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囊腔内带蒂肾周脂肪填塞术50例报道

张俊

关键词:后腹腔镜, 肾囊肿去顶减压, 囊腔内带蒂肾周脂肪填塞术
摘要:目的:探索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囊腔内带蒂肾周脂肪填塞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经验总结.方法:本院自2010年10月—2017年10月对50例肾囊肿患者施行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囊腔内肾周脂肪填塞术.结果:50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40min,平均30分钟.结论: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囊腔内肾周脂肪填塞术是减少肾囊肿术后复发更有效方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CT、MRI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确诊率分析

    目的:分析和对比CT和MRI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已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50例,再选取同期收治的脑梗死的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率.结果:CT和MRI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准确率分别为28%和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显示基底动脉A型40条、B型3条、C型3条,A型合并B型改变2条、无异常2条.结论:MRI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冬青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RI检查与CT检查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

    目的:将MRI检查方法和CT检查方法均应用于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评估临床效果.方法:此文资料是2016年4月—2018年6月本医院纳入诊断的5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对患者均实施MRI检查和CT检查及关节镜检查,统计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膝关节损伤患者采取MRI检查的检出准确率相比于采取CT检查的检出准确率明显提升,P<0.05,证明数据值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采取MRI检查的效果显著优于CT检查.

    作者:王彦宏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探究医学影像学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是当今医学检查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对于肝癌的检测来说也是如此,使肝癌手术诊疗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使用影像学进行医学检查的手段都存在优缺点,因此,将其进行结合,配合临床表现等,有助于进行肝癌的诊断,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医学影像学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海宾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及CT诊断临床分析

    目的:对X线及CT诊断技术在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30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采用X线诊断技术、CT诊断技术,后联合应用X线和CT诊断技术.以准确诊断结果为依据,对不同诊断技术的诊断结果准确率以及病变位置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通过采用X线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4/30)80.0%;通过采用CT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6/30)86.7%;联合应用X线检查和CT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9/30)96.7%,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诊断,病变部位在上肺者有13例,中下肺者有7例,双肺广泛分布有5例,其他有5例.结论:在对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更高,可推广应用,但是,由于两种诊断方式在影像表现方面均具有多样性特征,因此,医师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综合诊断方式,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作者:李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健康体检中对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筛查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健康体检中对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筛查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健康体检甲状腺结节超声检查8711例,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结节检出率52.88%,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比重为10.27%,检出甲状腺癌22例,发生率0.27%,超声检查甲状腺癌灵敏度100%.甲状腺结节男性检出率42.00%,女性64.5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健康体检中对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筛查具有极高的价值,采用Ti-rads分类标准处理,可以大程度的避免漏诊.

    作者:黄亮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孕妇B超检查在胎儿泌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孕妇B超检查在胎儿泌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所选对象为2016年3月—2018年3月来院接受常规B超检查的550例孕妇,对胎儿畸形检出情况和畸形分类进行探讨.结果:B超检出12例胎儿畸形,检出率为2.4%(12/550),仅1例足内翻出现漏诊,临床漏诊率为8.3%(1/12).结论:孕妇B超检查能准确诊断胎儿泌尿和神经系统畸形,进而来对胎儿发育不全进行早期预防,实现优生优育,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格日乐玛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诊断肛瘘的临床研究

    肛瘘是一种肉芽肿性的管道,位于肛管周围,由内口、外口及瘘管三部分组成.肛瘘约占肛肠疾病的25%,仅次于痔,多见于青壮年男性[1],可能与体内的雄激素水平相关.大多数的肛瘘由肛周脓肿引起,可以说肛瘘和肛周脓肿是一个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本病容易迁延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准确判断内口的位置、瘘管的走行及分支情况,是治疗肛瘘的关键.MRI检查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肛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其价格昂贵,且耗时较长,不适合反复检查.腔内超声的出现,为诊断肛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选取经手术证实为肛瘘的患者47例,探讨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对其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国;孙姗姗;田力;冯涛;廖大琴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断资料,总结磁共振成像对骨折检出情况.结果:4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经MRI扫描检出49处隐性骨折病灶,其中股骨髁处骨折22处、胫骨平台骨折21处、腓骨骨折3处、髌骨骨折3处.48例患者中12例合并韧带损伤、2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8例合并一定程度积液.结论:对于常规X线及CT难以检出的膝关节隐性骨折应用磁共振成像可准确诊断,获取清晰的骨折及损伤图像,提高隐性骨折检出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揭双民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例进行研究,均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进行诊断,而后再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比较单一诊断和联合诊断的灵敏度、漏诊率和特异度、误诊率.结果:联合诊断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均要明显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和颈动脉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要明显低于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和颈动脉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晓兰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阴道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在瘢痕子宫妊娠诊断的价值评价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在瘢痕子宫妊娠诊断的价值评价.方法:选择自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7例瘢痕子宫妊娠患者为对象,均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经腹超声检查.比较单独经阴道超声检查方法(A组)、单独经腹超声检查方法(B组)以及经阴道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方法(C组)的诊断效果.结果:A组的检查准确率57.89%与B组的59.6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值=0.0362,P值=0.8491;C组的检查准确率89.47%明显高于A组,χ2值=14.6571,P值=0.0001;C组的检查准确率89.47%明显高于B组,χ2值=13.3655,P值=0.0003.结论:在瘢痕子宫妊娠诊断中,应用经阴道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较单一检查方式的检查准确率更高.

    作者:邓萍;黄俊;杨丹;杨巧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120例研究

    目的:探究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孕周在22~28周的孕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查,系统检查患儿的心内结构与血流情况,以孕产妇引产后尸检结果作为对照,对新生儿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符合率为92.31%,漏诊率为7.69%,漏诊原因包括室间隔缺损.结论: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具有较高产前筛查价值,值得推广普及.

    作者:彭玲玲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采用低剂量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在2014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35例支气管异物患儿,对全部患儿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进行低剂量扫描并结合容积重组(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等,观察分析患儿的异物发生位置.结果:左侧主支气管异物患儿11例,左肺下叶支气管开口位置患儿1例,气管隆突处患儿1例,右侧支气管异物患儿22例,其中右侧主支气管患儿9例,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位置患儿1例,右肺中叶开口位置的患儿2例,中间段支气管患儿10例.结论:多层螺旋CT采用低剂量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震震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增强CT用于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价值分析与随机对照分析

    目的:随机对照分析将增强CT应用于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此文加入研究的数据来自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医院予以诊断及治疗的62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按照抽签法开展分组,一组纳入31例,试验组采取增强CT诊断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CT诊断方法,计算及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不良反应总统计值.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关指标(80.65%),P<0.05,显示数据分析后的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统计值(0.00%)相比对于对照组患者相关指标(3.23%),P>0.05,未显示数据分析后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临床诊断中采取增强CT技术呈现较优诊断效果,展现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张彬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成人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CT与MRI诊断价值的临床对比

    目的:探讨成人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CT与MRI诊断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包括120例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35~79岁,平均年龄(46.79±6.99)岁.以病理资料为金标准,对比不同检查技术对疾病的分期诊断正确率;CT、MR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结果:CT与MRI检查对中期及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诊断正确率相似(P>0.05);与CT相比,MRI对中期及晚期疾病的诊断正确率及总体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比较有差异(P<0.05);与病理为金标准,CT诊断疾病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0.73、0.97、0.03、0.27;与病理为金标准,MRI诊断疾病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0.91、特异度为0.99、误诊率为0.01、漏诊率为0.09;MRI诊断疾病灵敏度、特异度高于CT,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T,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MRI与CT诊断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均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MRI优势体现在诊断中期及后期病变中.

    作者:颜丙峰;马俊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物旋切技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物旋切技术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86例乳腺肿物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乳腺旋切术,共旋切肿物282个,恶性肿物4个,良性肿物278个,总结手术后结节的病理,术中、术后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物旋切术是一种可视化的微创手术,需要把握好适应症,操作仔细、预防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便捷、准确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育生;于春英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儿童胸部CT检查中不同防护方法对性腺部位散射线的防护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胸部CT检查中不同防护方法对性腺部位三射线的防护效果.方法: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对照分析78例胸部CT检查儿童,其中常规组39例行覆盖式铅片防护,研究组39例行全包裹式铅片防护.结果:研究组体表剂量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包裹式铅片防护具有确切的效果,可有效防护扫描野之外的散射线,还可以降低其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谭福前;朱旭英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对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分别采取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后患者病情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58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的研究比较,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对患者采取X线进行诊断,实验组则对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等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在本次研究干预之后,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应用X线的检出率为65.52%,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检出率为82.76%,多层螺旋CT诊断显著高于X线诊断的检出率.结论: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中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检出率,进而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由此可知,多层螺旋CT诊断的方式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秦绪开;辛夫彩;孟晴晴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探究

    目的:分析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效果.方法:我院在2018年1月—2018年8月收治50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两组均执行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其中,对照组将阈值设置为100H U,触发点设置在颈动脉主干部位,观察组将阈值设置为70HU,触发点设置在主动脉弓升为位置,对照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颈部动脉节段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在比较分析中差异显著,统计学符合P<0.05.结论:采取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中,给予参数的优化能获取良好的图像质量.

    作者:汪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放射科医生对乳腺叶状肿瘤的X线及MRI表现的认识,以影像及病理相结合的方式给外科手术提供依据,帮助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来我院检查并进行诊疗的2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患者的磁共振表现及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名女性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叶状肿瘤.结论:乳腺叶状肿瘤是十分少见的纤维上皮肿瘤,该肿瘤易误诊为纤维瘤,部分具有潜在恶性及术后易复发的特点,穿刺活检、术中冰冻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像诊断尤其是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利用乳腺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软组织高分辨率的特点,对病灶的大小、范围、病灶信号及强化特点、是否存在腋下淋巴结或转移等都有的客观的显示,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通过影像、病理及临床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该肿瘤的术前诊断的准确率,降低复发率、评估预后等.

    作者:蔡钰;韦慧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胸部结节病变患者68例作为研究资料,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将结果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患者CT影像学表现,评价该疾病的鉴别、诊断特征,评价诊断价值.结果:CT检查结果中,出现误诊1.47%,漏诊2.94%,准确率为95.58,与病理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典型胸部结节病影像主要表现出胸内淋巴结肿大、边缘光滑、边界清晰、不融合等,强化方式以均匀明显强化为主,但伴随环形强化、囊性强化,且强化程度也伴随中度、低度和无强化.结论: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术前经双源CT检查可获得清晰的病变影像资料,清楚观察病变,明确病变位置、大小、范围等特征,且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伟;彭霞;王杰 刊期: 2019年第04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