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幼儿胆道穿孔5例

王涛;陈雪玲;乐盛麟

关键词:胆道穿孔/诊断, 胆道穿孔/外科学, 婴幼儿疾病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胆道穿孔的诊断和手术方式,提高婴幼儿胆道穿孔的诊治水平,改善预后.方法总结1985~2000年15年间5例胆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经腹腔穿刺液胆红素检查阳性而考虑胆道穿孔,行穿孔修补、胆道T管引流加腹腔引流,均治愈.术后随访时间1~9年,1例CT及B超提示左右肝管囊状扩张及胰管囊状扩张者术后9年出现胰腺炎再入院,治疗后痊愈;其余4例均无远期并发症,无胆道梗阻及结石形成.结论婴幼儿胆道穿孔为少见病,病情重,早期诊断为其关键,腹腔穿刺测胆红素及腹水病理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术,且术中处理与预后关系密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胃癌免疫效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诱导的抗胃癌免疫对裸鼠皮下移植胃癌模型的作用.方法使用SCG7901胃癌细胞株冻融抗原刺激,并以GM-CSF,IL-4联合诱导产生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诱导同源脾脏淋巴细胞成为肿瘤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研究其对SCG7901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作用.结果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诱导抗胃癌免疫显著抑制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结论肿瘤抗原特异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可在胃肠道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雷晓;石彦;余佩武;饶芸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探索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后死亡的原因.方法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压、心脏病等与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在916例老年胆道疾病患者中,有高血压127例(13.86%),心脏病424例(46.29%),糖尿病173例(18.89%),贫血264例(28.82%),低蛋白血症255例(27.84%),慢性阻塞性肺病328例(35.81%),肾功能异常170例(18.56%),围手术期死亡23例,结果显示:术前低蛋白血症(P=0.0033,r=-0.2230)、心脏病(P=0.0333,r=0.1377)与围手术期死亡率有关. 结论手术前存在的低蛋白血症、心脏病与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后死亡率有关,应予重视.

    作者:陈大伟;赵铭宁;李济宇;费哲为;全志伟;骆明德;张一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癌阴性淋巴结的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CK19,细胞角蛋白CK20及CD44v6检测53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周围淋巴结509枚.结果 53例胃癌患者中21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9.6%).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P<0.05),PT3,PT4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低分化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5).结论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胃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作者:史良会;赵国海;黄文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综述如下:(1)诱导肿瘤细胞凋亡;(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3)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目前国内外对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机制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其他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三氧化二砷在体内能否诱导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凋亡仍需大量的实验结果加以证实;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仍有深入研究论证的价值.

    作者:陈俊强;李绍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女性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采用低位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对老年女性患者是否切实可行.方法对23例女性低位直肠癌患者, 采用经腹行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并在盆腔内实施超低位人工端端吻合术,保留肛门.结果本组23例癌肿距肛门在5~6cm以内的病人术后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及副损伤出现.术后直肠指检证实吻合口距肛门仅2.5~3.0cm;术后均能维持良好的排便功能.23例均行定期复查及化疗,分别经1.5~2.0 年的临床追踪,目前尚未发现复发情况.结论根治性直肠癌直肠前切除及保留肛门的手术方式,对于老年女性低位直肠癌患者是有效可行的,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戴东;谭小宇;杜松涛;曾宪成;李国光;汪根树;张立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肠壁血管瘤样病变致肠出血坏死1例

    患者男,67岁.因脐周持续性胀痛伴畏寒、发热、恶心、呕吐1d入院.体查:重度贫血貌.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以左下腹为明显,未触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腹腔穿刺抽出少量黄色粘稠脓性渗液.镜检白细胞(+ + +) ,革兰氏染色见G-杆菌.白细胞41.4×109/L,中性0.652;红细胞1.55×1012/L,血红蛋白55g/L;

    作者:刘桂勇;周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肠系膜肉瘤样型恶性间皮瘤1例

    患者男,20岁.因腹胀,腹痛10d入院.体查:消瘦,腹膨隆,全腹压痛,以左侧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腹穿腹水常规示黄色浑浊有絮状物.浆液蛋白(+).腹水涂片见少量间皮细胞及淋巴细胞,未见瘤细胞.腹水培养阴性.B超及腹平片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腹水查因,结核性腹膜炎?

    作者:贺舜民;汪东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胃切除P型空肠间置原位代胃术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P型空肠间置原位代胃术的效果.方法对15例符合全胃切除的病人,施行了全胃切除P型空肠间置原位代胃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切口、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进油腻性食物后恶心各1例,对症治疗缓解.15例均于术后0.5,1,6个月行钡餐检查,P型胃充盈良好,钡剂全部排空时间3~4h.术后6个月和1年病人饮食量、体重分别恢复到术前的82.5%,98%和89%,98.5% .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6.6%,60%和23%.结论全胃切除P型空肠间置原位代胃术,符合解剖生理规律,并发症少,代胃效果较理想.

    作者:魏元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癌脐转移6例报告

    目的探讨胃癌脐转移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分析1985~1998年胃癌脐转移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低分化腺癌5例,黏液腺癌1例.全部以脐肿物首诊,其中4例表现为脐部无痛性肿物,2例表现为脐部肿物合并感染.均经胃镜病理及脐肿物病理证实.其中4例行胃癌非根治性手术,同时切除肝圆韧带.该4例术后分别生存1年11个月,2年4个月,2年6个月(现仍存活)和3年2个月.结论对脐部肿物病人详细的病史询问及胃镜检查活检是诊断的关键;宜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脐转移灶,并予辅助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刘四清;张景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肠道重建回盲肠间置代胃术

    目的探讨回盲肠间置代胃术在胃肠道重建中的远近期疗效.方法对26例行胃肠道重建回盲肠间置代胃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重点对术后代胃的容量、排空时间、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本组代胃容量为300~450ml,排空时间为(178.57±59.44)min,回盲瓣有较好的抗食管反流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术后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生活质量满意.结论回盲肠间置代胃术是理想的、接近生理状态的胃肠道重建方法.

    作者:韦平余;李凤苍;韦有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癌病人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对肿瘤血管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对肿瘤血管的影响.方法 40例胃癌患者分为灌注化疗组(GAI)和栓塞化疗组(GAE).两组于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3d测定周围静脉及术中胃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治疗后7~10d行胃癌根治术.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GAI组比较,GAE组各时点周围静脉和胃静脉血TNF浓度明显增高(P<0.05),胃静脉血TM浓度明显降低(P<0.05),并与胃静脉血TNF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77,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GAE组胃癌细胞及胃脂肪淋巴组织中癌细胞变性坏死明显,肿瘤血管炎症、内膜增厚、毛细血管血栓形成.结论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可能是通过TNF介导的肿瘤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内凝血,导致肿瘤坏死.

    作者:孙碎康;蒲青凡;严律南;潘继豹;曹高健;吴文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在胃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7例胃癌组织进行TIMP-1的检测.结果 TIMP-1主要表达于胃癌癌周基质细胞,癌细胞少量表达,TIMP-1的表达强度与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P<0.01)、浆膜浸润(P<0.01)、TNM分期(P<0.05)均相关.结论 TIMP-1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行为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周彦明;李玉民;曾峰;朱有全;石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重复结肠畸形1例

    患者男,33岁.7年前发现右上腹直径分别约5cm,3cm包块,质偏硬,活动度可,无压痛,逐年增大,伴腹部隐痛,不向他处放射,伴便秘.体查:腹平坦,两侧不对称,腹式呼吸受限,腹软,腹部两侧触及巨大包块.右侧30cm×15cm,左侧20cm×10cm.

    作者:贾琦;司华;司晓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1例

    患者男,54岁.3d前自觉腹部隐痛,呈持续性,疼痛逐渐加重,伴恶心,频繁呕吐腹胀,无排气.既往有阑尾切除史.体查:体温36.8℃,呼吸20次/分,脉搏96次/分,血压150/90mmHg.神清,痛苦面容.心肺阴性.腹软,右侧腹及上腹正中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诊断:急性肠梗阻.

    作者:杜国盛;邹一平;许红兵;萧荫祺;李为民;杜继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儿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儿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腹肌紧张、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术前确诊10例,误诊16例.本组均行穿孔修补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1~2年,有2例(7.7%)溃疡复发.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早期诊断较为困难.X线和B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手术方式以选择穿孔修补术为宜.术后应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作者:李保东;卢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肠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4例大肠癌,25例正常人的血清TGF-α含量,并比较42例大肠癌手术前后血清TGF-α水平. 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期患者较其它各期高(P<0.01);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明显高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好(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者(P<0.01);手术后大肠癌患者血清TGF-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高水平TGF-α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病理有一定关系; 检测血清TGF-α水平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病情和预后.

    作者:陈小东;梁启廉;揭育丽;梁伟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胃切除D2,D2+根治术治疗胃上部癌46例分析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上部癌施行根治性切除和消化道重建的术式和治疗效果.方法随访1993~1996年完成的胃上部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共46例,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施行全胃切除D2,D2+根治,食管-空肠Roux-en-Y重建术者术后均存活,38例获1~7年长期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33例)、63.2%(24例)和42.1%(16例).生存5年至今的14例中,有上腹疼痛、饱胀4例,反流性食管炎1例,慢性营养不良2例,7例存活时间超过6年.结论对进展期胃上部癌施行全胃切除D2,D2+根治并食管-空肠Roux-en-Y重建消化道,淋巴结清除完全,并发症有所降低.如能规范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操作,术后5年生存率可望提高.

    作者:齐海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婴幼儿胆道穿孔5例

    目的探讨婴幼儿胆道穿孔的诊断和手术方式,提高婴幼儿胆道穿孔的诊治水平,改善预后.方法总结1985~2000年15年间5例胆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经腹腔穿刺液胆红素检查阳性而考虑胆道穿孔,行穿孔修补、胆道T管引流加腹腔引流,均治愈.术后随访时间1~9年,1例CT及B超提示左右肝管囊状扩张及胰管囊状扩张者术后9年出现胰腺炎再入院,治疗后痊愈;其余4例均无远期并发症,无胆道梗阻及结石形成.结论婴幼儿胆道穿孔为少见病,病情重,早期诊断为其关键,腹腔穿刺测胆红素及腹水病理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术,且术中处理与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王涛;陈雪玲;乐盛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癌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对36例胃癌病人的血清(30例)、胃癌组织(26例)和对照组血清(28例)、胃组织(15例)进行EBV-DNA测定.结果胃癌病人血清EBV-DNA阳性率30.0%(9/30),对照组21.4%(6/28)(P> 0.05).胃癌组织EBV-DNA阳性率73.1%(19/26),对照组胃粘膜组织40.0%(6/15)(P<0.05),其中未分化或低分化类型胃癌组织EBV-DNA阳性率91.7%(P<0.01).结论胃癌的发生与EBV 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并与胃癌的病理类型有关,其中主要是未分化或低分化病理类型的胃癌.

    作者:崔健;张钧书;朱彪;王成龙;于敏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胃扭转坏死1例

    患者女,40岁.因饱餐后突起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16 h,于2000年11月11日12Am急诊入院,体查:体温36.5℃,呼吸30次/min,脉搏126次/min,血压60/40mmHg.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