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修竹;裴春勤;袁春生
目的:研究胸部CT平扫中无呼吸伪影[1]与有呼吸伪影对贫血判断是否正确.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6月212例胸部C T平扫病例,134例为无呼吸伪影,78例为有呼吸伪影,进行贫血评估.结果:无呼吸伪影的胸部C T图像判断贫血符合率P值>0.05,有呼吸伪影的图像判断贫血符合率P值<0.05.结论:通过肉眼区分室间隔及左心室密度差,无呼吸伪影图像可以正常判断贫血,有呼吸伪影图像不能正常判断贫血.
作者:黎国春;王珂琰;王羲;邱昭平;林惠岚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经麻醉阻滞进行上肢或锁骨手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30例与乙组40例,甲组单独使用经刺激仪,乙组给予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方法,比较两组阻滞效果.结果:乙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甲组、阻滞优良率高于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张小林;李坤;李文辉;廖生根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和蝶翼针头在CT增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CT增强扫描患者106例,随机分研究组(静脉留置针)与对照组(蝶翼针头)各53例,评估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造影剂渗漏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率无差异,P>0.05;对照组出现8例渗漏现象,其中4例造影剂外渗造成增强扫描中断,研究组均顺利完成扫描,无造影剂渗漏情况出现,P<0.05.结论:对C T增强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能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其产生造影剂外渗情况,防止对患者血管造成损伤,值得推广.
作者:张艳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在产后女性盆底耻骨直肠肌的观察诊断中,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112例经阴道分娩女性为对象,让其分别接受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检查以及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对其耻骨直肠肌损伤的检查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检查出耻骨直肠肌损伤的例数与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结果较为贴近,两种方法的相关数据对比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产后女性盆底耻骨直肠肌损伤的诊断检查中,让其接受阴道二维腔内超声检查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薛千素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根管充填术在治疗伴发牙髓炎和慢性根尖周炎的隐裂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邯郸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伴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隐裂牙患者87例,采取P D糊剂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根充术后即刻拍摄X线片,评价根管充填效果,行临时冠修复,一月后正式冠修复.观察一周内发生疼痛等急症反应和一年的总有效率.结果:术后一周及一年的观察结果显示:使用PD糊剂对伴发牙髓炎或者根尖周炎的隐裂牙实施一次性根管治疗技术,不仅仅具有治疗时间短、治疗次数少的优点,在节省医疗费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患牙的保存率.
作者:张江云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探究对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由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择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纳入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分为对比组、研究组和试验组,对全部纳入患者心动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查.结果:对比组共8例患者检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检出率为11.94%,研究组共9例患者检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检出率为8.371%,试验组共5例患者检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检出率为33.33%,三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患者二尖瓣瓣膜病变检出率为25%,主动脉瓣膜病检出率为50%,其他病变检出率为25%,研究组检出率分别为22.22%、44.44%、33.33%,试验组检出率分别为20%、80%.所检出22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可见不完全闭合状动脉瓣且呈现线性反流并部分占据左室流出道,4例患者存在喷泉状严重反流现象并完全占据左室流出道.结论:对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应用价值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以及应用价值.
作者:李忠祥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与C T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收治前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磁共振成像与C T诊断,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磁共振成像在整体诊断准确率上明显高于CT诊断;但是在具体病因诊断上,钙化及椎间盘积气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C T诊断准确率高于磁共振成像诊断,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整体诊断效果来看,磁共振成像优于CT诊断,但是在具体的疾病表象诊断上,二者各自存在着优势.
作者:陈洪涯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的放射防护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72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放射防护,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防护,对比其防护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急性和远期手术并发症率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防护效果上观察组优势显著(P<0.05).结论: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中采取放射防护措施对患者进行综合且有效的防护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对患者的伤害,保证患者的健康,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吴燕;万弘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观察肺癌诊断中采取C T增强扫描所能收获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7例肺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均采取CT增强扫描与常规病理检查.比较CT增强扫描与常规病理检查检验结果,并对恶性组与良性组CT增强扫描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比较CT增强扫描与常规病理检查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恶性组与良性组血流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诊断中采取C T增强扫描在保证准确率方面显示出更为可靠的效果.
作者:高瑞;李红恩 刊期: 2018年第24期
肺结节的自动识别在影像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将神经网络算法应用到肺结节的检测中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神经网络的肺结节检测算法,综合分析其应用优势,以进一步在计算机辅助诊疗软件中进行探究,研究适应于临床应用的系统.
作者:唐宁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探究C A199、C A125、C A153及C E A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42例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肺癌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在我院治疗的40例呼吸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将其列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CA199、CA125、CA153及CEA指标进行检测,对两组患者的CA199、CA125、CA153及CEA水平进行评估,并比较各项血清肿瘤标记物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A199、CA125、CA153及CEA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患者的CA199、CA125、CA153及CEA指标均有着明显的升高现象,临床上早期对肺癌患者的CA199、CA125、CA153及CEA等指标进行监测,能够帮助治疗人员对患者疾病的发展程度进行判断,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谭旭辉;董雄松;韩宏;邓天丽;肖榆辉;杨勤文 刊期: 2018年第24期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进入了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随着医学影像学科的不断发展,肝癌的微创治疗逐渐成为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消融方法有射频法和微波法,其中射频消融因方法简单、创伤小、操作者依赖性低等优点收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对肿瘤的准确定位及消融后的评价,本文就超声在肝癌消融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王建国;孙姗姗;田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探究并分析超声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遵循数字随机性的原则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疑似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检查的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此次临床实验的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超声诊断,对比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准,统计超声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临床准确率.结果:超声诊断发现72例良恶性病变,其中66例良性病变、6例恶性病变,手术病理诊断发现75例良恶性病变,其中良性病变68例、恶性病变7例.超声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有2例良性病变漏诊、1例恶性病变漏诊.即超声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准确率达到96%,总体准确性较高,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超声诊断操作方便,对患者不存在辐射和创伤损害,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作进一步的技术推广.
作者:赵婷婷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产前彩超检查在胎儿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260例产前检查的孕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孕妇产后胎儿畸形的概率来研究产前彩超检查对胎儿畸形筛查的价值.结果:在260例孕妇中畸形胎儿有7例,超声检查出的人数6例,检查概率为85.71%,畸形胎儿的类型有神经系统畸形、心功能系统畸形、骨骼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畸形等;在检测的过程出现漏诊的患者有1例,概率为14.28%.结论:产前彩超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胎儿畸形、发育异常,有利于患者与医生采取补救措施,终降低胎儿畸形的概率,在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进一步探讨产前彩超检查的应用价值,终在相关医院广泛推广、应用此设备.
作者:唐超峰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按照其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分为观察组1(无,25例)和观察组2(有,25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5例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均实施高频超声检查,比较三组周围神经病变情况.结果:观察组1、2的腓总神经、胫后神经C S A、D1、D2等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且P<0.05;而观察组2各数值与观察组1相比较高,且P<0.05.患者腓总神经C S A值与其病程、潜伏期呈正相关(r=0.365/0.395,P<0.01);而与波幅、感觉传导速度呈负相关(r=0.411/0.435,P<0.01).结论: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高频超声检查的效果显著,即可帮助患者及早确诊周围神经病变,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许长松;郭丽波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相关临床以及影像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从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闹静脉窦血栓病患中按照盲选的方式选择40例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影像学的诊断,其中有20例研究对象进行C T的诊断,另外20例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的诊断.对研究对象临床上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与分析,跟临床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影像学分析之后发现病患在临床上的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的有33例,所占的比例为82.5%,而磁共振下的检测概率则要明显的高于C T进行检测的概率(P<0.05).结论:颅内感染、脑部外伤.免疫功能发生异常以及凝血机制出现异常等都会引发脑静脉窦血栓的现象,因此要对病患及时的进行影像学的诊断,在临床上可以采用磁共振和CT联合检测的方式对病患进行诊断,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概率并对病患进行及时的治疗.
作者:戚延昌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研究探讨分析在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子宫肌层时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选取我院收治时间为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74例子宫内膜癌浸润子宫肌层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的诊断方法,对照组使用阴道超声的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两种诊断方法进行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并且对两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诊断准确率95.95%明显高于对照组79.73%(P<0.05),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试验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的诊断准确率高,与手术病理结果没有差异,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建凤;姜水清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放射诊断的临床价值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为研究对象,52例患者先X线诊断,再行C T诊断,对比2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C T组检测出40例为关节面压缩坍塌,45例为关节面分离,36例关节面骨块3块以上,42例骨折伴下尺桡半脱位47例为桡骨缩短,50例为尺偏角改变;X线组检测出26例为关节面压缩坍塌,30例为关节面分离,24例关节面骨块3块以上,26例骨折伴下尺桡半脱位29例为桡骨缩短,31例为尺偏角改变;两组放射诊断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给予C T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映辉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致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应用高频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抽取148例我院收治的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对全部患者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调节线阵探头频率为5~12M H z.结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变检出率,淋巴结结核以及淋巴瘤检出率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癌病变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结核病变检出率与淋巴瘤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以及淋巴结结核L/S比值明显较淋巴瘤以及淋巴结转移癌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以及淋巴结结核短径明显高于淋巴瘤短径以及淋巴结转移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S比值明显高于淋巴结结核,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反应性增生P S V明显低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以及淋巴结转移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癌PSV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因致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应用高频超声诊断能够对其病情进行定性判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陈玲娥 刊期: 2018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全身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MSCT检查并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5例淋巴管瘤,男7例,女8例,年龄1~60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MSCT表现与手术病例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分为颈部5例、躯干1例、腹腔肠系膜3例、内脏6例,病灶密度均匀,CT值均类似于水,在±10H U之间.病灶大小直径3~15c m,表现为沿组织间隙适形性生长的囊袋状病灶,壁薄,光滑,可强化,相邻组织受压移位.所有病例病程1~10年,平均(4.5±1.5)年,除1例合并感染外,其余病例均无疼痛.1例手腕稍有不适.结论:MSCT可将淋巴管瘤的具体发生部位、病灶累及范围等相关信息充分显示出来,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定提供指导.
作者:陈天忠;黄光群;李国秀 刊期: 201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