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彦珍
目的:研究MRI(磁共振)和CT(计算机体层x线摄影)检查对腔隙性脑梗塞疾病(lacunar infarction)的临床诊断效果和价值.方法:将72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进行对照分析,A组行MRI检查,B组行C T检查,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2例患者经M R检出阳性病灶为83处,检出率96.51%,经C T检查出的阳性病灶为55处,检出率63.9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A组(M R I)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B组(C T),M R I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方面比C T有显著优势,建议医界同行推广应用.
作者:王玉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传统检查方法应用于狼疮性肾炎所致干眼症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54例狼疮性肾炎所致干眼症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54例健康体检者,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均108眼,分别予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泪河高度(TMH)及面积(TMA)、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以及干眼症症状询问.结果:研究组TM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TMH、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B U T以及干眼症主观症状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O C T应用于狼疮性肾炎所致干眼症诊断中的效果优于传统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高效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和高仟伏胸部DR在临床肺癌筛选中的应用.方法:对在我院进行肺癌检查的100例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100例患者进行低剂量螺旋C T扫描检查、高仟伏胸部D R检查以及病理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低剂量螺旋C T扫描检查和高仟伏胸部D R检查对肺部结节性病灶和<10m m的非钙化小结节的检出率以及转移情况.结果:对于肺部结节性病灶,低剂量螺旋C T扫描的检出率为98.00%(98/100),远高于高仟伏胸部DR的79.00%(7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10mm的非钙化小结节,低剂量螺旋C T扫描的检出率为95.00%(95/100),与病理检查的97.00%(97/100)无明显差异(P>0.05),且远高于高仟伏胸部D R的67.00%(6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检查的6例肺转移癌患者为金标准,低剂量螺旋C T扫描与高仟伏胸部D R的结果均与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高仟伏胸部D R相比,低剂量螺旋C T扫描对肺部结节性病灶和<10m m的非钙化小结节的检出率有明显优势;但在病变是否发生转移方面二者诊断结果相似.临床上可结合两种检查对疑似肺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作者:刘建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 T特征及多层螺旋C T在胃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7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肿瘤位于胃体部5例,胃窦部2例,肿瘤长径0.9~5.2c m,平均3.2c m.肿瘤均为单发,呈圆形与类圆形,2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混合生长.4例呈渐进性强化,1例动脉期强化较著.3例瘤周见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显示为良性增生淋巴结.结论:胃神经鞘瘤在CT上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好发于胃体,增强扫描肿瘤渐进性强化为其特点;另外,瘤周肿大淋巴结常为良性增生淋巴结,不是恶性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依据.
作者:帅欣艳;郭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比较螺旋CT与超声诊断结果,为结肠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64例结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螺旋C T与超声诊断.对比两种诊断结果,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结果:超声检查和螺旋C T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76.56%、84.38%,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为95.31%,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和螺旋C T检查单独检查(P<0.05).结论:采取螺旋C T与超声联合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单独诊断.
作者:李文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总结分析降低小儿胸部数字X线摄影(DR)辐射剂量的方法以及对影像资料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小儿胸部DR采用常规剂量以及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后对应的图像质量.结果:在小儿辐射剂量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在D R胸片图像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一定的措施控制小儿DR检查质量,能够在提高影像质量的同时减少小儿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冯又珍;郭玉斌;时志强;陶克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针对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提升用药合理性.方法:我院自2016年6月后对西药临床用药进行了合理用药的管理活动,分别收集管理前和管理后的178例药方和183例药方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导致西药临床用药不合理的原因,并对比管理前后临床合理用药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有效管理后,西药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不合理应用占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西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从而减少不合理用药的现象,降低用药不良事件的概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喜玫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行股动脉穿刺建立介入治疗入路的效果.方法:75例患者(男5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18±29.37岁)在超声引导下行股动脉穿刺和行介入治疗.其中20行为下肢动脉介入治疗,27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28例行脑血管动脉瘤栓塞术.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操作时间为3±1分钟(范围2~4分钟).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股沟穿刺部位小血肿,无其他穿刺相关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穿刺动脉狭窄闭塞以及动静脉瘘的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股动脉穿刺和建立介入治疗入路安全、有效,可以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常规应用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
作者:杨俊文;梁刚柱;张杨;江瑞洲;郭昌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外阴营养不良患者临床疗效,检测外阴营养不良病变组织中Fas、Fasl蛋白的表达,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对外阴营养不良作用机制.方法:120例肾虚血瘀型外阴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60例.中药组口服祛白止痒颗粒,活血止痒散外洗及消白灵软膏外涂.西药组予激素药膏外涂.观察治疗后总有效率,检测病变组织中Fas、Fasl表达.结果:中药组治疗后有效率(86.66%)明显优于西药组(5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后F a s蛋白表达增高,F a s l蛋白表达减少,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药.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整自身Fas、Fasl蛋白的表达,促进病变皮肤恢复有关.
作者:李新玲;郭凤荷;郭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对于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运用的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2月共医治240例消化系疾病患者.CEA,CA199,CA242,CA724检出120例,其中120例胃癌为观察组120例为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为对照组.在240例患者中,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肿瘤生物标志物,并比较结果.结果:在关于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中两组间CEA,CA199,CA242,CA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组阳性发现,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永兵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分析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7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并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结果:27例风湿性心脏患者中,25例患者均进行一次手术便成功.不成功的2例手术患者当中有1例患者二尖瓣环过小因而导致卡瓣,1例患者在心脏复跳之后出现少量瓣的周漏,必须进行再次的周漏修补手术.结论: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可以实时的显示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状态等,有助于提高临床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曹云翔;钱大钧;周晓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随着放射治疗设备、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放射治疗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放射治疗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顺应实验教学的改革,更生动直观的向学生传递放射治疗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给学生搭建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本校利用放射治疗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进行食管癌三维适行放疗计划制作实验为例谈一谈本校的实验教学.
作者:谢力;李贤富;郭飞;皈燕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针对在高压氧舱内接受治疗且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加以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共计纳入病例66例(均为本院在2014年2月—2017年3月所接诊病例中随机抽选),于组内随机取33例,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即对照组,余下33例则需要进行综合性护理,即观察组.观察护理结果.结果:结合统计可知,在整体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层面,观察组均存在显著优势(P<0.05).结论:针对在高压氧舱内接受治疗且行气管切开术治疗患者,在综合护理方案的作用下,可进一步提高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其恢复.
作者:尹洁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活动性肺结核疾病患者采用中低剂量多排螺旋CT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过去在我院接受治疗后证实为肺结核疾病的患者96例,将其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8例.对照组在治疗前实施常规剂量多排螺旋CT检测;研究组在治疗前实施中低剂量多排螺旋CT.对比两组病情检查过程中CT扫描辐射剂量、病情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的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水平、活动性肺结核疾病影像学诊断的误诊和漏诊例数.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病情检查过程中C T扫描辐射剂量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病情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的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水平为89.6%,对照组93.8%,组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性肺结核疾病影像学诊断的误诊和漏诊例数与对照组基本相当,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动性肺结核疾病患者采用中低剂量多排螺旋CT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诊断准确率与常规剂量CT检查基本相当,但可以有效减少影像学检查期间所产生的辐射,在大程度上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郭明成;邹红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正念冥想训练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6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精神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正念冥想训练.6周后,采用抑郁评价量表(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价量表(PSQI)评价两组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实际完成研究均为40例.观察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 S Q I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正念冥想训练有助于缓解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改善睡眠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作者:徐晓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奥扎格雷钠辅以活血抗栓汤内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5年7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使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使用奥扎格雷钠辅以活血抗栓汤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与血凝功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ADL评分与血凝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血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奥扎格雷钠辅以活血抗栓汤内服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宏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面罩与插管联合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月时间段内接受急诊抢救的90例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抽取,其中,30例患者采用面罩方式急诊抢救(A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采用插管方式急诊抢救(B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插管联合面罩方式急诊抢救(观察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心肺复苏状况、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情况、心肺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存活率均优于A对照组患者和B对照组患者;同时,B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情况优于A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对照组患者和B对照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存活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与插管联合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及存活率,比单独使用面罩、插管急诊抢救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彩霞;吕国芬;张承齐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 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的诊断特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颅底脊索瘤患者40例为研究组,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30例为对照Ⅰ组,垂体瘤患者16例为对照Ⅱ组.所有对象都给予C 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C 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检查结果:颅底的中线骨质受破坏的程度:P>0.01;颅底脊索瘤检查诊断的T2加权信号特性比侵犯颅底鼻咽癌及垂体瘤更为显著,P<0.01.结论:应用CT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给予颅底脊索瘤检查诊断,T2加权信号特性显著,应用T2加权对颅底脊索瘤患者术前诊断临床价值较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庆华;江建昌;李彦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诊治的120例贫血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为缺血性贫血,观察组的60例患者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两组患者均运用血液检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通过检验得出,观察组患者的M C H值为(23.02±2.25)pq,MCV值为(60.27±2.36)fL,RDW值为(11.24±2.25);对照组分别为(22.44±2.29)pq,(77.81±5.94)fL,(19.35±2.63);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 C H)未见明显差异,但是两组患者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验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患有贫血症状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在贫血诊断以及贫血程度的判断过程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提高贫血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医学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作者:张卫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研究M R I与C 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10月本院接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100例,对所有入选者均进行M R I和C T检查,同时将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标准,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MRI与CT检查法的准确性.结果:MRI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7.0%,明显比CT组的84.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MRI与CT均是比较常见的诊断方法,且两者的优缺点各异,但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准确性明显优于CT,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谭淦纹;王玲;蔡曙波 刊期: 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