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析颅内动脉瘤的临床CT诊断

朱品泽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CT血管成像,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的C T临床诊断的表现与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患者24例,对其临床C T诊断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24例动脉瘤患者中C T扫描结果,小型动脉瘤7例,中型动脉瘤12例,大型动脉瘤4例,巨大型动脉瘤1例,24例动脉瘤中21例存在破口.结论:C T检查为诊断动脉瘤时的可靠检查手段,诊断准确性较高,临床意义重大.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3D-TOF-MRA联合3D-FIESTA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造影序列(3D-TOF-MRA)联合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 T N)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诊断为I T N患者50例(100侧,症状均为单侧),将有症状侧设为患侧组,无症状侧设为健侧组,各50侧.对所有患者的3D-TOF-MRA和3D-FIESTA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责任血管构成等.结果:患侧组50侧中,血管与神经接触24例(48.0%);压迫15例(30.0%),阳性39例,阳性符合率为78.0%.其中显示责任血管主要为S C A(27例,69.23%),其他血管依次为AICA(7例,17.95%)、BA(2例,5.13%)、SCA+BA(2例,5.13%)、SCA+AICA(1例,2.56%)、单纯静脉(1例,2.56%).健侧组50侧中,血管与神经接触8例,阳性符合率为16.0%.患侧组接触或压迫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健侧组(P<0.05).结论:ITN病因中常见的责任血管为SCA.3D-TOF-MRA联合3D-FIESTA是目前诊断ITN病因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的观察到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在ITN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俞立琛;高立;蔡璐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经麻醉阻滞进行上肢或锁骨手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30例与乙组40例,甲组单独使用经刺激仪,乙组给予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方法,比较两组阻滞效果.结果:乙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甲组、阻滞优良率高于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张小林;李坤;李文辉;廖生根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临床诊断中的 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200例疑似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普通螺旋C T检查及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扫描检查,观察肋骨骨折的检出情况.结果:普通C T与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分别检出肋骨骨折357处和372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肋骨骨折的检出率为92.5%,略高于普通CT的检出率(88.0%),两种检查方式对于肋骨骨折的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多角度、清晰、直观观察肋骨骨折情况,对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和漏诊有重要意义,在临床诊断肋骨骨折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雪松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1.5T磁共振SWI序列在肝脏病变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本文分析1.5T磁共振S W I序列应用在肝胆病变患者诊断中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对1.5T磁共振S W I序列应用在临床中的价值展开探究.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肝胆病变中盲选46例作为纳入本次研究之中,患者均接受1.5T磁共振S W I序列在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46例肝胆病变患者之中,共发现61个病灶,S W I共检出53个病灶,其中31个可见低信号;11例胆管细胞癌,S W I共检出11个,其中8例可见低信号.16例肝转移瘤,共71个病灶,其中S W I共检出53个,20例内可见低信号;19例肝血管瘤,检出32个病灶,S W I共检出30个,在1例病变巨大中可见环状低信号;7例为肝脓肿,SWI并未出现明显的低信号;22例肝囊肿,SWI并未出现明显的低信号.结论:肝胆病变患者接受1.5T磁共振SWI序列诊断,因为病变不同因此SWI序列也会出现不同的特点,SWI序列在肝脏病变之中由一定的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陆海俊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胎儿肢体缺陷的产前超声诊断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研究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诊断技术在用于胎儿肢体缺陷诊断时的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018年期间行产前超声检查的4100例孕妇,对其二维超声、联合检查、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本次研究纳入的4100例孕妇中共计有26例经产后或者引产证实为胎儿肢体缺陷.产前常规超声检出12例,联合检查检出17例,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检出25例.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检出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超声检查(P<0.05).结论:在妊娠期行产前超声诊断,能够准确检出胎儿是否存在肢体缺陷,降低畸形儿发生率和家庭、社会负担.

    作者:李霞;贺菊;李旭;王晶;徐毅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D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胸腹部创伤中采用D R以及螺旋C 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收的急症胸腹部创伤患者60例,均接受病理诊断确诊,根据不同检查手段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60例,其中DR检查诊断对象,定义为参照组,将螺旋CT检查诊断对象,定义为研究组.分析两种检查手段的临床诊断准确性.结果:研究组临床诊断准确性为(96.67%),参照组临床诊断准确性为(86.67%),P<0.05;研究组肩胛骨骨折、脾脏损伤、肾脏损伤以及肝脏损伤、气胸、皮下气肿、肋骨骨折、皮下气肿的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各创伤位置检出率,P<0.05.结论:对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诊断的准确性更高,应用价值优异,值得推广.

    作者:姜锋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颈动脉超声在脑卒中高危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在脑卒中高危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212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研究时段自2018年8月1日—2018年8月31日,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血流参数以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212例研究对象均经颈动脉超声筛查,其中63例检查对象正常、149例异常.149例异常者中,14例重度狭窄、68例中度狭窄、67例轻度狭窄.重度狭窄患者PSVos/PSViv、EDV、PSV水平显著较中度狭窄、轻度狭窄的高,中度狭窄患者PSVos/PSViv、EDV、PSV水平显著较轻度狭窄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检出率,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对于预防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燕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行冠状动脉检测患者,使用64层螺旋CT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检测,并将患者的图像与CAG进行比较,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特征.结果:经检测可知,患者图像质量1、2级与3级;右优势型冠状动脉患者的例数较多;病变阶段共146处;病变类型包括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两支冠状动脉病变与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结论:运用64层螺旋C T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能够有效的明确患者的患病类型,为后续的针对性治疗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仇娟;许倩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MSCT检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闭合性外伤的MRCT表现,评价MSCT诊断腹腔实质性脏器创伤的敏感性和特意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MSCT检查影像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以撕裂伤为主,其次为实质内血肿及包膜下血肿,胃肠及系膜的损伤.结论:MSCT检查很好的反应腹部损伤的部位、性质及程度,腹腔积血的量及血肿定位较为准确,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黄义林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下肢CTV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目的:分析下肢C T V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检查中所发挥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10月—2018年3月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的患者21例进行检查下肢CTV诊断,评价检查结果.结果:12例患者经过下肢CTV诊断均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位置、大小、长度、和周围血管关系等均清晰显示;患者对检查满意度较好,易于接受.结论:下肢CTV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查中发挥了积极的价值,成像清晰,确诊率高,值得推广.

    作者:向飞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48例肥厚性心肌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电图 临床分析要点构架

    目的:对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动图检查在肥厚性心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肥厚性心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行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动图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结果:室间隔肥厚梗阻的室速、房颤发生率明显提高,Q T间隔延长,且有8例发生晕厥,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动图检查在肥厚性心肌患者的检查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的心房情况,降低误诊的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宗国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急性阑尾炎的X线表现及螺旋CT诊断优势

    目的:探讨和分析于临床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应用X线表现和单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为早期急性阑尾炎诊断提供宝贵的经验.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20日—2017年9月15日期间收治的阑尾炎患者共计100名,划分为每部分50人,其分组的方式为随机抽取,并将两组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对照组急性阑尾炎疾病的诊断方式确定为X光片的方式,对观察组则使用了新型的CT方式.并且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证实,后比较证实结果.结果:通过手术证实方式进行核实,核实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发现,误诊20例,分析其诊断的结果,为60%,但是观察组的诊断率为100%.显著说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单层螺旋CT诊断急性阑尾炎方法比使用X线片诊断,简便,易于操作,安全程度高,诊断真确率高,总体来说效果良好更为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向倩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彩色和频谱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锁骨下动脉 盗血现象中的应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和频谱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现象(subclavian steal phenomenon,SS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SSP患者的椎动脉、肱动脉和近端锁骨下动脉彩色和频谱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57例SSP中55例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2例由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I期隐匿性盗血4例,Ⅱ期部分性盗血34例,Ⅲ期完全性盗血19例;全部病例的患侧肱动脉频谱均出现异常变化;21例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可直接观测到近端锁骨下动脉的斑块和狭窄,36例使用低频相控阵探头记录到近端锁骨下动脉的高速血流频谱.结论:彩色和频谱多普勒超声可明确SSP的诊断;其中椎动脉频谱多普勒的波形改变是诊断SSP的重要线索.

    作者:张青陵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CT辐射安全管理下,三种肺部CT采集方式的 辐射剂量对比研究

    目的:在放射安全辐射管理下,探讨三种肺部CT采集方式之间的辐射剂量差别,为确立优化肺动脉成像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双源C T,采取A:120K v;B:70K v;C:双能量80/140k V,进行肺部动脉期的采集,比较三种采集方式的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在CTDIvol中故以χ2值(Chi-Square)表示统计量,χ2=52.564,v=2,P=0.0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三种扫描方式得到的容积剂量指数不同或不全相同.在D L P中,χ2=52.070,v=2,P=0.0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三种扫描方式得到的剂量长度乘积不同或不全相同.在ED中,χ2=52.070,v=2,P=0.0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三种扫描方式得到的有效剂量不同或不全相同.结论:在CT辐射安全管理的模式下,三种肺部CT采集方式所得到辐射剂量有差异,70Kv有效剂量低.

    作者:杨伟江;赵海波;冯庆;梁洪峰;龙腾河;陈航;焕江;李儒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浅谈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 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与C T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收治前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磁共振成像与C T诊断,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磁共振成像在整体诊断准确率上明显高于CT诊断;但是在具体病因诊断上,钙化及椎间盘积气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C T诊断准确率高于磁共振成像诊断,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整体诊断效果来看,磁共振成像优于CT诊断,但是在具体的疾病表象诊断上,二者各自存在着优势.

    作者:陈洪涯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与X线对老年股骨颈骨折 分型的效果观察及检出率影响分析

    目的:总结并研究老年股骨颈骨折分型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与X线的效果观察及检出率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68例患者作为样本研究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6排螺旋C T三维成像检验以及X线检验,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检出率情况.结果: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进行骨折分型的检验,与X线检验相比,能够提升解剖分型检验符合率以及Garden分型检验符合率,同时能够确保碎骨检出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结论:应用16排螺旋C T三维成像检验老年股骨颈骨折分型,能够提升分型检验符合率,提升碎骨检出率,在临床中推广使用的价值相对较高.

    作者:邢健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对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节结性滑膜炎(P V N S)影像学诊断进行探讨.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4例PVNS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CT、X线平片和MRI,观察PVNS的发生的部位和形态,以及相邻关节和骨受累情况.结果:24例患者均出现软组织肿胀,踝关节间隙狭窄与正常间隙分别为6例与18例.其中踝关节面骨质破坏6例,面骨质破坏:胫骨远端后缘关节与距骨关节面的比例为1:3;面骨质破坏:胫骨远端关节与距骨穹隆关节面和比例为2:3,下胫腓关节内软组织肿块形成共9例;24例患者中,距骨穹隆部关节软骨大程度变薄、信号不规律且杂乱,为12例;胫骨远端关节骨质出现变薄,为6例;合并距骨骨髓水肿发生,为8例;距骨关节软骨下骨、胫骨远端软骨下骨质破坏分别为5例与3例.弥漫性增生16例,局限性增生8例,局限性未见典型的含铁黄素沉着信号改变为2例,踇长屈肌腱周积液为14例.结论:PVNS经X线平片检查仅表现为有软组织肿胀和肿块存在,无特意征象,CT检查显示的骨侵蚀特点明显;MRI诊断的特征性较强,能明显显示出含铁黄素沉积现象;MRI与临床检查相结合更有助于判断PVNS.

    作者:赵永平;雷金锁;庄宝强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MRI与CT在直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价值探究

    目的:探讨分析在诊断直肠癌时并进行术前分期时应用M R I与C T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共31例,本组患者均在术前实施M R I与C T检查,M R I检查包括T1W I,T2W I和FSPGR检查;CT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患者肿瘤信号和大小等症状.之后将患者MRI与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分期检查:MRI确诊率为93.55%,CT确诊率为89.66%;MRI诊断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38.46%,CT诊断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28%.结论:临床诊断直肠癌患者和术前分期时需要优先应用MRI检查技术,其各项指标检查结果显著优于CT检查,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徐从斌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以及脑卒中 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以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82例患者为例,所有病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并对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60岁组在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下肢动脉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60岁组,P<0.05.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重度颈动脉狭窄比例高,占比14.7%;年龄>60岁、冠心病、下肢动脉疾病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使用颈动脉超声针对>60岁、冠心病和下肢静脉疾病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重点筛查,能尽早发现无症状脑卒中患者,便于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作者:申立华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在诊断妇科急腹症中的 临床应用价值探究

    目的:分析妇科急腹症诊断中,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表法的形式将我院妇科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急腹症患者90例纳入本次研究中,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A组(n=30腹部超声)、B组(n=30阴道超声)以及C组(n=30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对每组超声结果以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A组以及C组对比,A组准确率73.3%低于C组96.7%,组间对比χ2=6.4052,P=0.0113.结论:通过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检查对妇科急腹症患者诊断,其价值优于单独应用腹部超声或者阴道超声的效果,临床推广价值存在.

    作者:张伟珠 刊期: 2018年第24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