低切(13.11±5.17)mPa*s,高切(4.96±3.61)mPa*s,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LMWH组、胰腺癌LMWH组无1例有出血等副作用.结论胃癌、胰腺癌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BRV明显升高,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胰腺癌较胃癌表现更明显.术后及时进行LMWH的干预,可缓和血液高凝状态,并减少或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何天霖;曹贵松;周颖奇;胡先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提高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诊治水平.方法对8例XG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XGC的临床表现基本与胆囊炎、胆石症相似,影像学检查及术中大体标本酷似中晚期胆囊癌.术前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5例,诊断为胆囊占位2例,肝门部占位1例.8例均手术切除胆囊,其中3例加行了范围较大的扩大切除术,造成肝外胆管损伤2例,1例死亡.结论 XGC是一种良性而有破坏性的特殊类型胆囊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肉眼观察应与胆囊癌相鉴别,胆囊壁增厚,壁内有多个灰黄色或黄绿色结节时,对本病诊断有意义.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胆囊切除是基本手术方式,扩大切除没有必要.
作者:王益钟;梁廷波;景泉荣;徐世忠;陈善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脾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均手术治疗,行全脾切除6例,其中1例保留副脾,3例行脾片移植;行半脾及囊肿切除5例,均治愈.结论 脾囊肿少见,目前病因仍未完全明了,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B超及CT检查.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性质,分别选择全脾切除,半脾或脾部分切除.
作者:邱云峰;许世吾;宋兆东;杨维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对36例胃癌病人的血清(30例)、胃癌组织(26例)和对照组血清(28例)、胃组织(15例)进行EBV-DNA测定.结果胃癌病人血清EBV-DNA阳性率30.0%(9/30),对照组21.4%(6/28)(P> 0.05).胃癌组织EBV-DNA阳性率73.1%(19/26),对照组胃粘膜组织40.0%(6/15)(P<0.05),其中未分化或低分化类型胃癌组织EBV-DNA阳性率91.7%(P<0.01).结论胃癌的发生与EBV 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并与胃癌的病理类型有关,其中主要是未分化或低分化病理类型的胃癌.
作者:崔健;张钧书;朱彪;王成龙;于敏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综述如下:(1)诱导肿瘤细胞凋亡;(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3)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目前国内外对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机制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其他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三氧化二砷在体内能否诱导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凋亡仍需大量的实验结果加以证实;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仍有深入研究论证的价值.
作者:陈俊强;李绍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54岁.3d前自觉腹部隐痛,呈持续性,疼痛逐渐加重,伴恶心,频繁呕吐腹胀,无排气.既往有阑尾切除史.体查:体温36.8℃,呼吸20次/分,脉搏96次/分,血压150/90mmHg.神清,痛苦面容.心肺阴性.腹软,右侧腹及上腹正中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诊断:急性肠梗阻.
作者:杜国盛;邹一平;许红兵;萧荫祺;李为民;杜继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