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目的:探析不同性别及年龄甲状腺结节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甲状腺超声影像与TI-RADS(数据报告系统)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者年龄及性别展开TI-RADS分级,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诊断的有效性.结果:TI-RADS分级对不同性别甲状腺结节判定的差异性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不同年龄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判定则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性别不会影响到TI-RADS分级,但年龄会产生影响,通过TI-RADS对甲状腺结节患者实施超声诊断需对年龄因素充分考虑.
作者:文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 T特征及多层螺旋C T在胃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7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肿瘤位于胃体部5例,胃窦部2例,肿瘤长径0.9~5.2c m,平均3.2c m.肿瘤均为单发,呈圆形与类圆形,2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混合生长.4例呈渐进性强化,1例动脉期强化较著.3例瘤周见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显示为良性增生淋巴结.结论:胃神经鞘瘤在CT上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好发于胃体,增强扫描肿瘤渐进性强化为其特点;另外,瘤周肿大淋巴结常为良性增生淋巴结,不是恶性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依据.
作者:帅欣艳;郭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三维C T下侧入路半月神经节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择32例原发性2、3支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侧入路穿刺进入卵圆孔,对半月神经节进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观察疗效及感觉减退情况.结果:患者疗效满意且无复发.结论:对于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T引导下进行侧入路半月神经节穿刺射频治疗能够收到显著的效果,是一种疗效确切、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的穿刺途径.
作者:刘垒;张强;崔晓鲁;刘方铭;李军;刘维菊;吴文庆;尹聪;王哲;于慧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究超声引导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应用传统解剖定位神经刺激仪协助实施麻醉的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另外30例(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哪种麻醉效果显著.结果:经过比较观察,在麻醉效果方面观察组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的,经统计(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比传统方法麻醉更多的优势,阻滞效果好,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因此在临床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作者:刘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阴道联合腹部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8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组(腹部超声检查)各为40例,将两组患者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误诊、漏诊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检出率、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漏诊、误诊率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阴道联合腹部超声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使用准确率高,具有显著价值.
作者:邓俊祥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价值评估.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C T影像扫描和增强扫描,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经C T影像诊断出32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和18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与病理结果一致.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CT影像诊断,能够确定患者的病症类型,且准确率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相关的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刘红彦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肿瘤标记物C A125、C A153及C E 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病理确诊的4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甲组,36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乙组,40例健康女性作为丙组,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 A125、C A153及C E A水平,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C A125、C A153及C E A水平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乙组C A125、C A153水平高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C A125、C A153及C E A单一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0.0%、42.5%、45.0%,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甲组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7.5%,明显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标记物CA125、CA153及CEA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作者:刘宇静;吴学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对使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择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到我院进行产前超声诊断的1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均存在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的情况.对患者行超声诊断,并对新生儿随访3个月.结果:196例参与研究的孕妇中,有192例检查出肾脏发育异常,诊断符合率达到了97.0%.经超声和病理诊断诊断有肾积水、多囊肾、肾脏发育不全、多发性囊性发育不良肾的患者比例经对比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检查手段,可以在早期对胎儿肾脏发育异常情况进行鉴别诊断,为孕妇的临床护理及治疗方案的决定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优生优育,进而保障患儿及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锐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对于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运用的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2月共医治240例消化系疾病患者.CEA,CA199,CA242,CA724检出120例,其中120例胃癌为观察组120例为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为对照组.在240例患者中,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肿瘤生物标志物,并比较结果.结果:在关于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中两组间CEA,CA199,CA242,CA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组阳性发现,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永兵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的28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按照左室重量指数大小,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对各项诊断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分析探讨.结果:经临床分析发现Cornell电压指数、Sokolow指数以及Cornell乘积指数等诊断指标的特异性均超过87%,C o r n e l l指数的特异性高,特异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意义(P<0.05).三项指标的敏感性较低,均不足50%,敏感性无差异意义(P>0.05).结论:用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三项指标的特异性良好,尤其是Cornell电压指数,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白凤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过程中应用超声新技术,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需要诊断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超声新技术,评定检测结果.结果:将超声新技术的检测结果与常规超声检测技术进行比较,即对成像的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之间存在差异,且超声新技术的检测结果优于常规超声检测技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过程中应用超声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医院的诊断医疗水平,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丽群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妊娠期贫血孕妇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收的320例妊娠期贫血孕妇的资料,对其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和分类,比较不同贫血类型孕妇的指标差异.结果:孕早期及孕中期小细胞贫血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6.61%和75.79%,孕晚期大细胞贫血发生率较高,为6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贫血孕妇的MCV、MCH、MCHC等指标均低于大细胞贫血孕妇,而RBC高于大细胞贫血孕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贫血的发生率较高,应当重视血常规检验,及时发现贫血的类型及程度,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丹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对胎盘植入进行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52例胎盘植入孕妇,对其开展经腹部超声诊断和经阴道超声诊断.结果:(1)胎盘植入主要存在以下3种超声表现:胎盘和子宫肌层缺乏明显界限、胎盘增厚、胎盘实质内腔隙性血流,患者表现多的是胎盘和子宫肌层缺乏明显界限.(2)相对于非前壁胎盘,产科超声的前壁胎盘的检出率更高(P<0.05).相对于未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产前超声的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检出率更高(P<0.05).(3)相对于未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和行子宫全切术率更高(P<0.05).结论:胎盘植入表现出多样的超声特征,临床中需进一步提升诊断水平;超声能够更好的诊断前壁与中央型前置胎盘,可依据通过超声检查确定的前置胎盘类型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作者:赵小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M R I与C T诊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5年3月—2017年8月选取7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接受MRI与CT检查,对比手术结果,观察MRI与CT检查的检出率.结果: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结节、椎间盘游离M R I总检出率为98.98%,C T总检出率84.69%,M R I检出率明显高于C T,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 R 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比C T更高,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可以互补,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检测的准确率.
作者:罗谞成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在早期胆管癌患者的诊断过程中采用MR增强扫描,评价诊断价值.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早期胆管癌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48例患者实行均分,两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患者.参照组:应用M R平扫,研究组:应用MR平扫+MR增强扫描,将两组患者实行不同诊断检查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存在较低漏诊率,统计学意义存在、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早期胆管癌MR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孙敏;张磊;郭靖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疾病诊断中应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脏肿瘤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愿意配合研究,均接受双源C T双能量扫描诊断,双能量多期扫描后生成序列图像3个,分别为80k V、140k V、120k V加权图像,利用Dual Energy软件处理,选择普通平扫(TNE)与虚拟平扫(VNC)图像处理.观察与记录TNE与VNC检查肝脏、脾脏、肌肉、腹主动脉的CT值,记录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DLP)评估),以及不同肝脏肿瘤患者的门静脉期、动脉期、实质期碘浓度与碘比值,并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TNE与VNC检查肝脏、脾脏、肌肉、腹主动脉的CT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VNC较TNE在DLP上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患者门静脉期、动脉期、实质期碘浓度与碘比值高,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 T(D S C T)虚拟平扫能大大降低患者辐射剂量,且不影响双源CT对肝脏肿瘤疾病诊断价值.
作者:吴镭;赵林伟;陈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在静脉配置中心配制化疗药物的过程中,所有的化疗药物物品都需要进行小心处理,减少溅洒、溢出情况的出现.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此种情况的绝不发生,因此,加强对化疗药物溢出的防范及应急处理则显得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静脉配制中心化疗药物溢出的成因分析为主要切入点,阐述静脉配制中心化疗药物配制的环境要求,并重点探讨静脉配制中心化疗药物溢出的防范处理方法.
作者:金珠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应用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大鼠三叉神经痛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三叉神经痛成年雄性大鼠分组.对照组为空白组,未采取任何药物治疗,干预组应用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行为反应;干预前后大鼠疼痛阈值.结果: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行为反应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疼痛阈值相近,P>0.05;干预后干预组疼痛阈值显著提高,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大鼠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可有效提升大鼠疼痛阈值,改善其疼痛行为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任刚;张继志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行股动脉穿刺建立介入治疗入路的效果.方法:75例患者(男5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18±29.37岁)在超声引导下行股动脉穿刺和行介入治疗.其中20行为下肢动脉介入治疗,27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28例行脑血管动脉瘤栓塞术.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操作时间为3±1分钟(范围2~4分钟).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股沟穿刺部位小血肿,无其他穿刺相关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穿刺动脉狭窄闭塞以及动静脉瘘的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股动脉穿刺和建立介入治疗入路安全、有效,可以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常规应用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
作者:杨俊文;梁刚柱;张杨;江瑞洲;郭昌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和高仟伏胸部DR在临床肺癌筛选中的应用.方法:对在我院进行肺癌检查的100例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100例患者进行低剂量螺旋C T扫描检查、高仟伏胸部D R检查以及病理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低剂量螺旋C T扫描检查和高仟伏胸部D R检查对肺部结节性病灶和<10m m的非钙化小结节的检出率以及转移情况.结果:对于肺部结节性病灶,低剂量螺旋C T扫描的检出率为98.00%(98/100),远高于高仟伏胸部DR的79.00%(7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10mm的非钙化小结节,低剂量螺旋C T扫描的检出率为95.00%(95/100),与病理检查的97.00%(97/100)无明显差异(P>0.05),且远高于高仟伏胸部D R的67.00%(6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检查的6例肺转移癌患者为金标准,低剂量螺旋C T扫描与高仟伏胸部D R的结果均与病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高仟伏胸部D R相比,低剂量螺旋C T扫描对肺部结节性病灶和<10m m的非钙化小结节的检出率有明显优势;但在病变是否发生转移方面二者诊断结果相似.临床上可结合两种检查对疑似肺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作者:刘建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